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设计探究

2024-06-15 00:22:17黄坚董蓓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

黄坚 董蓓

作者简介:黄坚,1981年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董蓓,1982年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的问题,应开展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进行心理支持系统设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EAP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心理支持,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框架,并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落实。在社会层面注重整合资源以增强外部支持,在学校层面注重完善机制以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层面注重提升自我以升级心理资本。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EAP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083-05

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实施,对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时代教师肩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能力提升、技术研发与社会培训等多重任务,其心理健康状况应受到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论是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还是对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及心理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提升心理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援助计划,是企业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组织的管理效能,为员工提供的一种包括评估诊断、咨询辅导及培训教育等内容的系统、长期的支持服务项目[1]。实践证明,EAP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和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EAP虽源于企业,但其运行模式也适用于学校。20世纪70年代,美国密苏里大学率先正式实施EAP计划;2005年,我国首个教师援助机构在南京市秦淮区建立。目前,EAP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将其运用于高校教师心理系统建设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设计中引入EAP,为教师提供长期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笔者抽取广西3所高职院校180名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样本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统计比较显示,调查样本在量表标准化总分为1.49±0.36,高于全国常模1.44±0.43,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部分教师进行进一步访谈,经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心理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职业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为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注重在学历提升与职称评定方面下功夫。在学历提升方面,很多教师选择读研读博;在职称评定方面,教师必须申报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等,以达到职称评定标准。这些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工作压力。为适应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除完成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以外,还要承担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产教融合和“双高”建设等工作任务,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领域宽泛,其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同时,高职扩招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和心理投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人际关系。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竞赛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日益增多,由于竞赛成绩与绩效、职称等直接挂钩,教师之间竞争加大,容易导致教师滋生焦虑、抑郁、嫉妒等不良心理。同时,各高职院校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教师在处理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关系时产生了嫉妒、蔑视等不良心理。

四是自身问题。在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上,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能正视问题并及时调整,而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可能采取压抑或逃避的方式应对,不良的应对方式也将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状况分析

心理支持是个体在遭遇心理冲突时有效化解心理危机的重要资源[2]。这些资源包括来自自身的内部心理支持和来自朋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外部心理支持。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笔者尝试从内部心理支持和外部心理支持两个方面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状况,向高职院校教师发放自编的心理支持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内部心理支持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多采取运动、倾诉和听音乐等方式排解心理压力。这表明,他们表现出积极的自助意识,但实现自助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心理支持的方法和手段有限、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储备,这与学校普及心理学知识力度不足和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业指导不够有关。在外部心理支持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和同事,很少求助于学校领导、社会组织和心理专业人士。这表明,来自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心理支持较少,这与社会心理支持的普及度不高、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不够完善密切相关。因此,探索高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具备EAP心理支持系统设计的基础

一方面,高职院校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具备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人员,他们具有较充足的心理知识储备、积累了较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掌握了专业的心理技术,由他们所组成的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团队更容易推行实施EAP;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服务设施,有效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设计的成本,有利于进一步实施EAP。

(二)EAP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提供设计逻辑

从实施目标上看,EAP是企业通过一系列系统的、长期的支持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以获取最大工作绩效,实现组织战略发展目标。据此,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识别和发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从制度上优化教师心理环境和促进教师心理成长,从而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组织目标。从运行模式上看,EAP运行模式是在组织内部设立员工援助计划新部门,在组织外部与专业机构建立契约关系,由组织内外的EAP一起为组织机构的员工实施服务项目[3]。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可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个层面着手。

(三)EAP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提供运作方式

一份完整的EAP包括制订计划书、宣传和推动、具体实施和效果跟踪等环节。制订计划书需要进行员工需求评估,推动阶段需要开展项目宣传,具体实施中要推动援助项目,效果跟踪要注重评估和反馈,这些环节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提供了运作方式的借鉴,提示我们可以从心理预警、诊断、干预和反馈等方面入手设计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

三、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

(一)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框架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存在的问题,结合EAP运行模式和方式,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应由社会、学校和教师组成,形成三方协同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提供服务的机制。该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学校和教师,系统的载体是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心理支持的一系列措施和对策,系统构成应包含外部心理支持系统和内部心理支持系统。外部心理支持系统是指从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提供心理支持,内部心理支持系统是指教师个体心理自助系统。笔者尝试从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两个方向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模型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模型的正常运作需要各主体联动配合,学校应主动承担责任主体角色,同时,积极调动教师、政府、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联动合作,共同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保驾护航。

(二)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设计的实施

1.社会层面:整合资源,增强外部支持

因高职院校教师心理问题与教育政策、教师评价体系密切相关,教师出现心理问题时缺乏向外寻求帮助的主动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应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资源,增强外部支持力量。

