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基本依循与路径优化

2024-06-16 07:18刘儒何莉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发展

刘儒 何莉

摘 要: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新发展阶段,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升级,旨在构建农村绿色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绿色和美环境,传承民间优秀绿色文化,构建生态共治格局,突出生态富民效益。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依循全面性、持续性、共生性和有序性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人类与自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探索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制度设置层面应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绿色政策体系;具体实践层面应全面准确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运用绿色技术,营造绿色生产生活环境。最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农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

关键词:绿色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绿色产业体系;绿色和美环境;优秀绿色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3-0001-10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4.03.01

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让生活靓起来。”[1]显然,绿色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理论界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持续研究[2],推动了绿色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仍处在持续深化阶段,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乡村全面振兴总体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仍有很大空间。因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探寻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基本依循和实践路径。

一、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级战略之一,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3],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农业农村发展和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强调“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这就要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全过程。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然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实现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环境营造、绿色文化挖掘、绿色治理创新和绿色价值富民。

(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

发展壮大绿色产业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4]。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就是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融入农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实践的全过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一方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在生态功能集聚的重要农业地区,坚持生态主导、因地制宜和科学开发的方针,贯彻绿色性和协调性的基本要求,能够提升和强化乡村产业的生态功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程度等的差异,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广大中西部农村主导产业仍是农业。因此,探索建成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相结合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需要以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化发展为抓手联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通过跨产业进行绿色资源要素配置和绿色产品供给,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并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是指农民在享受产业经营效益的同时,培养与绿色产业相适应的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劳动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绿色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就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村生产领域,立足于人们对绿色、有机、健康、环保的诉求,运用绿色生产技术改进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者树立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绿色生产理念。转变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进一步建立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绿色生产方式,挖掘乡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力。综上,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和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要为劳动参与主体创造舒适、整洁、优美、和谐的生产环境,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在本地绿色生产环境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推动乡村生态宜居,营造绿色和美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环境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目标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生态”反映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共生共融的高度耦合关系,“宜居”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与愉悦居住的有机统一。乡村生态宜居是带动乡村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美化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点内容,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有力支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增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持续性,需要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科学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乡村绿化美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得以有序展开,与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密不可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与基础设施和谐统一,必须建立健全职责定位明晰、资金保障稳定、群众积极参与的长效管理管护制度,保证公共基础设施持续运作和高效利用。(2)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设绿色生态体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其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6],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谱写农村居民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绿色生态体系就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打造清新洁净的乡村田园生活,为乡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活质量。(3)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绿色生态文明思想突出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7]。在发展要求上,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共创宜居生态环境又共建宜业美丽家园。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与生态化,营造乡村百姓宜居宜业的和美环境,创建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态环境。

(三)传承绿色文明乡风,构建绿色文化体系

延续传承文明乡风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灵魂保障。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8]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保障。一方面,传承文明乡风是新发展阶段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内容。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我国绿色发展的传统文化根基,是构建绿色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朴素的绿色文化理念[9],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源泉。从根据天时运转安排农事活动的农耕传统,到蕴含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哲学,再到少数民族独特的敬天敬地风俗,无不需要在新时代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发扬。在广大农村,居住在乡村社区的农村居民,面对共同生活环境,长期遵守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勤俭节约等传统伦理道德,传承已久的道德秩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为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文化保障。在利用共同自然资源解决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广大农村居民通过互助合作、帮工换工、义务劳动等乡土社会机制,形成了对村庄道德规范产生情感认同和心理归属感,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得以增强。另一方面,构建绿色文化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绿色文化建设、构建绿色文化体系的关键是激活、重建与创新极具绿色特性的乡风文化。择其要者,以传统村落承载乡愁文化,在辖区范围内对承载当地历史信息、饱含文化价值功能的传统村落建筑做到保护性开发;以乡土文化寄托乡愁,组织社会力量扎根乡土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注重乡村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藏的绿色文化力量,充分尊重乡村建设规律和自然规律,优化乡村绿色文化发展空间;以美丽乡村留住乡愁,深入挖掘极具地域色彩的绿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的绿色文化素养,让各地展现辨识度高的文化“标签”,持续推进特色美丽乡村建设。

