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述重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2024-06-16 07:18彭冬洁
中国故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后方献金抗日战争

作者简介:彭冬洁,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导读】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重庆既是战时中国合法中央政权的地缘承载,也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的战略指挥中心和支撑中国抗战的战略后勤保障基地。重庆历来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致抗击外敌,参加了英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战期间,他们更是夜以继日地加紧生产,积极开展筹工筹款等活动,为前线部队的兵力加强后勤保障;重庆人民在艰难的抗战岁月中,通过创办报刊、表演话剧、教唱爱国歌曲等方式,激发大后方民众的抗战热情,在大后方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重庆人民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重庆作为战时中国首都,其地位和作用一直被学界关注讨论。重庆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经济、资源、空间等的支持。

一、重庆人民在政治方面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重庆人民在政治方面,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团结御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面抗战初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战期间,积极参加征兵运动,为前线输送兵力。重庆人民为巩固和捍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一)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为日军进入卢沟桥通电》文中指出:“只有全民族实施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指出:“各地此时最要紧的任务,是迅速地、切实地组织抗日统一战线,以扩大救亡运动。各地党部应立即派出适当的人员出面,向当地的党、政、军、警、学、商各界接洽,组织这类团体。”在全社会团结一致的感召下,全体国民,包括海外华侨,共同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毫不妥协地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犯。自此以后,全民都积极参与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尤其在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庆,当地民众热烈响应中共中央的动员,显露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在重庆市委、在川东特委和四川省委的有力指导下,一场规模宏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在此期间,重庆陆续组织起来“重庆救国会”“职业青年救国会”“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大众读书会”等十几个抗日救亡团体,通过组织宣传队,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公园、大街小巷、人口稠密地区进行宣讲,向民众教唱《打倒日本,救中国》等抗日歌曲。此外,他们还采取各种手段,深入广泛地动员各阶层人民,吸引他们参加救国和抗日救亡运动。与此同时,他们还联系其他公众组织参与抗日救国工作。如“重庆市职业青年救国联合会”与“自强读书会”“大众读书会”等,于1937年7月,共同发表了支持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声明。1938年11月,在“重庆救国会”领导的一系列活动中,参加国民党政治会议的董必武、沈钧儒、张澜、邹韬奋等二十多位有广泛影响的进步人士应邀出席,就抗战形势动态和国际形势作了深入的演讲。这些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当时学生和群众的知识视野,激发了群众的战斗热情,更鼓舞了重庆市民的抗日决心。

(二)积极参加兵役,为前线输送兵力

“抗战中将士的伤亡,与部队的需要增加,自是意中事。为了补充原有部队伤亡的缺额,为了满足新增部队的需要,政府在各省区征兵是目前最紧急的任务。”在国家存亡关头,四川区域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庞大的兵力,逾300万民众投身战事,展现出非凡的民族献身精神。全面抗战开启后,众多川军将领主动请战抗敌。1937年8月14日至27日,刘湘将军主持会议,集结川军将领,详细规划了抗日作战部署。会议决议成立第七战区出川作战部队,初期包含第23和22集团军。随着后续出川抗战规模的扩大,川军进一步扩充,划分为七个集团军。1937年8月26日,刘湘在《民族救亡抗战川康动员文告》中强调:“四川作为民族复兴的战略基地和战时后方,凭借其天然的险峻地理、庞大的人口、丰饶的物产,特别是蕴含的丰富矿产,可作为战争的重要资源,全球皆认同其战略价值。因此在全国抗日战争已经开始的阶段,四川七千万民众肩负的责任尤其重大。我部将士务必抓紧训练,秣马厉兵,接到命令后迅速前往前线,留守者则需坚固后方防御。”1937年9月5日,成都市的少城公园和大光明电影院共同举办了盛大的“四川省民众热烈欢送川军奔赴抗日前线”的欢送活动。在全川民众的鼓舞与热切期待下,川军毅然奔赴前线。在抗日战争期间,川军参与了总计约28场关键战役,其卓越的表现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对重庆各地抗战文献和档案的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重庆地区共征兵约96万人,约占四川省征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在1943年底发起的全国学生志愿服务参加远程征兵运动,即“知识青年远征服务行动”中,重庆最初被分配了5000个征兵名额。但从1944年底开始,重庆报名和自愿参军的知识青年人数不断增加,达到8331人,大大超过了预定名额,保守估计超额3300余人。

二、重庆人民在经济方面构筑了战时大后方的经济基础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大后方的经济核心,成功地承担了中国生产资源的战略性转移,奠定了战时稳固的经济基石。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作为战略核心的后勤基地,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堪称精彩:无论是经济规模、广度还是深度,以及整体结构,皆超越了当时的平均水平,为艰巨的战时局势提供了强力支持。重庆市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彰显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一)工业内迁,支撑抗战军备所需

