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的实施工具、衡量方式和经济后果: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2024-06-15 17:59单蒙蒙张玮怡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4年6期
关键词:经济后果环境规制

单蒙蒙 张玮怡

【摘要】环境规制是指政府等主体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为目标, 对污染环境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实施的各项规制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将环境污染带来的外部性社会成本内化为污染者需要承担的内部成本, 以推动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影响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环境规制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归纳, 系统梳理环境规制相关研究热点及演进。然后, 根据已有文献, 在整理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及其实施工具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 影响机制及经济后果。最后, 从环境规制的类型、 衡量方式、 经济后果等多个视角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环境规制;制度背景;波特假说;经济后果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4)11-0116-7

一、 引言

20世纪以来,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兼顾环境保护和治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各国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 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989年,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环境保护法》, 标志着我国环境规制立法体系的初步形成。

Stigler(1989)将“规制”定义为国家做出的强制性约束。颉茂华等(2014)认为, 环境规制是指政府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控制, 以减少企业的高污染生产行为。随着政策的发展和实践的应用, 学者们进一步将环境规制的定义拓展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进行直接或间接干预的行政法规、 经济手段、 市场机制政策和自发行为等(赵玉民等,2009)。具体而言, 环境规制是指政府、 市场、 产业协会、 企业等主体, 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为目标, 对污染环境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实施的各项规制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将环境污染带来的外部性社会成本内化为污染者需要承担的内部成本, 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全面发展阶段, “双碳”目标奠定了加强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主基调。2020年, “十四五”规划指出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也布置了“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的具体任务。2022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追求经济发展, 首先要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2013 年)、 新《环境保护法》(2015 年)、 《环境保护税法》(2018 年)、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2019 年)、 水气声渣土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施行与完善, 我国环境规制的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环境规制的经济手段也变得更为丰富。

基于此, 本文对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 实施工具、 衡量方式、 影响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等进行系统性梳理, 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国内外环境规制相关研究的热点及演进, 提升了研究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二是归纳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总结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 为后续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研究提供基础。三是对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体述评, 梳理了现有研究的相对不足, 从环境规制的类型、 衡量方式、 经济后果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二、 环境规制相关研究热点及演进

为了能够准确、 客观地反映环境规制相关文献的演进情况,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制作知识图谱, 对国内外环境规制相关研究的关键词、 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Web of Science、 Scopus等数据库收集外文文献, 主要以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environmental polic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i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通过中国知网收集中文文献, 主要以环境规制、 环境管制、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政策、 环境保护税、 环境执法合作、 排污权交易机制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本文检索了2000 ~ 2023年相关的中英文文献, 精确筛选出5478篇中文文献和2957篇外文文献。在这些文献中, 外文文献的期刊主要来源于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The Accounting Review等, 中文文献大多来自管理学和会计学领域的CSSCI期刊。

1. 环境规制研究的热点。本文借助词频分析法, 使用Citespace软件, 对有关环境规制的中英文文献出现的词频进行分析。

表1列示了中文文献中有关环境规制的高频关键词词频。在统计过程中, 本文发现除对环境规制这一政策工具进行深入探讨外, 学术界还会关注其他与环境规制相关的主题, 如与环境规制相关的波特假说理论、 企业创新、 环境税、 融资约束、 企业绩效、 环保投资和产权性质等。表2列示了外文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词频。其中, 创新(innovation)出现359次, 绩效(performance)出现348次, 生产率(productivity)出现318次, 成长率(growth)出现291次, 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出现185次,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出现180次, 效率(efficiency)出现180次, 管理(management)出现143次, 治理(governance)出现60次, 表明国外学者更关注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微观经济影响, 即环境规制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 绩效、 市场竞争力、 内部管理和治理水平等。以上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情况表明, 环境规制及其经济后果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2. 环境规制研究热点的演进。为探究环境规制领域的研究是否存在研究热点突变情况,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环境规制的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图2列举了中文文献中前十大突现的关键词, 加粗线代表该关键词成为热点的时间段。从图2中可以看出: 2007 ~ 2015年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环境规制的波特假说理论; 2015 ~ 2021年环境规制能否有效抑制环境污染、 减排这一议题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021 ~ 2023年更多学者开始研究环境规制的经济后果, 如其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等。图3列举了外文文献中前十大突现的关键词。从图3中可以看出: 2000 ~ 2013年国外学者开始针对环境规制展开大量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规制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成效及其对全球气温的影响上; 2008 ~ 2015年, 学者开始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影响, 如对企业成本、 企业行为等的影响; 2020 ~ 2023年, 相关研究集中在企业角度, 如对企业财务表现和要素生产率等的影响。