(四)抓好生态共治,创新绿色治理方式

抓好生态共治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振兴的治理基础。乡村治理既是基层政权管理农村社会,也包括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公共事务[10],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和协同性[11]。绿色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多元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过程的重要治理方式。从传统乡村治理实践中挖掘优秀传统治理模式,要遵循乡村生态体系的发展变化规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形成生态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新格局。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和生态建设的主流形态,抓好生态共治、促进绿色治理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围绕乡村生态共治塑造绿色治理格局,首先,要在吸收借鉴乡村优秀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的“三治结合”原则[12],在村庄公共生活领域实现生态共治,有效地调动群众自治组织、基层执法单位、新乡贤、村庄能人等治理主体,协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公共事务。其次,要带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态共治。农民是乡村绿色发展的参与主体,是乡村绿色发展生态共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乡村绿色治理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一方面,激活农民群众的主体性,调动广大劳动人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农民群体的潜在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到农民群众的生活中,积极反馈并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绿色需求及其共同利益,形塑人民群众满意的、充满活力的生态共治秩序。最后,要优化绿色治理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创新绿色治理方式,必须以绿色振兴指数评价为科学依据,探索以绿色振兴为重点的基层工作考核机制,压实各部门的责任,将具体任务清单落实到位,推动建立补偿资金来源多元化、补偿方式合理化、补偿用途专门化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五)突出生态富民效益,实现绿色发展价值

实现生态富民是绿色发展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目标。富民、惠民是乡村绿色产业的重要属性和根本特征,其重点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增强生态致富信心。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人,实现生态富民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和利益,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其中。首先,要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民对绿色产品的价值认知。针对我国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补齐绿色食品产业链短板、优化农村绿色产业结构、形成种植业与加工业相结合的绿色经济业态是实现生态富民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民在生产过程及产后加工处理的价值认同,通过组织农民参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全过程,增加农民绿色生产收益,加深农民对绿色产品价值优势和生态属性的认知。其次,要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绿色富民产业,深化农民对绿色资源的价值认知。自然资源较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巩固拓展减贫增收产业,以绿色资源为根基,能够激发农民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将绿色资源资产股份量化后以出租、入股、租借等方式分享其增值收益,保障农民对绿色资源资产的定价权和对收益分配机制的知情权,才能完成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靠山养山和靠水养水的绿色升级[13],完成从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到同等重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转变。最后,要探索挖掘数字经济在生态富民中的潜在作用,增强农民对数字技术的价值认同。数字经济作为新业态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日渐覆盖生产、生活、消费与社会交往等诸多领域。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康养业、生态教育、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打造乡村绿色新业态。数字技术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者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14],增强农民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发展绿色产业,挖掘绿色资源和应用绿色技术,赋予农民绿色生产技能,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物质层面的获得感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

二、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依循

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并遵循四大基本原则:坚持联系的观点,审视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全局性与局部性之间的关系,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发展观;坚持辩证思维,既立足当前发展又兼顾长远目标,确保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将单向度思维转化为多维发展观念;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树立有序发展原则。

