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初步探析

2024-06-16 08:10吴欣迪
中国故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浙西民居古镇

作者简介:吴欣迪,山东艺术学院。

【导读】浙西一带传统民居流传至今,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于一体,研究保护价值极高。本文以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围绕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立面的艺术语言展开探讨,对浙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其对建筑装饰语言的影响,并对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进行初步探析。

一、引言

浙西一带的传统民居将地域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完美融合,在传统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具有地区和时代特色的装饰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作为浙西民居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山脉中。其建筑的形制和风格介于徽州和赣中之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包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二、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形成因素及特征

(一)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装饰形成因素

地域经济为传统民居的装饰奠定了基础。廿八都古镇民居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丰富的木材资源为当地建筑装饰提供了物质材料,故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建造。廿八都作为明清时期商贸往来的中途驿站,其原住居民多为商人后代,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制和风格介于徽州和赣中之间。商业的发展为大兴土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引起了审美观念的转变和提升,进而影响了建筑装饰的发展,使廿八都的建筑装饰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

文化沉淀赋予了传统民居装饰丰富的内涵。浙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教兴文”的地区,儒学文化在建筑装饰中得到体现。例如廿八都民居建筑的形制、色彩、脊饰、门槛的高低、门前的石雕装饰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受此影响,民居建筑装饰的重点都放在了没有制度限制的木雕、砖雕、石雕上。

手工技艺的发展提高了民居装饰水平。明清时期,工匠的社会地位获得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在用材和工艺上攀比争奇,使廿八都民居建筑装饰融木、砖、石三雕为一体,工艺精湛,艺术性极强,以“华丽工巧、雕梁画栋”为美。

(二)“和顺形于外,英华藏于内”的装饰艺术特征

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外立面为青瓦白墙,风格端庄,质朴中透露着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遮挡住人们想要眺望的视线,高处的花格窗棂给人一种通透感。与建筑外部装饰森严肃穆之势不同,其建筑内部华丽通透,各种构件雕刻精美,具有江南园林委婉小巧之趣味。封闭的“外”与通透的“内”对比强烈,形成“和顺形于外,英华藏于内”的建筑风格。这种装饰艺术格调的形成反映出浙西人民良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

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征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还兼具多种功能。首要的就是实用功能。在研究浙西传统民居时,我们不能把装饰和建筑本身割裂开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装饰是在建筑构件中呈现的,它们既是装饰构件也是建筑构件。例如,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中的牛腿既是重要的建筑构件,又是精美的装饰构件。德春堂中药铺的牛腿部分为红木雕刻而成,题材多为人物故事、传统图案。这种做法使建筑在简单中透露着华贵精致,为国内首次发现。

三、浙西传统民居建筑立面的层次美

廿八都古镇民居作为浙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其在建筑立面上的装饰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美。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立面形成“基脚与地面—墙体—屋顶”三段式层次,其三段构造中所展现出的美感为:地面铺装材质的层次美、墙体的材质与肌理美、墙体与门窗构造形成的虚实美、屋顶瓦面形成由近到远的层次美等。

地面是建筑的延伸,与建筑立面相呼应。因此,地面铺装往往就地取材,主要采用石板、卵石、青砖、三合土等墙体建造材料,直接铺设到地面上,不加修饰。材料会随时间的推移,在原貌的基础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形成丰富的层次。廿八都人发明了一种叫水地罗的地面,颜色呈青灰色,防潮而不起灰。这种层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还体现在地面与墙体装饰的对比呼应中。在浙西廿八都民居建筑中,人们常采用卵石进行装饰(图1),大户人家还会将卵石按照一定的图案进行铺设,以求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

图1:廿八都古民居卵石墙

(一)墙体的材质与肌理美

提到浙西传统民居建筑,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层叠的马头和素雅的墙体是浙西民居建筑的显著特征。相较于浙江其他地区,浙西地区的马头墙形制更为简单,跌落数少,以实用性为主。马头墙在浙西廿八都民居建筑中十分常见,这种跌落的山墙在当地被称为“三花山墙”或者“五花山墙”,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比较深,青瓦白墙高低错落,形成了极具节奏感的装饰形式。廿八都大文昌宫正殿具有独特的十八翘角式的造型,各层明间部位檐口抬升,并在端部形成翘角;小文昌宫正殿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形成翘角迭起的立面形态。廿八都古民居为打破空间的封闭压迫感,建筑两侧的山墙向外延伸,呈跌落状,高于规整的青瓦屋顶,使建筑上层空间的层次丰富,极具艺术美感。

