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

2024-06-14 09:11吴正波范宗静李星星谢连娣吴旸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6期
关键词:中医体质脉象相关性

吴正波 范宗静 李星星 谢连娣 吴旸

摘要目的:基于体病相关理论探索冠心病病人中医体质分布,结合中医脉诊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21年5月31日—11月30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通过量表辨识中医体质,切诊确定脉象,整理冠心病人群体质与脉象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1例冠心病病人,其体质分布多见痰湿质,为67例(24.7%),其次分别为瘀血质52例(19.2%)、阴虚质45例(16.6%)、气虚质30例(11.1%)、湿热质30例(11.1%)。脉象出现频率>10%的有弦脉(143例,占52.8%)、沉脉(74例,占27.3%)、滑脉(31例,占11.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弦脉与气虚质呈负相关(r=-0.137,P<0.05),沉脉与气虚质呈正相关(r=0.153,P<0.05),沉脉与湿热质呈负相关(r=-0.137,P<0.05),滑脉与湿热质呈正相关(r=0.206,P<0.01)。结论:脉象可反映体质倾向,冠心病病人沉脉与气虚质呈正相关,滑脉与湿热质呈正相关,体质与脉象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体质;脉象;相关性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4.06.0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因粥样硬化斑块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血管粥样硬化的演变虽呈慢性、进行性发展[1],但因栓塞事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却相当急骤,其病情严重性以及近年来的流行趋势令人担忧[2]。现有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策略虽能缓解个体层面的病情进展[3],但难以遏制群体层面的疾病流行,将应对策略重点放在早期识别,重视一级预防或许有利于改善此现状。中医“上工治未病”这一朴素的预防思想起源于《内经》,中医体质学说亦源于《内经》[4]。从经典中可看出,先秦时期的医家已经认识到体质现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如《灵枢·寿夭刚柔》中记载:“黄帝问于少师: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说明治病须结合体质因人制宜,兼顾整体。另一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遵循个体化原则,辨证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5],其中颇具中医特色的莫过于切诊脉象,临床若遇脉证不一,须斟酌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原因在于脉象可部分反映疾病的本质,相较于证候表象在某些情况下更为可靠。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冠心病病人的体质分布,并结合脉象特点,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并探讨体脉相关的生理病理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前瞻性的横断面调查方法,病例来源于2021年5月31日—11月30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例,取得病人知情同意与主动配合后切诊脉象,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

1.2冠心病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冠心病诊断标准[6]:以CAG显示冠状动脉任一支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为诊断标准。

1.3纳入和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1)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2)年龄18~85岁;3)住院期间同意接受切脉与填写量表者。

1.3.2排除标准

1)合并精神疾患,如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等;2)近3个月内发生过脑出血、脑梗死或其他脑血管意外;3)合并心源性休克或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

1.4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7]设计中医体质量表,体质辨识将人群体质分为9种,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取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嘱其按要求填写量表,每个问题分值有5个等级,按回答给予相应的评分,计算原始分,为各条目分值总和,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依转化分界定标准进行体质判定。1)平和质:当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判定“是”;当转化分≥60分,其他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判定“基本是”;若不满足上述条件,判定“否”。2)偏颇体质:当转化分≥40分,判定“是”;转化分30~39分,判定“基本是”;当转化分<30分,判定“否”。

1.5脉象采集标准

脉象分类参考陈家旭主编的《中医诊断学》[8],切诊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家操作,让病人在平静呼吸、肢体放松的状态下配合检查,考虑CAG多经右桡动脉穿刺,选择左手寸口切诊脉象,结合浅深(浮脉、洪脉、濡脉、沉脉、弱脉)、短长(短脉、长脉)、虚实(细脉、代脉、弦脉)、至数(结脉、促脉)、流利度(滑脉、涩脉)、紧张度(缓脉、紧脉)6个维度确定脉象,对于两种以上单一脉象同时出现(相兼脉)的情况,以脉象最主要的特征为准,如弦滑脉、弦紧脉皆归于弦脉类。

1.6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收集整理导入SPSS23.0各变量赋值(是=1,否=0),定性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单组理论频数(n)<5,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纳入271例冠心病病人,其中男177例(65.3%),女94例(34.7%);年龄中位数65岁,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84岁,四分位间距(IQR)=13。