(一)妥善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避免片面性发展

合理处理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避免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片面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重大工程,涵盖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生活五个维度的全面发展,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利益关系复杂。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作出重要部署,有力推动乡村建设。但受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部分地区尚未完全处理好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出现只注重产业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发展倾向,导致乡村生态环境发展和乡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困境[15],阻滞乡村全面振兴步伐。迈向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系统观,深刻认识和科学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善用战略思维来把握全局、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在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解决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生产污染等突出问题。只有从方法论层次认识并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发展观,才能既避免只注重某一方面而轻视其他方面的发展惯性,又杜绝各个方面平均用力的发展倾向,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统筹兼顾长远与当前的关系,避免暂时性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应遵循当前效益和长远目标有机统一的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发展优势和先进经验,才能为实现长远目标蓄存发展动能,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在“两山论”的指引下把握好当前效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两山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16],为我国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17]。“两山论”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不仅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长期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乡村通过积极践行“两山论”思想,在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困扰农村发展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结构失衡等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并非一时就能彻底根除。因此,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论”,清晰认识到所处阶段的主次矛盾,科学设置并有序完成阶段性目标与主要任务。如果只注重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可能产生的短期效益比较明显。但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源的低效率,短期发展不仅不能为长期目标实现积累足够的条件,反而会引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绿色发展要协调好当前效益与长远目标的辩证关系,既保证短期利益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避免只顾长远目标而无视眼前利益,实现当前效益和长远目标互相促进与有机统一。

(三)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避免单向度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18]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有一部分农村地区的“三农”工作过分倚重经济增长,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显著退化,严重制约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迈向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大量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注重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创新发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以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在农户分散经营体制中,大部分农户的生态保护观念和绿色发展意识相对较弱,缺乏关注乡村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建立分散农户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是当前农村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重视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19],两者既互相对立,又紧密联系、互相统一。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的振兴,更离不开物质要素支撑,这是人的素质提高与物的聚集倾斜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和统一的过程。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重点聚焦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高度相关的集体行动,通过绿色农业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将农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带领农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居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四)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无序化发展

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体制机制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20]。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工作原则[22]。一是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优化制度政策有机结合。习近平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23]政府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产业政策、自然资源利用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等,吸引外来企业和当地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村绿色发展。同时,政府要引导农村市场主体遵守规章制度,合理规范价格调控机制和竞争秩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合理配置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要素。二是政府以购买市场服务的方式推动市场环保组织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领域,要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部门机构改革及其职能转变,将政府原来承担的部分环境保护职责转移至由市场环保组织承担。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好各类项目资金,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让市场环保组织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农村绿色发展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服务市场的作用,有效解决农村市场在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发展困境。三是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对农村市场活动进行合理监督管理。乡村振兴进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制度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存在,可能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行为,阻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绿色发展的实现。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农村资源碳汇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对市场主体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先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保证绿色产业政策得到精准实施,弥补农村市场不足。

三、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优化

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特征的必然结论,也是广大农民通向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探寻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是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择其要者有:继续健全基层党建引领机制,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构建绿色政策体系,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条件,创新运用绿色技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健全完善党建引领机制,强化组织领导

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是党结合新时代农村工作实际情况做出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对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系统规定,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总依据。党建引领是指执政党通过加强基层党建,积极有效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作用[24],实现基层公共建设方向正确、动力提升。因而,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农村工作体制机制。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包含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在内的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和政治意图的中坚组织力量。新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开展绿色发展工作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一方面,乡镇党委要开拓思路,提升组织化水平,结合上级党组织工作要求和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工作规划和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农村基层组织要增强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痕迹管理”取代群众工作、“基层疲惫”等农村基层党建问题[25]。

2.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主体责任。村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对农村各项工作起到领导作用。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应进一步压实村党支部书记的“一肩挑”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健全村支部委员会领导下的议事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带领村民委员会、党员干部参与解决事关农村绿色发展的公共事务。推进绿色产业、绿色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要发挥先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活“无根党员”的身份认同与组织归属感,不断提升党员投入绿色村庄建设的自觉性。

3.增强农民的再组织化程度。再组织化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26],其关键之举是对农民的再组织,通过动员、说服、协商等群众工作方式,将处于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必须将农民组织起来,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以党建领办合作社机制动员吸纳广大农户,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绿色产业。通过集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激发农户主体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引导农民树立绿色意识,养成绿色生活生产习惯。

