高尔基的痛苦并不唯一

2024-06-16 10:27:43赵小和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阿廖沙喀山高尔基

赵小和

“高尔基”,在俄语里的意思是“痛苦”。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发表第一篇作品时,用的笔名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也就是“痛苦的马克西姆”。

高尔基最负盛名的是其耗时十余年写就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他出生于1868年,直到45岁才写出《童年》。这三部作品,是他在经过了生活的沉淀之后,对过去的回望,对所来路径的全面审视与深沉思考。

1.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

高尔基的三部曲,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贯穿作品始终的是主人公阿廖沙。《童年》描述了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过的那些时光,《在人间》主要写他在社会上独自谋生时的所见所闻,《我的大学》记叙的则是他在喀山的生活。

在阿廖沙3岁时,他的父亲死于霍乱。母亲走投无路,带着阿廖沙回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年轻时曾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来开了一个染坊,富有时独断专行,经济变差后则吝啬冷酷。他脾气暴躁,打外祖母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也会打阿廖沙。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继承了外祖父的不良习性,欺软怕硬。

后来,母亲被迫改嫁,结果在新的家庭里被所嫁之人暴力对待,几年后患肺结核去世。阿廖沙为了生活,与外祖母一起出去摘野果卖。等到外祖父破产后,11岁的阿廖沙流落街头,开始独立谋生。他在鞋店和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洗碗工。“现实像车轮,我是只蚂蚁。在人间,有谁活着不像是一场炼狱?我不哭,我已经没有尊严能放弃。”为了一个卢布,阿廖沙曾与人打赌在棺材上睡了一夜。为了活下去,他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无聊惨淡。在“弥漫着龌龊的、醉醺醺的、放荡的有毒空气”的环境里,充斥着“人对人的无法理解的仇恨”。鞋店的伙计亲吻女主顾的脚来讨顾客的欢心;为了保住饭碗,船上的小工装疯卖傻逗笑旅客。“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痛苦——是节日,火灾——是乐趣,在空无表情的面庞上——伤疤也是一种修饰。”这些日常的生活,是人间地狱一样的存在。

沙俄时期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下层百姓,不幸而愚昧,却不自知。高尔基曾多次指出这种“俄罗斯式的愚昧”。一群人的道德缺失,恰恰反映了社会病得不轻。“铅样沉重的生活”并不是阿廖沙一个人的痛苦。

2.于黑暗中窥见光

高尔基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不仅是因为它有滋生各种禽兽不如的败类的肥沃土壤,而且还因为穿过这层土壤,一种光明的、健康的、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正在顺利地成长起来。人们善良的本性正在增长,它唤起了我们恢复人类美好生活的永不泯灭的希望。”

高尔基的三部曲在人与人的纠葛、冲突中,也着力发掘人们心灵中的美好感情和对文明的向往。他“在每个现象里探求它的肯定的品质,在每个人身上寻求他的美德”,相信人们心灵深处存在美好。

主人公阿廖沙天性善良,他的眼睛能够看到希望。就算是遍地黑暗,他也渴望黑暗缝隙里的每一点光明。外祖母是一个善良的女人,虽然自己的日子也很贫困,但仍然会帮助更穷的人。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有高尚追求,是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让阿廖沙的心深受鼓舞。外祖父残暴、自私,在阿廖沙犯错时把他打得几乎死去,却也会偷偷探望受伤的他,还给他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教他念书识字,进行启蒙。

人性中的美与丑、暴戾与温暖,如阳光和影子,并存于同一个人身上。

阿廖沙从小对知识非常着迷。外祖母在忙碌之余,喜欢唱歌、跳舞,给他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好事情”维持本心,搬走时还告诉阿廖沙“要多读书,去上大学”;认为“读书有害”的绘图师,订了报纸,让阿廖沙有书可读;隔壁裁缝的妻子和雅科夫舅舅都在读书这件事上给予阿廖沙帮助……如何走人生的路?阿廖沙感受到了知识的召唤和冥冥之中的写作指引。

16岁时,阿廖沙想上大学,于是到了喀山。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他接触到学生和革命者,思想发生了变化,并参加了革命活动。高尔基后来回顾这段生活时说: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

高尔基在社会大学中淬炼意志,汲取知识,看遍人间百态,历尽人世冷暖。痛苦没有毁了他,反而成就了他。

3.回望真实的过去

高尔基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创作主张:文学即人学。这句话表明,一切文学创作都是为了写人,写人的感受和情感,写人性,写人类社会。

他是一个心地光明的人。他的三部曲,并不着重于书写自己的苦难,展示自己的伤口,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底层人民,书写他们的生活日常。他的眼睛不仅能看到自己,还能看到众人;他怜悯众人,就像怜悯自己。

他感受到爱,追逐着光,无论走到多远,依然无数次回望自己的过去,思考和追忆着所经历的一切。于是,早已成为作家的他,再次归来时,决心书写那属于自己也属于俄罗斯人民的故事。而过往历历在目,只需还原就足够动人。高尔基抛弃了繁复的写作技巧,不再浓墨重彩,而是转向了简洁线条的勾勒与清淡色彩的呈现。这种转变,与小说所写的日常生活题材相得益彰。他的文字举重若轻、舒展自如,优美流畅的语调如行云流水一般。

繁华落尽,热烈转向平淡。高尔基以质朴的方式还原了生活的本真。他悲天悯人的天性,映照出的是清晰而凛冽的人性。在真实的人间,黑暗与光明并存。人们要减少覆盖在身上的阴翳,唯有朝着光亮的地方奔去。

高尔基,以痛苦的前半生为墨,谱写心曲,成为一个发光的人,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无数在生活旅途上感到痛苦的人。

猜你喜欢
阿廖沙喀山高尔基
读《童年》有感
向着光亮生长
——走进《童年》,走进阿廖沙的成长历程
我和阿廖沙
科教新报(2022年36期)2022-05-30 10:48:04
千年喀山的独特韵味
走向世界(2022年2期)2022-02-21 03:03:46
那份温暖,指引我们前行
喀山池—生态岸线之俄罗斯喀山伏尔加河湾滨水区设计国际竞赛方案
城市设计(2019年1期)2019-05-18 05:50:32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喀山——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城市
职业(2018年9期)2018-09-30 06:30:50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