三、 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及实施工具

1. 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按照能否形成固定资产, 以及该项规制经济后果的存续时长, 环境规制可分为费用型环境规制和投资型环境规制两种类型。其中: 费用型环境规制以购买污染排放权、 缴纳排污费和环保税、 增加监管费用的形式增加企业的资金负担; 而投资型环境规制是指企业在环境保护压力和社会监督压力下, 增加技术创新投资, 改进生产方式, 提升生产率, 减少污染排放(邱玉霞和郭景先,2017)。

按照规制手段和方法, 环境规制可分为命令控制型规制、 市场激励型规制和相互沟通型规制。其中: 命令控制型规制主要为法律、 法规、 政策制度, 以及发放许可证、 颁发技术标准和相关禁令等; 市场激励型规制的主要手段为排污收费、 实施排污权交易等市场手段(赵玉民等,2009;范秋芳和张园园,2023); 相互沟通型规制的主要手段为信息披露、 自愿签订协议和建立环境听证制度, 其目的为通过公众和社会监督来督促和激励企业采用清洁技术, 满足环保要求(杨洪涛等,2018)。

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 张爱美等(2021)将环境规制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三类。其中: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指政府直接通过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等政策控制企业污染行为, 并对违规企业施加法律或行政处罚;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机制为利用市场机制对企业进行经济激励, 以排污收费或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等形式鼓励企业主动改变生产方式、 积极防污减排;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是指通过社会公众、 媒体等非政府组织, 约束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规制方式。

2. 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环境规制最普遍的分类方式为按照不同的作用机制, 分为命令控制型、 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其中,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各国环境规制中的主要类型(赵玉民等,2009), 其规制力度大, 涵盖各种污染预防、 控制及治理手段, 应用场景广泛。随着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型手段的应用和公众等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参与, 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也处于逐步发展中。表3对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进行了归纳总结。

四、 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 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污染减排成本、 污染减排绩效、 法规执行力度、 准自然实验设计。

1. 污染减排成本。企业污染治理成本能够体现环境规制的强度, 企业承担的污染减排支出越高, 说明环境规制强度越大(刘荣增和何春,2021)。Cole和Elliott(2007)基于美国环境保护署进行的污染减排支出调查, 以按照行业进行加总的污染减排投资和费用衡量环境规制强度。也有学者使用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完成额占第二产业比重这一指标衡量环境规制, 该指标数值越大, 说明环境规制力度越大(刘荣增和何春,2021)。

环境保护税也是企业承担的一种污染减排支出。2018年1月, 《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 象征着我国正式完成了环保费改税的改革。学者开始以环境保护税金额来测度企业面临的环境规制强度, 对于2018年之前的年度, 则以排污费替代环境保护税进行衡量(刘樑等,2022)。

政府的环境保护支出也是污染减排成本的一大重要来源。Gray(1997)使用政府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财政预算支出衡量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Palmer和Pearce(2001)则使用政府的污染治理投资衡量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

然而, 污染减排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缺陷, 实践中难以科学地区分污染治理的支出与为实现利润产生的支出。

2. 污染减排绩效。一些研究以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 该指标可以反映因环境政策导致的不同国家、 地区的资源投入与经济产出间的关系以及各项环境规制措施所取得的真实效果, 检验地区污染减排绩效, 因此可从规制效果的综合视角度量政府等主体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的严格程度。Kheder和Zugravu-Soilita(2012)、 曹越等(2017)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区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衡量环境规制。