2.2体质分布

271例病人中8种偏颇体质总计265例,占97.8%,平和质较少,仅有6例,占2.2%,偏颇体质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是痰湿质67例(24.7%)、瘀血质52例(19.2%)、阴虚质45例(16.6%)、气虚质30例(11.1%)、湿热质30例(11.1%)、气郁质14例(5.2%)、特禀质14例(5.2%)、阳虚质13例(4.8%)。

2.3脉象特点

271例病人的脉象以弦脉最多见,为143例(52.8%),其次是沉脉74例(27.3%)、滑脉31例(11.4%)、细脉10例(3.7%),此外,缓脉有3例,涩脉、洪脉、弱脉、结脉各有2例,浮脉、濡脉各1例,出现频率>10%的有弦脉、沉脉以及滑脉。

2.4弦脉与非弦脉病人中医体质分布

143例弦脉病人中痰湿质较多,为39例(27.3%),其他占比>10%的体质类型依次是瘀血质30例(21.0%)、阴虚质21例(14.7%)、湿热质18例(12.6%)。128例非弦脉病人中痰湿质较多,为28例(21.9%),其次为阴虚质24例(18.8%)、瘀血质22例(17.2%)、气虚质20例(15.6%)。非弦脉病人气虚质比例明显高于弦脉病人(χ2=5.112,P<0.05)。详见表1。

①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5滑脉与非滑脉病人中医体质分布

滑脉病人仅31例,其中痰湿质9例(29.0%)、湿热质9例(29.0%)、阴虚质4例(12.9%),而非滑脉240例病人中多见痰湿质,为58例(24.2%),其次为瘀血质50例(20.8%)、阴虚质41例(17.1%)、气虚质28例(11.7%)。未见阳虚质以及特禀质。滑脉病人湿热质比例明显高于非滑脉病人(P<0.01)。详见表2。

①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6沉脉与非沉脉病人中医体质分布

74例沉脉病人,其中瘀血质16例(21.6%)、痰湿质15例(20.3%)、气虚质14例(18.9%)、阴虚质14例(18.9%)较多见,湿热质仅3例(4.1%),未见平和质。非沉脉病人气虚质占8.1%,湿热质占13.7%。沉脉病人气虚质比例明显高于非沉脉病人(χ2=6.370,P<0.05),而湿热质比例明显低于非沉脉病人(χ2=5.090,P<0.05)。详见表3。

①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7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弦脉与气虚质呈负相关(r=-0.137,P<0.05),沉脉与气虚质呈正相关(r=0.153,P<0.05),沉脉与湿热质呈负相关(r=-0.137,P<0.05),滑脉与湿热质呈正相关(r=0.206,P<0.01)。详见表4。

3讨论

体质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个体特质的概括,脉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特色诊断依据,两者均是在整体层面上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近年来中医治未病领域思潮涌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王琦院士基于治未病思想提出的9种体质学说,提倡临床“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9]。仝小林院士认为防治慢性病应回归至最基本的状态,提出“十态”学说,认为通过切诊可判断机体之“态”[10]。以上两种理论虽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共同点在于,都主张从整体层面概括机体状态,凭此可执简驭繁防治病程长、病情复杂的慢性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医圣张仲景将其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如《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从字面意义上看,阳微阴弦指的是脉象,张仲景本言脉象,借指病机[11]。“阳”指关前寸脉,“阴”指关后尺脉,“微”为不及,“弦”为太过。有学者推测,“阳微”表现为寸脉沉迟、应指无力,“阴弦”表现尺脉紧数、应指有力[12]。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详细论述脉学,如《平脉法》《辨脉法》两篇,其后《六经》各篇中皆可见辨脉法的生动实践应用。据统计,《伤寒论》398条文中135条均为脉证并举[13],此书虽并非脉学专著,但对脉象十分重视,正如各篇题名为“辨某病脉证并治”,可见脉象与疾病、证候的密切联系。

