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州川地区多元文化发展轨迹

2024-06-15 10:52金晓
炎黄地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游牧蒙古经济

金晓

文章仅从兴办农业和营建归化城两个角度,梳理了丰州川地区多元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作为游牧经济的补充,不仅使丰州川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也使整个蒙古社会财富富足起来,为日后的蒙古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开拓作用;统治者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兴建了归化城,开始城市定居生活,思想上又引进藏传佛教,大力宣传,使蒙古族文化心理得到多元化发展,使丰州川地区成为此后整个漠南地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

1368年,元朝被明王朝打败后退回北方草原,但仍建立北元政权,与明朝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对峙。与此同时,蒙古内部长达200年的割据混战,使蒙古社会陷入极度混乱与衰弱时期。16世纪初,北元历史上出现了中兴蒙古的达延汗,他通过多年努力,终于统一了分崩离析的蒙古各部,并再次让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统领整个蒙古部落,即把漠南蒙古各部分六个万户,并派自己子孙统治。

阿勒坦汗(1507—1582年),蒙古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达延汗之孙,明朝史书称为俺答汗。当时阿勒坦汗父亲巴尔斯博罗特分封到了蒙古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从小跟随其父及兄长南征北战,1542年其兄长麦力艮吉囊死后,成了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在他统治时期还采取各种措施,如,开发丰州川,经略青海,引进藏传佛教,积极改善与明朝常年的交战状态,最终得以“和平贡市”,促进民族关系融合,兴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稳定了漠南西部蒙古,使蒙古社会进入了另一个发展时期,最终才得以“兵马雄诸部”而“称雄草原”,对日后蒙古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发展农业经济,改变了单一游牧文化的生产方式

开发丰州川,大力提倡农业经济,补充蒙古社会单一游牧经济所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是阿勒坦汗使蒙古社会生产方式得到改变的最重要的措施。蒙古地区和中原内地之间历来交往甚密,因此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一定程度上得到相互补给,尤其是建立中原元王朝,蒙古民族入主中原之后,大部分蒙古族人民逐渐已经习惯了吃粮食和穿布匹衣服的生活。但是元朝退出中原后蒙古与明朝之间常年的战争,加上明朝方面关闭边境,彻底阻断了蒙古族老百姓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其所来着衣裳坏弊,肌体不掩”“日无一食,岁无二衣,实为难过”,蒙古社会上下迫切需要农业经济的补给。因此,阿勒坦汗非常重视与明朝的通商,从1534年(嘉靖十三年)开始要求与明通商,到1571年(隆庆五年)“明蒙和议”,经过了37年的努力,终得以实现,蒙古老百姓从通贡互市中也得到了所需粮食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但是几十年的通贡互市请求屡遭拒绝,加上社会内部单一游牧经济无法满足老百姓生活需求,迫使阿勒坦汗不得不另辟蹊径,一方面与明朝进行通贡互市的斡旋,另一方面在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交替出现过的丰州川地区,开始大力开发农业经济,来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

丰州川地区,在历史上,魏晋时期称敕勒川,隋唐时期称白道川,辽金元时期因设丰州治所被称为丰州川或丰州滩,明代又因阿勒坦汗带领的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驻牧丰州川,并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当时右翼蒙古中最强大的万户而得土默川之名,即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阿勒坦汗选择丰州川作为其开发农业经济基地是因为,此地背靠阴山山脉,前有蛮汉山,有丰富的水资源大小黑河,是一处适宜居住的丰饶之地。古代的时候,丰州川地区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50~60万年之前就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原始初民生活在这里,到了2000多年前时期,赵武灵王在今托克托县建设云中郡,遂农业开始。此后两千多年来,基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丰州川成为北方地区宜农宜牧的肥美之地,也成了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北方少数民族得到了此地的控制权,就能够南下,直入中原王朝的心脏地带,然后就能够一统天下。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也不例外,他们在丰州川北阴山上修筑长城,作为北部一道屏障,失去了此屏障就等于门户洞开,危机重重。元朝政权被明朝替代,被迫北迁漠北之后,历代蒙古大汗都曾试图夺回曾经的中原统治权力,因此与明朝之间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其中首要争夺的地方就是这道天然屏障——丰州川。