环境规制政策的落实可以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从而反映企业为迎合环境规制政策而开展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成果。为此, 有学者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二氧化硫去除率、 工业烟尘去除率等单项指标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张华和魏晓平,2014)。也有学者选取废水排放达标率、 二氧化硫去除率、 烟尘去除率、 粉尘去除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个指标, 赋予各指标不同权重, 综合构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孙学敏和王杰,2014)。

污染减排绩效指标也在衡量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污染减排绩效的影响因素众多, 其既可能源于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 也可能源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如工业企业在省市间的区位选址的转移。同时, 部分企业与行业可能在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上存在较大差别, 若采用单项指标衡量环境规制强度, 可能导致对部分企业污染减排绩效和成果的高估。

3. 法规执行力度。一个地区的环境法规数量及其制定标准能够反映该地区环境规制的强度。Alpay等(2002)选取各地区相关部门的环境检查次数衡量环境规制强度。Cole 等(2008)使用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处罚案件数作为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衡量指标。张爱美等(2021)采用经过各地区工业企业数量调整后的各地区环境信访次数衡量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

政府法规执行力度会产生内生性问题, 即环境规制可能导致地区法规的执行变得更为严格, 该地区自身环境较差、 环保违法事件较多也可能导致地区法规执行力度加大, 同时, 环保处罚案件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也可能影响环境规制的强度(倪娟等,2020)。

4. 准自然实验设计。为减少环境规制的数据测算问题以及回归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 部分学者根据政策颁布和实施时间, 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环境规制经济后果的实证检验。金友良(2020)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带来的“环保费改税”这一外生政策事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史永东等(2022)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来研究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姜雅婷和杜焱强(2023)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的微观治理效应。

然而, 准自然实验中政策的制定较为主观, 且自然实验法只能识别两组之间的组别差异, 而不能识别监管的总体效果。

梳理文献发现, 基于环境规制类型和工具的多样性, 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较多且各有利弊。表4对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五、 环境规制的影响机制

关于环境规制如何作用于企业及社会层面的经济后果, 本文将既有文献中的影响机制划分为遵循成本效应、 创新补偿效应、 社会福利效应、 信息传递效应四种类型(见表5)。

1. 遵循成本效应。新古典学派认为, 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制度遵循成本。为了满足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要求, 企业需为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行为缴纳排污费, 由此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增加, 从而挤占其他运营和投资资源(Palmer 和Oates,1995)。根据遵循成本理论, 环境规制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 从而挤占企业的生产等主营活动, 降低企业利润, 对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经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Satish等,2001;Gray和Shadbegian,2001)。

2. 创新补偿效应。波特假说认为, 环境规制在提高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 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最终实现环境保护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双赢(Porter和Linde,1995)。根据波特假说, 尽管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和设备更新成本, 但是环境规制也能够倒逼企业提高投资效率, 通过促使管理者积极反思企业绿色合规发展空间、 弥补企业生产模式缺陷的内部激励形式, 以及迫使管理者满足环境规制政策要求、 实现绿色清洁发展的外部压力, 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创新, 推动生产工艺的循环发展和创新价值的产生,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或全部覆盖企业的遵循成本(曹越,2020),  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 产生创新补偿效应(李青原和肖泽华,2020)。

3. 社会福利效应。根据创新补偿效应, 环境规制可以有效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 这既可以弥补企业遵循成本, 增加企业福利, 也可以减少污染排放, 产生社会福利效应(郭炳南等,2021)。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一种工具, 可交易的用能权制度能够实现减污、 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社会环境福利。对于企业而言, 为降低合规成本, 企业可以购入额外的用能权, 增加产品的生产量; 对于社会而言, 用能权交易制度能够推动企业通过研发创新、 改进技术等途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进而减少污染排放, 增加企业利益和社会福利(王芝炜等,2023) 。

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环境规制制定了全新的污染排放标准和相关禁令, 其强度的增大可能导致大批企业被动减少不符合上产标准的生产线, 从而带来产品减产。根据市场规律, 产品供给减少会导致价格提高, 同时被规制的企业会将规制成本转移给市场上的消费者, 消费者由此遭受损失, 社会福利下降(邓忠奇等,2022)。

