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的艺术成就及价值

2024-06-16 06:49马榕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

马榕

文章从郭沫若的生活背景以及《女神》的创作背景入手,观察诗歌创作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内在性和表现手法,如意境和音乐性等。同时,着重品读《女神》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并进一步探究作品在当时文学史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女神》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且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女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大部分诗歌是在1919年—1920年的“五四”高潮时期和之后创作的。在国外生活的郭沫若感受到了革命潮流的鼓荡,接受了泛神论、个性解放和资产阶层艺术至上论的一些熏陶,将自己长期压抑的情感迸发出来,并以新诗的形式来响应、歌颂伟大的“五四”时代。因此,《女神》各诗的创作时间基本上体现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思想与艺术风格演进的轨迹。全诗共分为三辑,收录57篇作品。

《女神》作为“五四”时代精神的“肖子”,其思想与艺术成就,乃至欠缺的地方都是与其独特的诗体特征分不开的。所以需从诗集的诗体特征入手进行理解,这既是对《女神》诗歌形式的深入摸索,又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五四”以来中国新诗诗体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源头,来全面认识与感受《女神》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艺术风格,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新诗诗体解放与“五四”时期精神解放与思想表达的内在联系。

《女神》艺术成就的源泉

《女神》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激烈反抗以及雄浑壮丽的风格,这首先应该归功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五四”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在该时代中,诗人受到了十月革命新思潮的影响。在《女神》中,反抗黑暗现实,要求个性解放是其基本主题;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对新中国的梦想和渴望,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歌颂与欢呼,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和热爱。这种朦胧的革命理想和反抗现实世界的英雄主义的激情,是《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灵魂,而这一切又是那个革命时代所赋予的。郭沫若曾经说过:“在1919年与1920年之交几个月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起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要求诗人像一般的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对现实作冷静地分析、细致地解剖,客观地描写,必然代之以“生之鼓动,灵之叫喊”的抒情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那股“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淋漓尽致地喷射出来。因此,诗人使用高亢雄浑的调子、色彩绚丽的语言、宏伟壮丽的形象等手法,来表现这股英雄主义情绪。诗人在风格上摒弃了“力主冲淡”的泰戈尔,而转向惠特曼的雄浑和歌德的壮丽,这正是那个时代的要求。通过这种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女神》成了革命时代艺术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和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

《女神》的追求目标——雄奇明丽。在《女神》的创作中,诗人通常不是冷静地去感受所描写的客观对象,而是用充沛的感情去感受形象的色彩和神态。他们用浓墨重彩的手法表现,涂抹和渲染,或使用夸张手法来描绘。郭沫若很少采用精雕细刻的写作方式,而是常用简单勾勒、泼墨点染的笔法,大刀阔斧地挥洒,随心所欲地展现所描绘对象的气势。《女神》的风格相对统一稳定,以雄为主,同时实现了雄和丽的结合,形成雄奇明丽的风格。从美学角度看,它融合了雄浑豪放和新巧瑰奇的美感。

《女神》的感情基调——率真、明朗、壮阔、奔放。郭沫若是一个感情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有巨大的感情库:民族的、个人的情感的郁积,能量很大,一有外界的触发,感情的决口必然具有江河决堤之势,形成感情的火山岩,狂烈、炽热,表现出无法遏制的迸发和倾泻,尽情奔腾,无以阻挡,也正是这种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形成了郭沫若诗中率真自然的感情风格。作者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将各种元素进行反复运用和巧妙组合,呈现给读者一种壮观、顶峰的艺术表达。这种率真、明朗、壮阔、奔放的感情基调,不仅成就了诗歌作品,更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女神》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凤凰涅槃》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炉中煤》是假借煤的熊熊燃烧象征地表达自己眷念祖国的情绪;《天狗》象征着破旧立新的时代;《女神之再生》也是用象征的手法创作出来的诗剧。《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诗人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凤凰”被用来象征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涅槃和重生。“凤凰”被赋予了生命、鲜艳和神话的特征,凤凰的死而再生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此外,这部分还运用了借物指事的手法,将凤凰的化身与中国的灰尘、时代相联系,彰显了文化中心和文化载体得以融合的精神力量。这种象征手法并不是一般性赋予形象意义,而是深入到一个极致,是一种使意象转化为感觉直观的具象化。这一象征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形象,还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内涵。可以说,《凤凰涅槃》充分地体现了郭沫若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水平和艺术成就。

《女神》的艺术成就特点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诗人为了表达“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理想,形成以地球、海洋、太阳为中心的充满“力之美”的形象体系和雄厚豪放的壮美风格。在选取女神的形象作为主题时,郭沫若通过独特的想象和深邃的思考,将其赋予了一种非常奇幻的色彩和形象。虚构与夸张的手法,使诗歌表达更为鲜明,富有感染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天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想象白云怒涌、海水滔滔的场面,自己站在地球上,而地球竟然也有边,太平洋被搬到了地球外面,用全身力量推着地球。在《天狗》中,诗人将“我”化为气吞宇宙的“天狗”,将气吞日月、囊括宇宙的天狗形象呈现出来,给人以震撼天地的力量。这些想象力丰富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相比显得异常奇特和夸张,诗歌透露出一种不可控制的力量,使读者感受到诗歌的强烈能量和表达出的不同寻常的思想与情感。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突破常规,运用具有冲击力的想象、隐喻和象征手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表达方式,开辟出一条新的诗歌创作道路。