(二)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追求,是保持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7]这就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坚持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树立乡村绿色生态观。绿色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树立乡村绿色生态观。绿色生态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乡村发展绿色生产、形成绿色生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优先为前提,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形成农民群众对绿色生态的认同感,从而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要求,紧密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展开对农业农村发展绿色创新模式的持续探索,不断开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2.树立乡村绿色生产观。绿色生态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直接决定了绿色发展的成效。农民群众是乡村绿色生产的参与主体,贯彻绿色生产观,应不断深化农民群众对绿色生产的认知,构建绿色化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加快推动农民群众生产方式绿色化。此外,不同农户的性别、年龄等自然特征有很大差异,对绿色生产的态度并不一致[28],应根据农民群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差异进一步明确生产的绿色性、持续性和协调性要求,转变非绿色化的传统生态方式,将绿色生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持续推进乡村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3.树立乡村绿色生活观。绿色生活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我国乡村绿色发展更应体现绿色生活理念,迫切需要引导农民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习近平创造性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我们践行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以需求侧的绿色化倒逼供给侧的绿色化,从而推动农民群众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和生态富民等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实现。

(三)创新构建绿色政策体系,夯实制度保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绿色发展的政策方针,为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循和政策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只有依托绿色政策体系才能走得更加长远[29]。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应从评价体系、生态管理制度、法治基础、补偿政策等维度构建完善绿色政策体系。

1.建立乡村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由于全国各地乡村发展的禀赋条件明显不同,不同地区乡村发展的绝对与相对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30]。因此,对乡村当前发展状况和政策实施效果做出正确判断,进而构建乡村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在过去几十年,关涉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规划与政策实践偏重追求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未能有效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纠正和避免这一情况,相关部门设计乡村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时,理应将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环境污染等问题放置在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突出生态效益评价与社会效益评价。

2.持续健全农村生态管理相关制度。保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始终依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最具潜力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强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乡村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加强管理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贯彻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受益地区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农村环境多元修复的财政补贴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等,建立耕地土壤修复基金,加大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绿色发展的财政支持。

3.夯实乡村绿色发展的法治基础。依法实施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政策是乡村绿色发展亟待强化的重要举措。产业兴旺方面,以三产融合发展撬动产业振兴,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科学划定产业发展的生态红线,依法开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生态宜居要求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纳入法治化轨道,对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先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则要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绿色发展得到全面准确实施。

(四)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条件,营造绿色发展环境

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关键一环。迈向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以来,我国乡村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乡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重塑绿色生产生活条件,营造绿色发展环境仍有提升、优化空间。对此,我们要将绿色发展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充分联结,营造绿色发展环境。

1.绿色化保育生态,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应以保育生态为前提,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环境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一方面,要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资源,强化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乡村生态保育区,保护好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要划定乡村生态保护红线,确定生态功能保障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上限,合理开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拓宽保护与发展双赢之路,构建乡村绿色发展新格局。

2.绿色化改善环境,推进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生态修复是近年来全球应对生态系统退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可以推动形成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国土生态修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31]。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要以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为核心目标,以实现生态系统循环功能为重点,建立健全生态修复体系。生态环境的系统修复不仅要加快制定统一规划,明确地方各级生态环保部门相关责任,压实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而且要构建科学的生态修复评价指标,测算评估已受损、退化的生态系统修复潜力及修复难度,通过运用工程技术修复在内的综合措施,对已受损、退化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实施修复改良,使其部分或全部功能恢复到原初的状态,做好生态治理效益评估工作。

3.绿色化利用资源,推进乡村造血能力提升。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深入推进农村资源绿色化利用,践行环境污染防治在内的行动举措,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乡村造血能力。一方面,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领域,发挥生态溢出效应,完善资源再生功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源头治理,解决耕地退化、水资源紧缺、空气质量恶化问题,吸引城乡社会资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序开展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探索可回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路径。另一方面,面对农业领域生产资料过量使用的严峻形势,提升产业发展的绿色化标准和比较优势,推进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动员农村党员、退休干部及普通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改善活动,以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造血功能,增强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新农村社会形态。

(五)创新运用绿色科学技术,提供科技支撑

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32]绿色技术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形态,兼顾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克服了传统技术单纯考虑经济效益的一维价值观,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运用绿色科学技术,赋能乡村全面发展。

