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窈英 姚开武 陈光会 季锐
作者简介:黄窈英,1989年生,广西武鸣人,工学学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姚开武,1967年生,广西桂平人,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教学管理;陈光会,1968年生,广西凤山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领域;季锐,1981年生,内蒙古人,工学学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机电方向。
摘 要: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传承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构建并实践了“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育人模式,即以“博学、求实、崇德、创新”为主轴,将“知”劳动教育和“行”劳动教育二维度并行推进,提供师资、设备设施、资源三保障,聚合教师、企业、家长三方力量,进而促进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知行合一,使其能够通过学习与实践最终发展“五得”——知识获得、技能习得、素质修得、志商练得、逆商赢得。
关键词: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132-06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传承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1],有利于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基于此,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构建了“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以期帮助学生发展“五得”,即知识获得、技能习得、素质修得、志商练得、逆商赢得。
一、学生发展“五得”模型概述
学生发展“五得”模型,是我院为确保学生高质量发展,创造性构建的劳动育人成效模型(如下页图2所示)。我院通过劳动教育,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培育学生博学、求实、崇德、创新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练就坚韧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志商,具备战胜困难的内驱力,赢得稳步向前的原动力。同时,我院将“3个课堂+6个活动”特色基层劳动教育品牌融入人才培养中,打造立体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学生发展“五得”模型的构建,使我院破解了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单一体系,形成创新性的联动育人模式,创新了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实现了劳动砺炼心智、实践促推成长的目标。
图2 学生发展“五得”模型
二、“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一轴:以“博学、求实、崇德、创新”为主轴,找准时代劳动教育落脚点
我院以“博学、求实、崇德、创新”为劳动教育的主轴并向纵深推进。
首先,“博学”是劳动教育的基础。我院通过构建“必修+选修”“线上+线下”的立体劳动教育第一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学习原理基础、安全知识、创新思维等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在“金工课”“挑战吉尼斯技能赛”等选修课程及系列实操竞赛中实际操练,了解和体验劳动技能。除了线下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还搭建劳动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资源库。
其次,“求实”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我院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着力点,构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实践实习、劳动+创新创业、劳动+文体素养、劳动+志愿公益”的“劳动+”五位一体劳动实践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作风。
再次,“崇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我院在第一和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实践,打造“沉浸式”劳动教育课堂,探索“劳动实践+参与体验+思想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思路,依托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及学院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情景化、体验化、共情化的学习体验空间,营造身临其境的劳动场景。由此,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和职业,激发其通过努力和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和责任。
最后,创新是劳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当代青年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院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抓手,构建“双师型”创新创业育人骨干队伍,课程以课证融汇、课赛融通、思创融合的“三融”为着力点,结合岗位、竞赛、证书、德育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构,形成了“课堂+讲坛+训练+竞赛+成果转化”的“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汇集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工匠、劳模四方力量,构建以创造性劳动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由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近三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金奖3项、银奖11项、铜奖13项。
(二)二维:开展“学”劳动和“行”劳动,促进劳动习惯养成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重要育人手段之一,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2]。我院将“学”劳动和“行”劳动两个维度并行,以第一课堂为劳动教育之基础,以推进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为劳动教育之抓手,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和价值,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好准备。
1.“学”劳动:劳动+专业、学赛融合、观影读书、劳模入校
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等品质[3]。
一是“劳动+专业”,培养时代新人。我院将第一课堂作为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域,将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机渗透,实现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我院以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现代先进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建筑智能控制系统等实训项目为载体,结合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国家战略,开展劳动价值引领教育;结合学生特点,以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重要特质为脉络,梳理从古至今丰富多彩的系列故事,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兴起、“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的价值倡导,到智能制造行业中涌现的劳模工匠[4],将“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匠心精神”“匠魂品格”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使岗位实践层面的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构建“专业课+实践课+劳动教育课”的必修课程体系,形成“三阶递进,四环贯通”的课程育人模式(如图3所示),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
图3 劳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