据曹永年先生研究,“洪武三年二月克东胜州,三、四月取丰州、云内,今呼和浩特地区从北元的统治之下易手成为明朝的版图。明朝依元制在这里设丰州、云内州、东胜州,属大同府。”“自宁夏沿黄河北上,至阴山折向东,屯田戍守,建立北边防线,袭秦汉之成规,明显是上策,朱元璋当时是很赞成的。但明朝初创,百废待兴,又值岭北大败,迫使太祖不得不缩短战线,放弃阴山,将山西方面的疆界设置于大同至东胜一线。因此,尽管洪武七年两度兵至丰州,甚而北抵三不剌川,但没有在这里恢复丰州和云内的建置。”因此到洪武末年时期,丰州地区已经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后来明朝曾几度复置州的情况,但随着正统末年最后一次撤销建置,此地彻底成为蒙古族游牧之地。《九边辑略》载,“明宣德中,置丰州及云内等县,设官制戍。正统间,主帅晏乐于楼子塞,致寇突入边内。于是玉林、云川等卫内徙,而丰州、云内之民前往应、朔诸处云。”一直到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丰州川都还在游牧经济状态,如据《明实录》记载,宣大山西总督翟鹏选派“精锐百人远出至丰州城西北哨之,遇虏牧马者百余人,我兵夺(奋)击,斩首虏二十三级,夺获夷器马匹千余。”但是仅仅过了三年,到了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丰州川地区已经出现农业,甚至阿勒坦汗自己带头种地,从而满足蒙古族人民生活所需粮食。“是年四月,俺答阿不孩及兀慎娘子见砖塔城,用牛二犋,耕城约五六顷,所种皆谷黍垕糜子,又治窑一座,大欢,以为偃旗息鼓归修田野,岂不大愉快乎哉!”宝迺言:“是日,虏帅五十骑到堡,索我木工、画工、铁工,往丰州盖城。……”上文所记砖塔城即丰州川。阿勒坦汗很享受那种“偃旗息鼓,归修田野”的生活,他也说过“吾已决策城丰州,以耕种为务矣”因此出现了宣大总督翁万达“俺答,即吉囊之弟,有远意,几入寇,取铁不取银,虏男不虏女。”阿勒坦汗当时入寇明边是为了掠夺单一游牧经济所不能提供的中原物资,更是为了开发丰州川,为以后蒙古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大肆抢掠劳动力和手工业所需材料。

入蒙地汉人从事农耕,只需每年交纳极少数额的粮食即可的政策诱导下,大量汉人涌入蒙古地区,成为重要劳动力来源。如:失败后的白莲教徒,“大小板升可五万人,其间白莲教可一万人”。因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导致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边境老百姓、为躲避繁重赋役的屯边士兵,还有被蒙古虏来的汉族军民,“隆庆和议”之后,更是“……仅土默特地区,在万历初年就达十万之众”。

明朝时期文人描写当时被虏去蒙古地区的汉人是这样写的,“即已年深,配有妻室,积有财物,甘心顺虏,忘却故乡,即少壮投虏者,已老矣,其中少年则皆虏地产也,其间也服习者虏也,而焉之所谓思故乡也”。大量汉人渐渐“依蒙族,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

在阿勒坦汗亲力亲为,大力提倡农业经济的同时,大量汉人的涌入,使丰州川地区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粮食生产富足起来。据《北虏风俗》记载,“今观诸夷耕种,与我塞下不甚相远”“款虏数万,仰食板升收获”。这从阿勒坦汗的求贡历程也能够感受得到。如一开始“各部下穷夷,原无牛马可市,止依打猎,刁抢度生……,日无一食,岁无二衣,实为难过”到后期1571年(隆庆五年)阿勒坦汗请求开市的理由成为“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布难得,”足见其求贡物资首要紧的不是粮食,而是衣物等其他日用品。

在蒙古高原历代游牧经济条件下,从“人不耕织,地无它产”“得粟不知炊而食也”,到“今板升农业,亦虏中食物所资”,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作为游牧经济的补充,不仅使丰州川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也使整个漠南地区社会财富富足起来,为日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开拓作用,使丰州川地区日益成为漠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奠定了物质基础。

兴建归化城,为成为日后漠南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

由于阿勒坦汗对丰州川地区积极开发,发展农业,使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漠南其他地区,城镇建设也早于其他地方。

有资料表明,早在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阿勒坦汗就打算开发丰州川,兴建城市,所以与明朝的通贡要求中希望明朝派木工、画工、铁工给予协助,但由于明朝方面不想与蒙古和平相处,拒绝合作,双方又开战,导致不得不暂时放弃此计划。