一方面,政府要优化教师发展政策体系,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支持。高职院校教师的首要心理压力源于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学历提升和职称评定。因此,要从根本上减轻教师压力,建立兼顾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2020年以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关注教师职业发展问题,先后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政策文件,这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在各个省市建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教师心理网络支持平台等为教师提供服务,不断完善教师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挥联动作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服务效果。高职院校虽然设有心理服务机构向本校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有的教师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可能会出现不信任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甚至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对此,高职院校可以与校外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校外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介入形式可以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方式,也可以重点引入“AI+心理咨询”模式。“AI+心理咨询”模式具有为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心理即时响应和支持、消除用户心理壁垒、提供更稳定的服务、成本低等优势。这些措施的实施,能提供更多类型的专家来处理各种问题,根据教师需求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促使心理服务更专业化和多元化;可保证教师隐私信息不泄露。学校与这些机构长期合作还可避免因费用过高而造成的压力,更有利于提升教师心理服务效果。

2.学校层面:完善机制,发挥主体作用

学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场所,因此,学校对教师的心理支持占主导地位。建议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结合EAP和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从预防、诊断、干预和反馈四个环节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帮助教师化“危”为“机”,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校发展。

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加强防范。预防系统包括预警系统和防范系统。构建预警系统,高职院校要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专业测试、个体访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教师整体心理状况,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库。学校心理服务机构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评估,及时了解教师心理状况,对教师心理问题进行内外因素分析,从而为学校心理服务机构制订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提供参考和依据。构建防范系统,在评估高职院校教师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防患于未然。学校心理服务机构首先要进行需求评估。需求评估主要分为学校和教师需求两个层面评估,学校需求层面包括新员工的适应、工作满意度和教师行为等内容;教师需求层面包括职业发展、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压力等内容。高职院校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的服务计划和行动方案。其次,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心理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途径可分为线下和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可通过心理宣传资料、心理讲座和培训、心理沙龙、心理游园活动、团体辅导和成长小组等形式开展。线上宣传教育主要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途径开展。宣教内容应包含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涵盖职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工作与生活协调、子女教育、时间管理、团队建设等,通过定期开展系统培训,防止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提高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防患于未然。同时,关注教师群体的需求,如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双高”建设团队教师、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等特殊群体进行团队心理辅导,充分挖掘其潜能,有效提高团队凝聚力。

二是及时诊断,发现问题。构建诊断系统,高职院校心理服务机构对处于特殊时期群体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做出诊断,为下一步的心理干预做好充足的准备。处于特殊时期的群体包括两大类群体。一类是在预警系统中筛查出的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和自我发现有明确心理问题的教师,对这类群体心理问题的诊断要体现及时性;另一类是承担较为繁重任务的教师群体,如“双高”建设团队或即将参加高水平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师团队等,对其心理问题的发现更多体现出预测性,及时做出预判,为团队高质量完成任务提供心理支持。

三是畅通干预渠道,规避危机。构建干预系统,高职院校心理服务机构针对危机个体及群体,制订干预计划,采取措施干预,妥善应对危机,以防造成伤害。干预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干预对象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确定采取学校干预还是求助校外机构。一般情况下,对一般心理问题,主要采取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团体咨询等短期咨询的方式,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严重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可借助本校专业心理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校外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为教师提供持续心理帮扶。不管选用何种干预方式,均需确保整个过程的保密性,确保此项工作开展不会对教师的后续工作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四是评估反馈,优化完善。构建评估系统,高职院校心理服务机构对其在预防和干预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意见收集、个案追踪、定期访谈等方式,从高职院校心理服务计划和方案的实施情况、服务满意度、学校心理服务对教师个人的影响和对学校组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核,对不同时间段内所获得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继而确定学校心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侧重点,对下一步的学校心理服务方案进行优化与完善,建立长效评估反馈机制。

3.教师层面:提升自我,升级心理资本

教师心理自助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的内部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自助意识、自助目标、自助方法和自助行为等因素。当高职院校教师个人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时,会唤起个体的自助意识。教师本人首先对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判断以确立自助目标,然后根据自助目标选择有效的自助方法,实施可操作的自助行为。教师通过合适的自助方法和行为调整自我,实现提升自我、维持健康身心状态的目的。

一是形成积极的自助意识。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形成积极的自助意识,就是通过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中预防机制的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不断锤炼自我,让教师重视心理健康,增强其对心理自助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学校政策的调整,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坚定教师的积极信念,使教师坚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二是确立积极的自助目标。人们只有把不断追求积极的生活目标看成是人生的快乐,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追求积极的人生目标,以积极的心态改善人生的本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面对压力和心理困惑时,可通过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和诊断,根据不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确定阶段性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建立积极的自助目标系统。

三是选择积极的自助方法和行动。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自助目标,有针对性地使用自我调节方法和技术,包括情绪调节、积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和心理资本的提升等。这些方法和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有助于解决教师个体心理问题,甚至对其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产生持续的效果,教师由此形成积极的自助行为,为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品质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EAP心理支持系统是由社会和学校主体构成的外部心理支持和由教师主体构成的内部心理支持共同组成的心理支持系统。社会主体通过整合资源,内外联动,增加外部支持;学校主体通过完善预警防范、诊断、干预和评估机制,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主体通过增强自助意识、明确自助目标和采用适当的自助方法,提升自我,升级心理资本。三方协力联动,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赵然.员工帮助计划:EAP咨询师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2]邓丽芳,谷雨,许金文.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84-95.

[3]赵丽颖.员工援助计划(EAP)在高校教师压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EAP的高职院校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设计研究”(2020KY32004)的研究成果。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