二是“学赛融合”,激发劳动热情。我院开展“依标准 说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竞赛”“我是解说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未来的“职业”,查阅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开展社会调查和分析,从而将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工作任务等写出来、讲出来、录出来,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外,我院举行“校园吉尼斯”专业技能比武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技能比拼中“学”基础知识、技术技法、操作技能,人人争破校园吉尼斯纪录。
在三大品牌竞赛中,学生实现了“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职业”三阶递进式成长,增强了对未来职业劳动的价值认同和责任感,掀起了学习的浪潮,在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中提升了劳动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品格和劳动习惯。
三是观影读书,研学劳动精神。我院以“践行劳动教育弘扬时代旋律”为主题,制订观影计划及阅读书单,组织学生观看时代英雄视频、电影及图书等,激励学生学习劳模和工匠精神,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弘扬时代风尚,争做时代新人。
四是劳模入校,与榜样同向同行。我院重点打造“企业讲堂”和“榜样说”等与优秀榜样对话的主题活动,定期邀请深耕水电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和劳模到校与学生座谈。劳模代表结合自身专精技艺的修炼、良善德行的习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鼓励学子与榜样同向同行。
2.“行”劳动:打造劳动教育专业实践平台、劳动情怀浸润培育平台和劳动教育融合实践平台
我院依托劳动教育专业实践平台、劳动情怀浸润培育平台和劳动教育融合实践平台,助推劳动教育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惜劳动的优秀品格。
一是劳动教育专业实践平台——教学课堂。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专业课程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效提升。学院的学生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赛项一等奖。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满意度显著提升,教师师德水平较以往明显提高。
其次,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我院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先后与广西某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与某物业服务集团、珠海市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项目建设及技术攻关,也邀请企业专家将行业前沿技术和工艺带进校园。教师基于真实的工作案例和项目反哺教学,“能说会做”的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三年来,我院教师参加自治区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现场教学赛项并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自治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创新创业课程“精彩一课”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时,我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开发活页式教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并以“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打破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壁垒,使劳动教育充满活力、成效显著。
最后,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我院注重探究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学模式。如,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模块[5],结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建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劳动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出“双元、八步、七维度”教学模式: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双元协同育人;课前、课中、课后将“探究、导入、初学习、初创新、再学习、再创造、评优评价、巩固提升”八步逐步推进;培养学生课前学习的自觉度,课中目标的清晰度、知识的关联度、学习的参与度、技能的熟练度、应用的灵活度,课后学习的延展度。基于该教学模式撰写的论文《打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精彩一课”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荣获2023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论文征集评选一等奖。在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中,我院注重探究“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师的规范化操作同步投屏,破解教学中的难题,确保学生“看得清、听得懂、学得会”,通过过程、结果、综合和增值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实践参与度,有效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基于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理实一体”和“虚实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开展的课堂教学,荣获自治区2021年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干事创业的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劳动情怀浸润培育平台——生活课堂。在生活课堂中,我院以“尊重 传承 发扬”为主线,浸润式培育学生劳动情怀,引导学生“明”劳动之理、“燃”劳动之情、“悟”劳动之美。
首先,组织关怀活动,尊重劳动成果。我院组织“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活动,学生为老师、宿管阿姨、保安大叔和校车司机等校园工作者递上熬制的茶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建设者在工作中的辛劳与不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劳动分工,树立“劳动无分贵贱,每一份职业都值得尊敬”的观念。
其次,开展民族项目,体验劳动乐趣。我院利用校区地理环境优势,以当地浓厚的壮文化为切入点,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师生一同开展剪纸、画彩蛋、踢毽子、跳竹竿舞等民俗活动,以五色糯米饭、彩蛋、糍粑的制作加强手工非遗项目的传承教育,提升手工技能。学生在感受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中亲历劳动过程,启发其观察与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体验劳动乐趣。
最后,发挥媒体优势,宣传劳动之美。我院结合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记录身边的劳动之美”随手拍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用手机记录身边美好事物,引导其深入分析劳动创造的价值,以学生视角引领广大青年崇尚劳动之美,形成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三是劳动教育融合实践平台——生产课堂。为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加强劳动纪律、学习劳动相关法律法规,我院组建“两支队伍”,并鼓励学生参加两个“一”实践活动:组建“星火传递”志愿服务团和“匠造未来”科普宣讲团,推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鼓励全体学生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和“一次校外实习”活动[6]。
首先,“星火传递”志愿服务团结合学生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内为师生提供免费证件照拍摄服务;在社区里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技术服务;在结对帮扶村屯开展暑期“三下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学生体会到被需要、被尊重的劳动价值,收获了华侨城社区、岜林村委会赠送的牌匾和锦旗,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志愿服务团基于农业生产沃柑种植的痛点,研发出“沃壤培优柑——水肥灌溉领跑者”的方案,探索了一条科技助农兴产业之路。该方案荣获第七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银奖。