在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的现代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带,而内地的工业基础则相当薄弱。根据1937年底国民政府经济部的数据,中国全国范围内总计有3925家工厂(不包括东北地区的数据),其中,上海独占鳌头,拥有工厂1235家,占据了总量的大约30%份额;相比之下,沿海省份(除上海外)的工厂总数达到了2063家,占据了大约51%的比例。而内地省份的工厂数量相对较少,仅占总量的约19%。在1937年7月22日,成立了全国总动员设计委员会。随即,该组织指出:为了实现军需物资的自给自足,工厂迁移至内陆地区成为必要之举。8月10日,在行政院第324次会议中,已批准实施将工厂内迁的议案。该决议指令资源委员会及相关机构于11日组建迁移监督委员会,并于当天立即派员前往上海实施监督。

重庆市民展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他们预先为工业转移做了充分筹备,如提前了解供应工厂设施需求,积极参加劳动力市场的征选,支持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生产。据统计,1938年至1940年间,总计有607家工厂迁往四川,其中大部分集中安置于重庆,这一系列举措显著地将重庆转变为战时重要的军工生产重镇。内迁的兵工企业经过有效的整编和革新,迅速建立起了崭新的生产结构,大力支持了抗日战争,产出丰富的武器装备与军火物资。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年均生产手榴弹约300万枚,迫击炮弹80余万发,子弹产量则高达540万发。此外,飞机炸弹的产量也颇为可观,约为7万发。在太原沦陷之后,重庆作为抗战前线的主要供应基地,其生产的钢铁量几乎占据了所有武器需求的主体份额。为了适应战时军事工业生产的急剧增长,重庆地区新设并扩展了超过半数的钢铁厂。其他物资如煤炭、石油、电力、生铁等各方面物资的生产也是居于大后方各省第一位,尽力保障了战时军工和民用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大后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重庆及大后方人民尽其所能,竭尽全力投入大后方的军工生产建设之中,艰难地支持抗战直至胜利。

(二)献金募捐,支持抗战所需

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物资短缺困扰着全国,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民众的基本生活,而且对战事进展构成了实质性的制约。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除了前线士兵的英勇奋战,全国人民展现出强烈的国民责任感,积极响应“尽己所能,共赴国难”的呼吁,广泛开展募捐献金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数次开展劳军募捐运动,这些活动不仅是重庆各阶层人民全力支持抗战的生动例证,更是大后方民众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赢得战争胜利的坚持不懈之举。重庆的劳军募捐活动开始于川军奔赴抗战前线的时期。在1937年12月26日,重庆抗敌后援会学生分会组织了一场艺术募捐动员大会,演讲者强调了国家处于存亡危急的紧要关头,呼吁大家不应袖手旁观抗战进程,而应积极投身抗战之中,通过集体行动促使抗战胜利早日实现。这次动员大会具有深远影响,它促使公众深刻领会了积少成多的实质价值,并鲜明地揭示了个人福祉与国家整体利益间的紧密联系。目的在于动员后方民众,无论贫富都积极提供经济支持或劳力贡献,以实现不分阶级的全民救国目标。并且以真挚的态度向公众发起筹款请求,尽管每位观众的贡献看似微小,但却能汇聚成强大的资金流。这些涓滴之水汇聚起来,将为提升抗战实力提供可观的资助。此次大会揭开了重庆献金运动的序幕。1938年12月,《新华日报》发起了首次义卖献金活动。“重庆妇女歌咏团”联袂学生、工人等组建义卖团队,各界与民众积极响应,场面热烈;丰都县妇女战时服务团通过义卖表演筹得逾千元,全额支援抗战前线;为了积极响应妇女抗敌后援组织的倡议,四川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义卖分队,销售《荣誉报》,将所有收益尽数用于支持前线。

随着抗战步入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2月26日—3月9日在重庆组织了各界人士参与的献金竞赛。这次慈善竞投活动引发了业内外广泛的参与,个人、团体纷纷积极响应。重庆市各行业严格遵循既定的顺序,逐一进行捐款竞赛活动。此竞赛涵盖行业领域极广,如餐饮、医药、金融及棉纺织业等,几乎涵括了重庆市各主要行业分支。在1939年3月3日,献金竞赛尤其振奋人心,行业与个人的总额贡献突破六十万元大关,这一成绩刷新了重庆市历来献金竞赛单日筹款记录的峰值,直接反映了他们热烈的抗日救国决心。当时,重庆市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参与献金活动,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崇高精神。此次筹款活动中,诸多中下阶层人士的捐赠行为格外突出,《时事新报》甚至在社论中赞誉道:“通过对比历年捐款人数,我们深刻体会到中下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包括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大多能尽己所能地捐赠。尽管数额可能有限,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慷慨义举显然超越了上层社会的贡献,这种情感投入尤其值得赞赏。”3月5日为献金竞赛的妇女日,妇女纷纷投入献金运动中,以实际行动热烈响应号召。她们通过此举不仅展现出强烈的抗日救国热忱,还借此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在热闹的献金现场,有许多是来自四川前线的将士家属,尽管自身亲人命运未知,却展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她们坚韧地将在困苦生活中积攒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本次献金活动。正是有了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广泛参与,才使得“竞赛各节,热烈情形,有增无已,开空前之记录,是为全国模范,已引得中外之注意”。

