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黑水营之战清军破围原因及历史意义探析

2024-06-16 07:18:01司孟颖
中国故事 2024年5期
关键词:清军叛军乾隆

作者简介:司孟颖,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导读】发生在乾隆年间叶尔羌河畔的黑水营之战,是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一场战役。在援军未至、粮弹紧张的不利情况下,名将兆惠率兵与叛军奋战三个月,固守黑水营,最终成功突围、逆风翻盘,这场战役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大奇迹。理性分析和评价此次平叛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固。

黑水营之战发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至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期间,是清王朝平定天山南路之战的关键战役,这场战役为之后顺利平叛大小和卓叛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书中对清军破黑水营之围的过程描述大体相同,并有相应史料佐证,这是一段不存在争议的客观史实。正确认识和分析清军突破黑水营之围的原因,解释其中的因果联系,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开拓和建设边疆的历史,更有助于我们以史鉴今、团结稳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黑水营之战清军破围原因

指挥此次作战的兆惠将军上奏称:“仰赖圣主威福,上天神佑,灵迹甚多。”现今来看,未免牵强。战争的胜利通常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清军反叛胜利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和”“地利”“天时”三个方面。

(一)人和: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黑水营之战的胜利不仅有赖于乾隆帝的远见卓识、清军将领的正确指挥、士兵们的英勇奋战,更离不开维吾尔、哈萨克等各民族的支持。

乾隆皇帝知人善任、料敌在先。如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对怯懦昏聩、指挥不力的雅尔哈善、顺德讷等将领严惩不贷,与此同时,大力封赏兆惠、富德等有功之臣,并对其委以重任,表彰、抚恤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立功将士,这极大地提高了清军的士气,清军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又如在黑水营之围前四个月,乾隆就已预料到清军可能面临粮食弹药匮乏、被敌军包围等情况,便增调索伦、察哈尔兵到南疆增援兆惠,筹运马匹粮食。乾隆虽未亲临前线,但一直积极指导前线将领的行动。在黑水营之围期间,乾隆对兆惠给予可挖窖粮以备军需的指示。黑水营之围的成功破解离不开乾隆皇帝的预判。

战争制胜的关键还在于清军将领正确的军事指挥。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乾隆便意识到兆惠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过人胆识。如兆惠在得知副将军萨拉尔回到吐鲁番的消息后,在皇帝下令之前就与萨拉尔约定好进剿阿睦尔撒纳叛乱;被围困伊犁后,兆惠率军冲出重围、奋勇剿贼,最后回到巴里坤。在被围困在黑水营的三个月里,兆惠带领清军将士屡败逆贼、坚守救援,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社会条件,扭转战争形势,成功破解黑水营之围。与此同时,在支援兆惠的途中,副将军富德曾被数倍于己的叛军包围,清军英勇奋战五天四夜,最终破围到达叶尔羌。

黑水营之战中,各族人民的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场战役中,清军的成功突围离不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的有力支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阿克苏城主霍集斯。“郡王霍集斯:奉元戎檄,擒达瓦齐。后稍观望,旋迎我师。同大军进,被围黑水。回部望族,居之京邸。”格登山之战胜利后,霍集斯尊奉清军檄文,将达瓦齐等叛贼悉数擒获并交予清军;库车之战后,霍集斯归顺大清王朝;黑水营之战期间,霍集斯在营中积极为清军出谋划策;黑水营顺利突围后,霍集斯与副将军富德前往救援被困于和阗的库车城主鄂对,“和阗回人奉行传檄,倾心投诚,即将逆贼霍集占遣往之数十人攻击逃窜,随出迎三日,将伯克鄂对等接入城内,其所属之哈喇哈什、玉陇哈什、塔克齐尔拉、克勒底雅五城伯克,一闻此信,亦俱前来投诚”。乾隆注重以恩惠仁爱养民,利民之所利,归降者万千。对于分裂反叛势力,库车、乌什、阿克苏等城主拒不从叛。由此可见,广大维吾尔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合力,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二)地利:充分运用地理优势

清军顺利扭转军事形势离不开黑水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黑水营之战得胜后,乾隆在《黑水行》中写道:“窖米济军军气壮,奚肯麦曲山鞠藭。引水灌我我预备,反资众饮用益丰。铳不中人中营树,何至析骸薪材充。著木铳铁获万亿,翻以击贼贼计穷。先是营内所穿井,围将解,乃眢其中。”黑水营所处位置原本是叶尔羌城郊外的一个村寨。南疆人民有将粮食埋藏于地窖中延长保存、以防掳劫的习惯,因而清军在驻营之地挖到藏粮实属正常现象。霍集占逃往叶尔羌城后,将城郊外的居民都迁至城内,由此可推测,这些数量不多的藏粮乃是回民搬走时留下来的。窖粮虽未从根本上解决清军的粮食问题,但大振了士气、鼓舞了军心。

那清军的粮食补给从何而来呢?主要还是依靠原先的粮草和马驼。清军想要攻取叛军的马驼以充当军粮,而叛军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引诱清军出营从而偷袭,于是便有了发生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的通古思鲁克之战。