马头墙除了具有美化装饰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马头墙在建造之初具有防火防盗的功能,由于浙西廿八都民居建筑布局宛若八卦迷宫,与自然风水紧密结合,建筑之间紧紧相邻(图2),少有过道或过道狭窄。高耸的马头墙一定程度上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隐藏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在风水学上,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冲煞”,除此之外,马头墙还能兼具保护生活隐私、提高居住空间的私密性等功能。

图2: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布局

浙西廿八都的传统民居在墙体材料上多采用砖、石、夯土几种。从建筑立面上看,夯土墙与卵石基墙搭配使用,在色彩和质感上形成鲜明对比,而卵石的稀疏透气感与夯土的致密紧实感相得益彰,突破了建筑的沉闷闭塞之感,体现了浙西传统民居墙体的通透艺术。廿八都古民居在建造时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基脚部分往往采用卵石或者砖石砌筑,基脚上部采用泥土夯实,增加夯土墙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廿八都古民居建筑两侧的山墙高大闭塞,为了打破闭塞,当地往往在山墙上面用石砖砌筑漏窗,以促进室内外空间交流,增强建筑的通透感。

(二)墙体与门窗构造形成的虚实美

老子《道德经》有言:“凿户牖以为室,但其无,有室之用也。”门窗作为建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建筑立面装饰效果来看,高大而闭塞的墙体与自由开合的门窗,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廿八都民居的大门基本形制一致。大门之上设有雕饰精美的门罩,入口灵活,不强求设置在中轴线上。门楼式大门是廿八都大型民居常用的形式,具有表礼性质,其建筑的规格形制能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往往会重点装饰。漏窗主要应用于高墙之上,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通过漏窗,可以将室外景色巧妙引入室内,在视野和心理上打破高墙的隔阂。在形态上,以方形和圆形数量较多,也有扇形、扁面形等形状。门窗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其多与木、砖、石雕工艺进行结合,雕刻出精美的装饰图案,使建筑装饰精致而不繁琐,简约而不单调。

门窗的雕刻艺术也蕴含着虚实相生的美。透雕和浮雕作为常见的雕刻形式,广泛应用于浙西廿八都民居的门窗雕刻中,将实体的材料刻画出丰富的层次,虚实相映。浮雕的雕刻手法可以使平面的料子呈现立体的效果,凸出的人物、花草等雕刻图案为实体,下层的衬底可以视为虚体,具有一种灵动美。而透雕手法在门窗这类采光构件的装饰中,不仅具有美化的作用,还兼具通风与采光等功能。它使室外光线可以透过门窗雕镂空隙渗透进来,形成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在空间层次上,通透的门窗被视作“虚体”,封闭的高墙被视为“实体”,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之美。

(三)屋顶瓦面由近到远的层次美

屋顶是建筑立面三段式中的最上段,是民居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在居住中安全感的保障。浙西廿八都民居建筑的屋顶结构简单,在木构架上架椽子,椽子固定后直接在上面铺“阴阳瓦”,形成瓦面,即屋顶。浙西地区多山地,廿八都古民居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因此屋顶多为传统的坡屋顶,形状类似于“山”。小体量的近山和高耸连绵的远山层层叠叠,在建筑形态上形成“动”的视觉效果,呈现出由近及远的层次美。又因降雨充沛,所以廿八都人采用斜坡式屋顶解决建筑的排水需求。同时,为避免夯土墙遭雨水侵蚀,在建造屋顶时会加大出檐,将屋顶外挑,使雨水在倾泻时与墙体保持一定距离。这种悬山顶不仅有利于排水,还可以在夏天光照强烈时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有利于室内采光。屋顶的边缘为瓦片和木结构,既通透又富有层次性。

浙西廿八都民居的屋顶多铺设青筒瓦,黑色的瓦片交叠铺设,从远处看,屋顶呈现出一种层次美。再者,黑瓦与白墙形成对比,如同一幅水墨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经由岁月的冲刷,与自然融为一体,将人带入到浙西清雅素净的传统民居氛围中。

四、结语

浙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其建筑装饰语言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为浙西传统民居定下了古朴典雅的格调。纵观文化的传承史、艺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越有地方色彩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在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应注重其民族性和地方性。如何在留存民族文化情怀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是我们未来需要不断深耕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邱峰,刘微微. 浙西廿八都古镇民居建筑景观艺术赏析[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12).

[2] 朱屹. 浙西廿八都聚落形态与文化特征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2015.

[3] 姜纪水,熊惠华,龙烁郡. 清末民间文昌宫建筑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以浙西廿八都文昌宫为例[J]. 武夷学院学报,2023(8).

[4] 文若愚. 老子·道德经[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5] 刘晟崇. 浙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D]. 浙江理工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浙西民居古镇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濮礼建
古镇之旅
浙西屋脊清凉峰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奇趣民居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