4. 信号传递效应。作为一种制度约束, 严格的环境规制象征着较大的外部监管力度。一方面, 受监管压力的影响, 管理者有时会倾向于增加盈余信息披露的噪声, 降低企业盈余信息质量, 从而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 减少外部审查压力(Fan和Wong,2002)。根据信号传递理论, 盈余信息质量的降低对外部投资者而言属于消极信号, 会削弱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信心, 导致企业股价表现不佳, 股权融资难度增加(蔡海静等,2021)。

另一方面,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排污费、 排污权等工具可以激励企业进行环保治理投资, 实施实质性环境保护行为, 从而抑制企业对财务信息进行粉饰性欺诈的“漂绿”行为,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刘亦文等,2022)。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能改善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吸引利益相关者调整投资策略, 增加企业价值(Denis和Michel,2015)。

六、 环境规制的经济后果

环境规制会通过设定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 污染排放量、 污染排放合规程序等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 对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吕鹏和黄送钦,2021)。本文将既有文献中环境规制的经济后果划分为企业成本、 企业绩效、 企业创新、 企业风险四类(见表6)。

1. 企业成本。关于税收成本, 杨旭东等(2020)研究发现, 环保投资可以体现企业在环境保护上做出的努力以及环保投资所带来的企业资源的消耗, 获取更多的政府信任, 获得更为宽松的税收征管环境, 从而降低企业实际税负。Yu等(2021)研究发现, 在环境规制背景下, 出于短期机会主义动机, 为了保留经济资源, 重污染行业的企业会实施更积极的避税行为。

关于违规成本, 基于遵循成本效应, 刘媛媛等(2021)研究发现, 新《环境保护法》提高了违规处罚的严格程度和执法的灵活程度, 这会显著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

债务融资成本方面, 已有文献发现环境规制会提高企业污染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质量, 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阳秋林等,2020)。也有学者认为, 环境规制强度的加大提高了企业因违反环保政策而遭受处罚的概率, 为了防范相关的风险, 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提高贷款利率, 使融资主体即企业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Chava,2014;杨冕等,2022)。此外, 环境规制背景下, 侧重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更加敏感(祝敏等,2019), 当环境规制提高企业因环境问题衍生的信贷风险时, 机构投资者可能会降低对企业的持股比例甚至撤回投资。基于信号传递理论, 这会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出企业经营前景不佳的消极信息, 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史玉凤和王月,2022)。

2. 企业绩效。已有文献围绕环境规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Sam和Zhang(2006)研究发现, 新《环境保护法》的执行会增加企业的监管成本, 使企业价值下降。基于遵循成本效应, 蔡海静等(2021)认为环境规制会提高企业成本, 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出于短期逐利动机以及预防未来现金流入不稳定、 防范破产风险的“蓄水池”动机, 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提升, 从而减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恶化企业绩效表现。Alexandre 和 Romec(2021)发现, 相比消极作为的企业, 面对环境规制采取积极措施、 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企业可吸引更多投资者, 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张爱美等(2021)研究发现, 环境规制具有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 可显著提升企业绩效。

3. 企业创新。根据波特假说中的创新补偿效应, 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蒋伏心等(2013)认为, 为了迎合环境规制政策, 企业将进行技术创新, 而这可以改进企业生产工艺或提高企业治污能力, 最终缓解或抵消政府环境规制给企业带来的环境成本增加。李青原和肖泽华(2020)发现, 排污收费政策通过外部压力和内部激励, 提升了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陶锋等(2021)研究发现, 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的价值补偿可以抵消环境成本, 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可持续的条件, 增加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数量, 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但由于创新的激励效应不足、 资源有限、 动机扭曲, 环境规制会降低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

4. 企业风险。学术界针对环境规制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研究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从财务风险视角出发, 一方面, 基于遵循成本效应, 环境规制导致企业合规成本增加, 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提高企业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曹越,2020); 另一方面, 环境规制背景下, 如果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 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无法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企业融资约束将加剧, 外部资金获取途径减少, 意味着企业财务风险增加(裘益政和杜文娟,2020)。从声誉风险视角出发,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加强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环保行为的监督,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声誉风险(曹越,2020)。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出发, 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一种工具, 绿色信贷政策能够发挥环境信息治理效应, 企业为了获得绿色信贷资金, 将会积极披露环境信息, 这有助于向外界传递良好的信号, 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章子豪和蒋影,2023)。