黑水营位于黑水河东岸的密林处,杨林密布、水草丰茂,清军驻营于此,方便伐木取火,解决薪柴问题。双方对峙过程中,叛军频频对清军施放枪炮,由于营地树木蓊郁,叛军的弹丸难免会落在树木上,因而清军伐木时获得敌军弹丸,也属正常情况,这就缓解了清军军火匮乏的危机。

那清军的水源危机是如何解决的?最初叛军在上游决水淹灌,清军将计就计,挖沟排水,资以饮用。南疆地区虽干燥少雨,但天山、昆仑山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当地人民便巧妙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开拓了“坎儿井”这一水利工程,通过地下暗渠,将春夏渗透到地下的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引出地表,满足饮水需求。因而清军才能“随地掘井,泉即涌出”。

(三)天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统一性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体趋势。在黑水营之战之前,清朝已成功统一准噶尔部,施行仁政,释放了在准部作人质的“大和卓”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并派兵将其护送回南疆。然而二人恩将仇报、发动叛乱,给南疆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经过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南疆人民愈发渴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由此可见,大小和卓的反叛严重背离了南疆人民的意愿,有违人民根本利益,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整个中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便发生了变化,周边国家纷纷与中国交好,或归顺或臣服,拒不附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于是大小和卓“失道寡助”,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终将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人民的意愿是判断战争正义与否的根本依据。清王朝国力强盛,对疆施行仁政。对大小和卓反叛的镇压,符合人民意志,是一场具有正义性质的战争,它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这就使得清军平叛战争的胜利具有必然性。

二、黑水营之战的历史意义

黑水营之战是新疆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它巩固了清王朝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实现。

(一)政治意义:推动了清朝版图的扩展,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首先,黑水营之战推动了清朝版图的扩展。黑水营之战挫败了叛军分裂国家的企图,阻止了叛乱的蔓延,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使得清朝的疆域得以向西延伸,进一步巩固了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统治地位,展现了清政府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七月,大败霍集占于阿尔楚尔及伊西洱库尔淖尔,逆酋兄弟窜巴达克山,我军蹙之,勒令擒献。未几,均被戮。十月,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献霍集占首,安集延、霍罕、博洛尔诸部相率归顺。”黑水营围解后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大小和卓逃窜到巴达克山。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在清朝的威压下,于十月献上了霍集占的首级,之前追随霍集占的安集延、霍罕、博洛尔等诸部纷纷遣使入贡,宣布归顺于清王朝。自此,中亚和西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也产生了一定变化,清王朝达到了鼎盛,周边国家受到震慑,对清王朝不再敢贸然进犯。

其次,黑水营之战的胜利对维护清朝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与发展。

(二)军事意义:创造了清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大奇迹

黑水营之战创造了清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大奇迹。乾隆在《围解八韵》中写道:“围解万里远,怀纾午夜频。将军诚善守,天意本先仁。少挫终能胜,知难在审因。”诗中说,黑水营能够突围成功,主要归功于将军兆惠的谋划指挥和上天的保佑。战争过程中虽略有挫折,但最终化险为夷、反败为胜。在离京师万里之远的边疆地区,面对数倍于己的叛军,兆惠将军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并巧妙地运用地理条件,使得清军以较小的损失和极快的速度成功解围,成为清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大奇迹,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在以往的平叛战争中是极为罕见的。

黑水营之战作为一场硬仗,清军在战斗中展现出了高昂的战斗士气和出色的战斗技能。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也为清朝的军队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效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叛乱势力的蔓延,震慑周边的敌对势力,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稳定了边疆局势,巩固了边疆防线。

(三)精神意义: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黑水营之战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黑水营之战中,有很多英勇献身的清军将士。如在通古思鲁克之战中,“霍集占挟数千骑出,师且战且涉水,士卒殊死战,五昼夜杀贼数千人。诸将高天喜、鄂实、三格、特通额皆战死。”爱国将领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的疆土、维护祖国统一,这种爱国精神在当下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其次,黑水营之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团结奋斗的真实写照。这场战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协助清军共同抗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边疆的稳定,这也是清军能够转危为安、逆风翻盘的重要保证。

最后,黑水营之战坚定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黑水营之战体现了各族人民反对分裂、渴望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共同愿望,各族同胞纷纷为清军提供帮助和支持,为推动我国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朝先正事略·清代1108人传记 上[M]. 李元度,易孟醇,点校. 长沙:岳麓书社,1991.

[2] 《新疆文库》编委会. 西域图志校注[M]. 钟兴麒,王豪,韩慧,等,校注.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3] 清高宗实录:卷576·乾隆二十四年三月辛巳朔条[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4] 弘历. 御制诗集二集:卷86·乾隆御制诗文全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 钦定八旗通志:卷154[M]. 李洵,等,校.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6]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18[M]. 傅恒,等,撰. 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7] 赵尔巽. 清史稿(35)[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清军叛军乾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4
乾隆:来尬诗吗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中 计
爱你(2016年18期)2016-04-10 09:38:58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
军事历史(1981年1期)1981-08-21 03:39:00
清军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的历史教训
军事历史(1981年2期)1981-08-14 08: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