1.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科学技术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绿色科学技术是乡村振兴中绿色转型发展的技术载体。因此,应加快节能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完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绿色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鼓励研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重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绿色技术,构建高质量的新科技研发体系。此外,联合学校和企业大力开展乡村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广泛培养懂得绿色生产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一批有绿色生产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推动绿色技术体系与农村生产过程深度融合。

2.推广运用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农村经济绿色化发展。绿色农业科技对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和修复环境等有着重要作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总体上已由过去靠外延扩张转向内涵竞争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乡村产业绿色升级,夯实绿色发展物质基础。因此,要加快构建乡村绿色制造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推动乡村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绿色基础设施现代化、绿色产业发展高端化、绿色能源利用循环化,构建农村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绿色供应链体系向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打造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3.转变乡村绿色管理方式,完善绿色技术配套服务。乡村振兴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转变乡村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落实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互为补充的管理模式。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有效赋能农村生态系统监管,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掌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数据,落实参与主体的绿色发展责任。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完善绿色技术配套服务,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向高质量方向迈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为乡村发展带来新面貌,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

四、结 语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质。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归根结底就是将绿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把绿色发展体现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每一环节。迈向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11.

[2] 杨世伟.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内在意蕴、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25-135.

[3] 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1-9.

[4] 洪银兴,刘伟,高培勇,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8(09):4-73.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48.

[6] 成金华,尤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02):1-6.

[7] 谭文华.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9(05):1-8.

[8] 习近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5.

[9] 张芬芳,李德栓.绿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意蕴[J].教育评论,2018(05):146-149.

[10] 吕德文.乡村治理70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4):11-19.

[11]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04):2-12.

[12] 刘儒,拓巍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及其健全路径[J].理论视野,2020(06):52-58.

[13] 李周.中国的生态扶贫评估和生态富民展望[J].求索,2021(05):14-24.

[14] 何劲.农业绿色生产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21(02):81-87.

[15] 刘娟,张森,卜斯源.乡村振兴研究述评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4):5-31.

[16] 徐祥民.“两山”理论探源[J].中州学刊,2019(05):93-99.

[17] 王丽敏.“两山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路径[J].理论月刊,2020(11):11-18.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

[1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3-314.

[20] 杜奋根,程恩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继承性发展——兼评三种流行的误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46-57.

[21] 邓雪琳.市场与社会双向互动推动政府角色变迁[J].经济体制改革,2014(01):183-187.

[22] 陈云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J].经济研究,2019(01):4-19.

[2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0.

[24] 唐亚林,刘伟.党建引领:新时代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政治逻辑、实现机制与新型空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6):21-27.

[25] 王向阳.当前留守型农村基层党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F村基层党建实践的考察[J].社会主义研究,2018(06):109-115.

[26] 岳奎,杨可心.再组织化——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的实践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2(01):83-89.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7.

[28] 杜运伟,景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绿色生产态度与行为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95-103.

[29] 霍艾湘,赵常兴.基于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J].辽宁农业科学,2021(04):49-52.

[30] 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9(06):90-103.

[3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1.

[32] 习近平.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网,2020-12-13(01).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Green Development:Objectives,Tasks,Basic Guidelines and Path Optimization

LIU Ru,HE Li

(School of Marxism,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At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the goal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green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aiming at building a green industrial system in rural areas,creating a green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green culture of the folk, and forming a pattern of ecological co-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enrichment benefits.To crack the practical dilemma facing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vitalization with green development actions,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mprehensiveness,continuity,symbiosis and orderliness, and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local situation,the long-term situ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human beings and nature,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ive path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green development,the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to build a perfect green policy system,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rural work,and the specific practical level should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create a green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as well as innovate the use of green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Ultimately,this will help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and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pleasant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rural areas,and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farmers.

Keywords:green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green industrial system;green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excellent green culture;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

(责任编辑:董应才)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8JZD010)

作者简介:刘儒,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绿色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理路考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