七、 研究结论、启示及展望

1. 研究结论。随着环境规制政策体系在我国不断推进及完善, 环境规制的微观经济后果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环境规制的制度背景和实施现状出发, 以其类型工具、 影响机制以及经济后果为主线, 系统梳理了环境规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由于环境规制分类方式各有不同, 我国环境规制工具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主要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同时, 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也多种多样。在具体影响机制方面, 环境规制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遵循成本效应、 创新补偿效应、 社会福利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经济后果是利还是弊, 目前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 总之环境规制对企业成本、 企业价值、 企业创新以及企业风险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影响。

2. 研究启示。通过对环境规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本文得出如下研究启示:

第一, 环境规制背景下企业需时时关注自身变化, 从而及时制定措施, 以更自如地应对环境规制带来的经济后果。具体来说, 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如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缓解融资约束、 通过削减不必要的成本费用等开支缓解环境规制对企业的资源挤占效应、 通过提升治理水平降低企业违法违规的概率。企业也需要自觉地落实环境规制政策, 勇于面对规制初期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 如通过建立动态的环境规制预警机制, 持续评估环境规制在企业中的正负面影响, 提高自身应对环境规制政策的能力, 最终变环境规制为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的政策基础, 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第二,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紧、 难度大, 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从环境规制主导方的视角出发, 政府等行政主体需认识到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异质性作用, 在发展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其他类型环境规制的作用, 如通过强化家庭、 学校和社会教育与宣传, 增强个人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发挥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此外, 政府等行政主体应认识到不同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能力具有天然的差异, 在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时, 要将企业的产权性质、 规模因素、 实力因素等纳入考虑范围, 从而制定差异化政策, 减少“一刀切”现象。如针对受环境规制影响相对较大的企业, 可通过增加节能减排降碳专项资金, 共享优势资源、 打造供应链减碳模式等激励手段, 提升这部分企业应对环境规制的能力与落实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的主动性。

第三, 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视角出发, 企业及其管理层可能会通过虚假、 夸大或误导的信息“漂绿”行为, 披露企业环境保护工作, 从而引起市场的积极反应, 以实现市值管理的目的。因此, 投资者需辨别“漂绿”行为和实质性环境保护行为, 识别投资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企业也应从长期战略视角出发, 减少“漂绿”这一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通过实质性的环境保护行为, 弥补遵循成本, 创造企业自身的福利和社会福利, 从而向投资者展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态度, 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

3. 研究展望。在对现有文献的梳理、 归纳和总结基础上, 本文针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如下展望:

第一, 进一步剖析环境规制的类型及其工具。近年来, 学术界不断探讨和修正环境规制的分类方式及其工具, 根据环境规制的实施主体、 作用对象、 作用机制、 工具等维度, 环境规制的分类多种多样。政府主导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众多规制类型中仍处于支配性地位, 但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环境规制及其工具的种类不断增加、 灵活性也在日益提升, 各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在实践中和学术研究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未来的实践中, 应当更灵活地运用多种环境规制工具, 不断探讨、 完善并剖析异质性环境规制类型的特征及其区别。

第二, 完善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目前环境规制存在多种衡量方式, 但不同方式各有优缺点, 部分数据涉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环境报告书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需要手工收集或进行文本分析, 工作量较大。同时, 部分环境规制的衡量方式为地区或行业类的宏观数据, 而非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在实践中, 如果该宏观数据量太小、 企业层面数据量太大, 则会降低实证研究的可信度。因此在后续研究中, 可以通过多维度的综合指标构建方法, 进一步研究、 改善环境规制这一指标的衡量方式, 增强环境规制量化的科学性。

第三, 深入探究环境规制的微观经济后果。目前学术界针对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微观经济影响是利是弊, 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 部分研究仅单独关注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的经济影响, 并未基于大样本得出科学的结论。未来可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深入探索环境规制对企业的普适性影响。此外, 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及其工具可能存在不同的经济影响, 在实际研究中学者应结合具体情境, 区别不同种类环境规制的经济后果。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蔡海静,谢乔昕,章慧敏.权变抑或逐利:环境规制视角下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制度逻辑[ J].会计研究,2021(4):78 ~ 88.