推此及彼,脉象与体质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体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表现为心理、生理、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综合稳定特质[14]。例如形体肥瘦,较为浅显,临床容易分辨,《伤寒论·平脉法》言:“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15],说明体质与脉象存在生理、病理关联,辨脉须结合体质因素个体化分析,首先应明辨平人之脉,知常以达变[16],辨识体质同样遵循此原则,人群体质可总分为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后者又可细分为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17]。在体病相关方面,既往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体质大多属于瘀血质、气虚质与痰湿质[18],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脉象病理在于“太过”与“不及”,与体质“偏颇”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弦脉与气虚质呈负相关,而沉脉与气虚质呈正相关,李时珍《濒湖脉学》中指出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绰绰如按琴瑟弦”的脉象特点,属阳脉,认为“弦为木盛之病”;沉脉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绵裹砂内刚外柔”的特点,主里证,属阴脉[19]。而气虚质病人因元气不足表现为气息低弱、脏腑功能低下的状态[20]。结合仝小林院士提出的“十六字脉诀”,适当简化,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角度分析脉象,其中阴阳统领六纲,表里见于浮沉,寒热见于迟数,虚实见于强弱[21]。因此气虚质属阴、里、寒、虚。在理论层面上,弦脉与气虚质可能存在负相关,实际情况亦如此,而沉脉主里,属阴,可能多反映于气虚质病人,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本研究结果显示,沉脉与湿热质呈负相关,滑脉与湿热质呈正相关,符合理论预期。因湿热质病人以湿热内蕴为特征,属阳、里、热、实。沉脉属阴脉,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滑脉属阳脉,表现为“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的脉象[22],病理情况下多见于痰、湿、实热证,其脉理为邪气壅盛于内,正气不盛,气实血涌故脉来甚为流利,应指圆滑,故湿热质多见滑脉,二者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临床辨体与切脉方法,归纳冠心病病人体质与脉象特点,结合体质的生理病理特征与脉象形成的内在机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可丰富脉象的临床意义,为体脉相关理论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LIBBYP,BURINGJE,BADIMONL,etal.Atherosclerosis[J].NatureReviewsDiseasePrimers,2019,5:56.

[2]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

[3]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6):1130.

[4]倪诚,李玲孺,李英帅.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策略[J].天津中医药,2019,36(5):418420.

[5]王天芳,李灿东,朱文锋.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85192.

[6]SCANLONPJ,FAXONDP,AUDETAM,etal.ACC/AHAguidelinesforcoronaryangiography:executivesummaryandrecommendations.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CommitteeonCoronaryAngiography)developedincollaborationwiththeSocietyforCardiacAngiographyandInterventions[J].Circulation,1999,99(17):23452357.

[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8]陈家旭.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

[9]王振宇,姚海强,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运用[J].中医杂志,2016,57(22):19211924.

[10]张莉莉,王蕾,周毅徳,等.仝小林“慢病十态”之调态方略简析[J].中医杂志,2021,62(11):934938;942.

[11]马晓妍,张明雪.浅探《金匮要略》之胸痹[J].河南中医,2009,29(12):11451148.

[12]万琰玓,李天力,俞德帅,等.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络风内动学说与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病机的理论联系[J].环球中医药,2022,15(5):780785.

[13]李凯平,连建伟.叶天士运用《伤寒杂病论》的经验及其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06,47(5):391392.

[14]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105107.

[15]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15.

[16]杨红,费宇彤,马晓峰.张仲景临证脉诊特色浅析[J].中医杂志,2011,52(16):14331434.

[17]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8]李慧,安冬青,谢晓柳,等.660例新疆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417.

[19]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得脉学心悟·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

[20]吴梦玮,刘金民.颈动脉粥样硬化836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353357.

[21]张莉莉,陈锐,雷烨,等.仝小林脉诊“十六字脉诀”探析[J].中医杂志,2021,62(19):16681673.

[22]程序,杨忖卿,庞博,等.冠心病病人弦滑脉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6):970973.

(收稿日期:20230204)

(本文编辑郭怀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074252)

作者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通讯作者吴旸,Email:drwuyang@163.com

引用信息吴正波,范宗静,李星星,等.冠心病病人体质与脉象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6):971974.

猜你喜欢
中医体质脉象相关性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医护人员中医体质特征分析及亚健康状态三级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