随着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导致老百姓生活贫困及阿勒坦汗对入境汉人的优待政策,大量汉人涌入丰州川,给阿勒坦汗提供了开发丰州川、兴办农业的劳动力之外,为他建城也提供了各种工匠。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丘富之弟丘仝(木工)等为阿勒坦汗“造起楼房三区”,到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在阿勒坦汗领导下,“起造五塔和八座大板升”。但随后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明朝大同总兵刘汉率领骑兵攻杀丰州川,“焚板升略尽”。1556年,历史记载中又出现了“创起长朝殿九重”,赵全等又大规模重修和扩建了大板升城的宫殿的字样。

1571年(隆庆五年)明蒙“隆庆和议”,结束了明蒙双方近200年的战争,开启了和平互助市场的新局面,不仅加快了吸收中原农区生产生活方式的进程,促进了明蒙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建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居住城市,奠定了和平安宁的政治环境,归化城市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城市建制开始于1572年(隆庆六年),至1575年(万历三年)完工,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据《阿勒坦汗传》记载,“名圣俺答汗于水公猴年(1572,明隆庆六年),又倡导仿照失陷之大都修建库库和屯,商定统领十二土默特大众,以无比精工修筑,于哈鲁兀纳山阳哈顿木伦河边,地瑞全备的吉祥之地,巧修拥有八座奇美楼阁的城市及玉宇宫殿之情如此这版。”最初建城即1572年开始,并名叫库库和屯。“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因该城背靠层峦叠嶂的大青山,南有波涛汹涌的黄河衬托下,显得郁郁葱葱,青色无比,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当时蒙古族人民给起了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据《明实录》记载,“顺义王俺答遣夷使乞佛像、经文、蠎锻等物,所盖城寺乞赐城名。镇臣以闻。部复谓:俺答恪守盟约,禁戢部落,迄今五载,劳委可嘉,所请勿拒绝也。上然之,赐城名约归化。”据《万历武功录》记载,“其(万历三年)十月,又市得胜堡。是月,俺答请城名。上以贡市积功劳,会五年,法当上赏。于是赐金币,名其城约归化。”根据上述引文记载,库库和屯不仅1575年(万历三年)建成,明朝还顺从阿勒坦汗的请求,赐归化城的城名。

关于归化城的规模据《土默特志》记载,“归化城在杀虎口北二百里,明代所筑,蒙古名库库和屯,周围二里,高三丈,南北门各一,外郭东西南三面,三门。谙达归顺改称今名”。此城是四方形,周围二里宽,并有城墙、四面城门、城楼。据《归绥县志》记载,“归化城,谙达建明万历,赐名,周二里砌以砖,高三丈,南北门各一。清康熙三十年,土默特左右两翼及六召喇嘛、台吉等增土郭,筑东西南三门,合旧有之北门为四。东曰柔远,南曰归化,北曰建威。旧南门改鼓楼颜曰固威。乾隆、道光、同治时,相继重修,光绪间土郭多圮。民国八年,城郭及鼓楼俱拆去,今存者北门门楼祀菩萨像座刻九豬。”

当时城内还建造了寺庙。阿勒坦汗仿效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城,带领蒙古民族过数十年的定居和城市生活的历史,在杀虎口二百里的丰州川地区兴建了归化城,开始尝试过定居生活。为了巩固他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还效仿忽必烈引进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宗教政策,从西藏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宗喀巴来到归化城,并在归化城营建了漠南地区第一座藏传喇嘛教寺庙——大召,为蒙古地区宣传弘扬佛教从明朝方面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还有寺庙香客的不断涌入,当时归化城很快就成了蒙古地区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地区,改变了传统蒙古游牧社会频繁迁徙的生活。此后蒙古社会几百年的定居生活和归化城的繁荣发展,使得该城市成为漠南蒙古地区中心城市,最后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阿勒坦汗开发丰州川,兴办农业,改变了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从而慢慢改变了漠南蒙古社会单一的游牧文化,对于蒙古文化的转型中起到积极作用,还使该地区经济得到空前繁荣;阿勒坦汗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兴建了归化城,开始了城市定居生活,思想上又引进藏传佛教,大力宣传,使蒙古族文化心理得到多元化发展,使丰州川地区日后成为整个漠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

课题项目:此文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呼和浩特市分基地2022年度立项课题《明代呼和浩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编号ZLYB202213)成果论文。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游牧蒙古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都市游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蒙古香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