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临清处于隋元两大新旧运河的交汇点,隋代凿永济渠并连接通济渠、邗沟,成就了临清。元代疏浚、开凿会通河,使临清迅速繁荣。
明清时期,这里车船辐辏,商贾云集,志士贤达荟萃,货物盈市,景德镇的瓷器、辽东的毛皮、河南的牲畜、江浙的茶叶、天津的秫米……这些商品顺着运河汇聚在临清,又从这里分散到全国各地。那时,临清由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发达,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都会,素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说。
运河上仅存的钞关遗址
临清的运河钞关是小城繁华的见证者,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是大运河申遗主要的遗产点之一。明朝初年,白银不允许直接交易,包括缴税也只能用纸钞。所以,税关即钞关。明朝宣德四年(1429),中央政府开始设钞关征税,大运河上共设了七处钞关,从南往北依次为:杭州、浒墅、扬州、淮安、临清、河西务、崇文门。这七处钞关与设在长江上的九江钞关合称为“运河八大钞关”。
据临清博物馆馆长魏辉介绍,临清钞关的占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当时光是衙役办公人员就多达278名,即便是现在,也是一个人员众多的部门,他们的工作划分非常细致。临清钞关税收额曾居八大钞关之首,鼎盛时占明朝钞关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走进钞关大门,如今院内还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碑上的刻字承载着临清运河钞关曾经的辉煌。展厅内展示的钞关资料,详细介绍了明清钞关的面貌。明代设立的钞关一览表、临清钞关的复原图、民国时期的钞关仪门、古代钞关胜景等,再现了当时钞关的繁荣景象。
现存最完整的元代河道
在临清见证过繁华往昔的古建还有鳌头矶,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人称“中洲”。鳌头矶位于中洲突出之地,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像鳌足,广济桥则像其尾。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据其形特题写了“独占”二字,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
站在鳌头矶上,就可以眺望运河。据魏辉介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是城区河段,共分为两段,北道为元运河,南道为明运河,总长8公里。元运河,东起鳌头矶,西至临清闸入卫处,全长1.2公里。此河段建有隘船闸、会通闸、临清闸,它们管控运河蓄泄、启闭船闸,确保船只畅通无阻。此外,此河段还建有鳌背桥、永济桥、月径桥,它们沟通两岸商贸往来,堪称交通枢纽。目前,此河段是大运河现存最完整的元代河道,仍保留着最原始的运河风貌,留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
在这段运河上有一座小桥,名叫会通桥。在元代,这是一座名为会通闸的水闸,明代河道被弃用之后,在水闸的基础上改成了单孔拱桥,清代维修时又增砌桥栏、雁翅挡墙,因此这座桥是元、明、清三代相继砌筑,是运河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后申遗时代,再续昔日繁华
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开展,让临清的运河古道发生了质的变化。“之前的运河河道里,有一些生活垃圾,我们在申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清淤整治。”在魏辉看来,运河申遗还是一个民生工程,改善了运河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
申遗的成功,让临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把大运河文化遗产阐释得更好、展示得更好、传承得更好,“我们首先做了与钞关相关的一系列规划”。“申遗时,我们承诺解决钞关衙署与运河的关系问题。在2015年至2016年,临清将钞关甬道与运河连通,使运河与其最重要的历史遗存紧密相连。”钞关片区重新规划,打造博物馆,多方面阐释运河文化的内涵。与钞关相关的规划,还在进行中。魏辉认为,不仅要保护好运河文化遗存,还要将其利用好、传承好。
如今,钞关、鳌头矶、舍利塔,大运河留给临清的“宝贝”,也给临清带来了文旅上的收益。“我们的大运河文化旅游越来越有吸引力,今年来旅游的人比往年更多。”魏辉一遍一遍地强调,要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存,“我们有1.5平方公里的中洲古城,一座依运河而生的古城,下一步也要进行合理规划利用。”
后申遗时代,小城临清,水更清,景更美。就像魏辉说的那样,他们要把“运河变成绿色的生态带、璀璨的文化带、缤纷的旅游带,掀开运河保护利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