三、重庆人民为抗战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重庆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文化枢纽,卓有成效地孕育出一系列文化成果,堪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峰峦。此阶段的文化景观独具特色,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延安引领的解放区抗日文化,重庆为核心的后方战时文化,以及上海独特的孤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其显著的民族特性、广泛的大众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引领了当时的文化风尚。重庆在当时的文化表现充分符合主流趋势,并且实现了战时大后方文化的繁荣鼎盛。1935年“一二·九”事件后,重庆的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推动了当地文化革新,奠定了抗战文化繁荣的基础。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指导下,诸多进步文化组织纷纷汇聚重庆,使之成为抗日文化运动的核心基地,推动了大后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重庆抗战文化的热度持续攀升,各路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话剧团利用戏剧艺术传播抗战理念。随着五大话剧团队即中电剧社、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及中国艺术剧社,集体迁移至重庆后,迅速使重庆成为战时戏剧文化的汇聚中心,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37年9月15日,由陈叔亮等人领军,重庆地区诞生了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团体“怒吼剧社”。作为源自民间自发组织而成的剧团,该剧团孕育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作品。抗日战争期间,重庆话剧艺术领域硕果累累,诸如夏衍的《戏剧春秋》和《愁城记》、曹禺的《北京人》、茅盾的《清明前后》、吴组缃的《风雪夜归人》以及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等诸多卓越的抗战题材剧目相继诞生,它们不仅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了高峰,还深刻反映了历史背景,备受话剧专家和历史专家的好评。在四届雾季公演活动中,进步话剧的数量惊人,总计达到了242台,被话剧研究者誉为我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歌咏协会通过传唱抗战歌曲的方式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战斗颂》《长城谣》《战地短歌》等一首首抗战歌谣,以激昂向上的旋律,以振奋人心的歌词,激起人们的抗战热情。

通过抗战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民众坚持抗战提供了精神动力。全面抗战爆发后,报刊内容更加贴近民众。例如,《四川日报》曾登载过一首深受民众喜爱的花鼓词《士兵之声》,该作品巧妙地运用了民间文学的表达手法,旨在提升报纸的亲民与易读性。“失地一方又一方,吉林辽宁黑龙江。热河之后再是察哈尔,一天一天侵略尽猖狂。有人说是敌人强,鸡蛋如何撞石墙。当初还说一碰三天就亡国,妈的汉奸理论太荒唐!如今还有甚商量,外交小狗拜四方!当兵的虽粗懂得粗浅理,再迟中华要变大东洋。不分行业不问党,协力同心建国防。不要想着天台该由张子顶,一巴掌遮不住太阳光。”正是通过这种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的文章,唤起了民众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爱国激情,号召民众积极投身抗战之中。

四、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政府的驻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制定战后外交决策的关键地点,还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战略指挥中心和物资保障的核心基地。重庆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上的支持,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静. 略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艺政策[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 刘国龙. 重庆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J]. 探索,1985(8).

[3] 新华日报社论[N]. 新华日报,1938-6-1.

[4]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重庆100年简史[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21.

[5] 潘洵,抗战时期西南后方社会变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6] 黄瑞奇. 1939年重庆献金运动研究[D]. 巢湖学院学报,2022(7).

[7] 黄九清. 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8] 周勇. 重庆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J].红岩春秋,2005(10).

[9] 李雪瑞. 媒介生态学视域下的抗战时期《新蜀报》研究[D]. 西南大学,2016.

[10] 李阳雪. 抗战时期四川妇女抗敌后援组织研究(1937-1945)[D]. 西华师范大学,2021(5).

[11] 黄良. 抗战征兵与四川社会变革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21(6).

猜你喜欢
大后方献金抗日战争
大义输财 共赴国难——抗战大后方民众献金运动
大后方民众抗日救亡掠影展开幕
如何判断政治献金合法还是非法
慷慨解囊为抗战——记1939年重庆各业节约献金运动
决战“大后方”——突发报道中的编辑价值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纪实的力量
抗日战争(第一卷)
日首相称不会因献金问题辞职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