曹越.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对重污染行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J].中国软科学,2020(8):164 ~ 173.

邓忠奇,高廷帆,庞瑞芝等.企业“被动合谋”现象研究: “双碳”目标下环境规制的福利效应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22(7):122 ~ 140.

范秋芳,张园园.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我国碳生产率的影响[ J].统计与决策,2023(16):59 ~ 63.

姜雅婷,杜焱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如何生成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基于岱海湖治理的长时段过程追踪[ J].管理世界,2023(11):133 ~ 152.

颉茂华,王瑾,刘冬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J].南开管理评论,2014(2):101 ~ 104.

李青原,肖泽华.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与企业绿色创新激励——来自上市企业绿色专利的证据[ J].经济研究,2020(9):192 ~ 208.

刘樑,李雪,蒋攀.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环保投资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 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50 ~ 59+114 ~ 115.

刘荣增,何春.环境规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门槛效应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21(8):41 ~ 52.

刘媛媛,黄正源,刘晓璇.环境规制、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环保投资——来自2015年《环境保护法》实施的证据[ J].会计研究,2021(5):175 ~ 192.

吕鹏,黄送钦.环境规制压力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吗?[ J].南开管理评论,2021(4):116 ~ 129.

倪娟,赵晓梦,唐国平.环境规制强度测算方法研究新进展及展望[ J].国外社会科学,2020(2):64 ~ 75.

邱玉霞,郭景先.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 基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的比较分析[ J].企业经济,2017(6):157 ~ 164.

史玉凤,王月.机构投资者持股、经营绩效与债务融资成本[ J].经济研究导刊,2022(16):82 ~ 84.

孙学敏,王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企业规模分布的影响[ J].中国工业经济,2014(12):44 ~ 56.

陶锋,赵锦瑜,周浩.环境规制实现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吗——来自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证据[ J].中国工业经济,2021(2):136 ~ 154.

王芝炜,孙慧,张贤峰等.用能权交易制度能否实现减污降碳的双重环境福利?[ J].产业经济研究,2023(4):15 ~ 26+39.

杨洪涛,李瑞,李桂君.环境规制类型与设计特征的交互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 J].管理学报,2018(10):1019 ~ 1027.

张爱美,李夏冰,金杰等.环境规制、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来自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会计研究,2021(8):83 ~ 93.

章子豪,蒋影.绿色信贷政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股价崩盘风险[ J].财会月刊,2023(1):92 ~ 101.

赵玉民,朱方明,贺立龙.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85 ~ 90.

Alpay E., Buccola S., Kerkvlie J..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Mexican and U.S. food manufacturing[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4):887 ~ 901.

Chava S..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nd cost of capital[ J].Management Science,2014(9):2223 ~ 2247.

Cole M. A., Elliott R. J., Fredriksson P.. Endogenous pollution havens: Does FDI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157 ~ 178.

Denis C., Michel M.. The economic relevance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and its impact on corporate legitimac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5(6):431 ~ 450.

Gray W. B., Shadbegian R. J.. Plant vintag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Management,2001(3):384 ~ 402.

Palmer C., Pearce D.. Public and private spending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cross-country policy analysis[ J].Fiscal Studies,2001(4):403 ~ 456.

Satish J., Krishnan R., Lave L.. Estimating the hidden cos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2):171 ~ 198.

Stigler G.. Memoirs of an unregulated economist[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9(1):1670 ~ 1671.

猜你喜欢
经济后果环境规制
我国工业部门节能政策效应研究
中国企业的环保投入与企业效益分析
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
环境规制下外资引进对环境治理的利弊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分拆问题研究
内部控制审计文献综述
对我国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
表外负债与企业投资效应的关系研究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规制研究
基于政府补贴与环境规制下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