其次,“匠造未来”科普宣讲团结合自动化专业,打造“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核心的科普活动。科普活动在社区、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展开,助力广大学子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提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认识劳动价值。我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园,到基层、到车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体验,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理解劳动是塑造自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体会到个人劳动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帮助及改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最后,体验校外实习,补齐劳动短板。我院根据制造行业人才技能需求实际,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习实训中,构建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实训基地和企业车间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课堂,校企合作共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实训平台,通过认识实习、岗位实习,让学生全流程实景体验劳动过程,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劳动技能转化为实践本领,弥补自身短板,提升专业素养。
(三)三保障:师资保障、设备设施保障、资源保障
一是师资保障。我院为加强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劳动育人格局,建成了广西首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拥有一支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80%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聘请十余名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以培养业务精湛且技能扎实的人才。我院成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模式,邀请区内外教学水平高的专家到校开展专业培训,送教师到优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有效提升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培育了一批懂劳动教育、能开发、善实施的劳动教育教师,为我院顺利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是设备设施保障。我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近3年来累计投入2 300多万元用于实训楼的建设,建有面积13 000平米的自动化实训中心和50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设立有国家级的“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以及“低压电工特种作业考证鉴定基地”、“1+X运动控制系统应用证书”考点。除此之外,我院建设的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入选全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A类建设单位,还出台了《推进和园“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方案》,这些均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资源保障。我院借助抖音、官方微信公众号、易班金课等新媒体矩阵,创作“青春浸润:劳动与成长”系列劳动育人金课、录制“声声不息”系列音频作品、创建“云思政”微课堂劳动教育品牌,并以云端为平台,及时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和需求。学院以学生自行录制的一批“依标准 说职业——工作过程”视频作为自学资源库,为上万名学生的学习互动提供服务,为其适应未来的职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育人模式的实施成效及优化方向
我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通过顶层设计,在教学课堂、生活课堂、生产实践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确保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优化劳动育人理念。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了劳动教育的体系化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点燃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从而助力其全面发展。
(一)创新“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素养
“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劳动教育模式的运行,累计惠及我院近7 000名学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了一支精通劳动育人、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并能有效实施的师资队伍,为我院顺利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助力我院成为自治区级“三全育人”示范学院、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劳动能力提升
我院与300余家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由校内外的导师通过专项培训、深入研讨、互动交流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劳动创造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整体就业、创业能力。
(三)形成学院特色模式,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我院构建“专业课+实践课+劳动课”的劳动教育体系,积极凝聚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工匠、劳模四方力量,将教学课堂、生活课堂、实践课堂“三堂”并举,在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其成长成才。
深圳地铁、佛山地铁、玖龙纸业、湛江宝钢等大型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大量聘用我院毕业生,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我院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劳动素养。此外,我院还被深圳地铁、方大智创授予“优质校企合作院校”称号。
我院“一主轴二维度三保障”的劳动育人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第二课堂活动仍然缺乏系统化设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院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模式的多样性,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打造多样化的活动载体。我院将全心全意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致力于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和有力度的劳动教育,培养具备“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理念的新工科人才,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2]高亮,郑清华.劳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0):130-131.
[3]田静.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职教通讯,2020(5):25-32.
[4]王明昕,许乐.“三全育人”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实践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9):137-139.
[5]王红星,王永立,唐跃辉,等.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J].河南农业,2023(30):13-14.
[6]任科.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的目标追求与实践进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7):26-30.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11+22+33”阶梯递进模式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研究——以水机专业为例(2022ZJY1911)的论文研究成果。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