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改变生活的实际样貌,创造出一个虚幻而惊人的境界来,借此展现理想化的环境和人物。《女神》的主题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诗歌通过夸张和强烈的对照来进行虚构,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富有热情和豪放不羁,格调高昂、激越,他的诗风雄伟,具有一种如同火山爆发般的情感,且汹涌而起,具有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例如,在《凤凰涅槃》的诗行中,“意趣”“袭来”时,诗人感受到了诗歌的洪荒气势,如此强烈的体会使得他居然“伏在枕上用铅笔以最快的速度写下了这些内容,全身都有些打哆嗦,牙关也在打战”;在《地球,我的母亲》中,诗人被“诗兴”所“袭击”,他居然先是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感觉到和“地球母亲”的亲密。这些特殊感受和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创作特点。

浓郁的神奇色彩。《女神》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风格和特点之一是浓郁的神奇色彩。这种神奇色彩来源于诗歌中出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元素,这些元素赋予了《女神》一种莫名的神秘感和超自然的气息。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神奇的意象和情感。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神话世界之中。此外,诗歌中的形象塑造也充分表现了神奇色彩,如女神形象的高贵神秘、凤凰形象的神动和涅槃等。这些形象都具有一种独特的超自然气息,使诗歌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表达诗歌主题的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虚词在诗中的使用。《女神》中大量采用现代汉语虚词,这种入诗方式激发了现代汉语和自由体诗歌形式的表现力,同时使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得以高扬,并对散文化诗意的建构和新诗审美效应的变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女神》中,大量使用了现代汉语虚词,尤其是语气助词,这体现了诗人主体情感的解放。这种表达方式与古诗的“温柔敦厚”的抒情传统有所区别。诗人郭沫若常常使用大量语气助词,例如“啊”“呀”“哟”“哦”“吧”“吗”等,甚至始终重叠地使用“啊啊”“哦哦”等来直接表达主体强烈的情感。据统计,在《女神》初版本《凤凰涅槃》中,“凤凰和鸣”部分的15节中,仅使用“呀”字就出现了52次,占据了13诗节每节的前四行。在《晨安》中,“呀”字出现了54次,远远超过了该诗的38行诗行数目。这样的语气助词使用,在诗歌中大大增强了主体情感的表达和传达效果,使诗歌呈现出非常强烈的个体化特点,凸显出现代汉语诗歌与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这与传统诗歌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不同,相比传统诗歌所倡导的含蓄典雅和言外之意,诗人通过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将情感解放的主题推向了诗歌的前台。这种现代性的变革使得诗歌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构建了新的审美体系。虽然古诗也有使用语气助词的例子,如《诗经·关唯》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但是其表达更多注重隐喻和间接表达,而避免了过于直白和浅显的情感表达方式。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则大胆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抒情传统,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拓展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女神》的艺术成就价值

文学史意义。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女神》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对诗歌的入诗密不可分,对古诗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造成了改变,并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下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的高扬。特别是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且位置灵活、方式多样,充分体现了诗人主体情感的解放,使得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得以自由地表达。大量虚词的入诗及合理使用,带来了新诗的跨行、跨节以及各种自由体形式,为新诗的对称、均衡和参差之美开创了道路,促进了《女神》形式的变革。虚词与现代修辞的运用如比喻、引用、夸张、反复、排比等,使得《女神》在语义、形式和审美方面达到了和谐的状态,激发了新诗雄浑豪放的审美新风尚。在这种现代性的变革中,《女神》也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对后来的一代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从《女神》开始,诗歌创作逐渐摆脱了以往的传统,而朝着现代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女神》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和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被誉为中国新诗的杰作之一,它从旧诗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审美意义的真正解放。与胡适的《尝试集》不同,《女神》将诗情和诗质推向前台,形成了新诗情感和形式的双重突破。诗人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为了创造“人”,也就是美化感情并让其变得更加纯粹。艺术训练的价值只在于美化感情,因为他人已经形成的诗歌形式是不可追随的。按照他人的形式创作只会让自己变成自己的因犯。在形式方面,他们主张极度自由,强调极度自主。在郭沫若的诗集中,他以情感驾驭诗形,构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新模式。因此,《女神》被视为现代汉语诗歌中开创性的佳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高亢歌声在《女神》中激荡着自我、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逐步演变,就像黄钟大吕一般。在其引领下,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潮闪耀出强烈而短暂的美学光辉。在浪漫主义的帮助下,郭沫若的文学地位得以奠定。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诗歌革命只有在《女神》之后才真正“异军突起”,展现出强大的摧枯拉朽和所向披靡的威力,新诗阵地才有了主将。

猜你喜欢
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郭沫若佚诗一首
新诗之页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