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分析

2024-06-16 15:50沈龙辉汪静
客联 2024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成因

沈龙辉 汪静

摘 要:工匠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化积淀中形成的一种职业价值观,是从业者职业品格、职业素养的外化行为。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内生诉求,更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然选择。本文以江西、安徽等九所应用型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法,阐述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为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锚定方向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现状;成因

一、引言

在中国“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当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党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海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1]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而工匠精神的弘扬关系到技能型人才的供给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者以九所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了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自编《大学生成才与弘扬工匠精神的问卷调查》,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赣南科技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九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星线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有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三年内专科、本科学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在读,共收回1083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如表1-1所示。

(二)调研方法

1.随机抽样法。从选定的九所高校中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其中三所专科院校,六所本科高校,每所高校调查人数100左右。

2.定量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基于对108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阐述和剖析当前应用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1.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不全面深刻

我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工匠精神,根植于传统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工匠精神,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大国地位。然而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我国手工业时代的工匠悄然隐退,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客观原因,导致工匠精神在近代以来日渐衰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2]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正面临转型升级,工匠精神已由“行业话语”转变为“学术话语”“政策话语”。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地,必然肩负着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通过对九所应用型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理解总体上比较正确,但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根据表2-1数据显示,只有16.53%的学生对于工匠精神非常了解,有32.78%的学生对工匠精神比较了解,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

从调查问卷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总体上比较正确的。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按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创新、协作。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还只是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工匠精神更多的是体现在制造业和传统行业上,显然这种认知是存在偏差的。在经济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与制造业,而是已经把这种职业精神泛化到各行各业,要求全体劳动者要有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爱岗敬业、协作创新的工匠精神。

2.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情意行不合一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更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应用型高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情意行不合一,理论和实践“两张皮”,还未内化为自觉行为。从表2-2中数据发现,有74.42%的大学生看过《大国工匠》类似的节目,约25.58%的学生没看过。虽然有超过七成的学生看过此类节目,但对《大国工匠》中反映出来的工匠精神印象深刻只有47.83%,看过之后没有感觉的占26.59%。这说明时下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意蕴的认知还比较模糊浅显,还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讲授效果不佳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解答学生的疑惑,更要“传道”,其中工匠精神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大学生成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非智力因素。应用型高校由于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少高校仍然坚持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轻“道”的传统观念。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栏的途径让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只占13.02%,而68.61%的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的形式了解到工匠精神,其次就是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介如报纸、书刊、杂志等其他形式获得。这表明当前应用型高校并未很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育人效果不佳。

4.学校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不浓

我国传统文化将工匠的地位压制于社会底层,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结构,使得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与生产地位严重背离。从社会文化的历史性来看,文化由人类创造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步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社会进步而衍生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嬗变,使得工匠群体地位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也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因而,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氛围,高校的工匠精神传承也离不开校园工匠文化的营造。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影响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因素分别是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工匠社会地位和制度保障、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宣传力度、职业教育水平,其中,文化环境的因素占比最高,这表明学校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不浓。

(二)应用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九所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是课程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建构,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引领力不强,校企合作缺乏广度与深度等。

1.课程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依托课程教学,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离不开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力推行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高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科学合理,课程建设的质量也日益得到提升,但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教学中未有机融入工匠精神,这是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意蕴认知不足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未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院校是通识必修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和内生动力。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思政课时,往往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缺少启发性教学,未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用生动具体的形式讲述出来,未在学生内心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通常偏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学生和教师都热衷于专业技能的习得与传授,忽视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协作创新等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培育。这种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定势,势必造成工匠精神在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导向中的缺位,更不可能生发对工匠精神认同与行为表现。

2.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系统建构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非线性的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设计到实施主体、接受客体、媒介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同时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分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外部影响因子,查找问题的根源,从而提高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

调研发现,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系统化,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从学校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实践安排上,“工匠精神”还未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培养不够细化,也有部分高校重视,但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3.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引领力不强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所学校所蕴含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3]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积淀办学特色、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正向性,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实践,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同时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生发产生积极影响。

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如何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时,提出要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力度、多组织实地参观考察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等。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各大高校也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一院一品”工程,并开展各类活动等来促进校园文化提升,但真正对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塑造缺少思想内涵和价值引领,更多还是注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

4.校企合作缺乏广度与深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和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共同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联合教育模式。是应用型高校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式,但目前不少高校合作形式大多比较单一,合作的内容也不够明确具体。[4] “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只是签定合作协议、挂个牌子,缺少行动落实;还有一些校企合作只是派学生过去专业见习,缺少顶岗实习和企业导师入校交流的双向合作,这种合作往往是单向度的、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工匠精神,也希望学校能多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但从实习经历统计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就会并不感兴趣,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缺少实践基础。此外,企业由于考虑人员和成本因素,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校企合作往往由学校领导直接与企业对接,主观性大、连续性不强,缺乏政府政策保障也是重要原因。[5]

四、结论

总之,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中处于强势地位,与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休戚相关。应用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个体、教师、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工匠精神育人共同体。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转变社会观念,树立崇尚工匠的价值观,更新就业观念;要厚植影响工匠精神生成的制度和文化土壤;也要形成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形成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为助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N],人民日报,2021年4月14日

[2]马永伟.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魂[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2年3月.

[3]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39.

[4]王荔.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9(15):190-192

[5]冯彬洋.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现状及 提升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年.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