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强国”党建工程引领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4-06-14 01:35:53陈泽军王敬丰余江龙木军陈洁
大学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陈泽军 王敬丰 余江 龙木军 陈洁

[摘 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迫切需求。文章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要性,指出推进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以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介绍了“材料强国”党建工程引领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案及经验举措:筑牢思想引领高地,建强专任教师队伍,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瞄准国家需求,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交流与教学资源共享。

[关键词]课程思政;“材料强国”;党建工程;“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8-0067-04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此,重庆大学制定了《重庆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重大校发〔2021〕11号),构建了党政齐抓共管、本科生院牵头、各部门联动、各院系落实推进、教师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格局。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以“材料强国”党建工程为引领,构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体系化、科学化、特色化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新时代“四有”教师队伍;以专业教师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材料类专业课程教学,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为一体,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加强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全球格局和国际秩序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国内社会阶层、利益主体、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日趋多样化的现实,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比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1],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势在必行,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迫切需求

时代呼唤新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地学习国外大学标准和模式,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探索一条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我国大学的建设必须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贡献力量[2]。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课程思政是教书育人的深化拓展,是教育理念的时代发展,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因此,探索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的基础和保障就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三)推进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3]。“中国制造2025”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新工科建设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推进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新材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是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与重要支撑,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布局,推动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专业育人全过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专业育才和思政育人的统一。

二、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方案

(一)筑牢思想引领高地,握稳课程思政的“指挥棒”

成立网络文化工作室,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时政热点,创作时政推文、励志短视频、红色照片集等,宣传爱国爱校典型事迹。打造“筑梦伶仃洋 奋进新时代”榜样力量系列报告会,邀请院士专家、杰出校友、优秀学生等作与专业结合的思政报告。实施“最美材料人”行动,成立“材料人”名师工作室,组织老教师“一带一”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成立“材料1935”红色宣讲团,使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分享会、沙龙和讲座等多种方式,讲述优秀党员和教学名师的故事。成立院史挖掘与传承工作小组,通过回忆整理、实地调研、融合促进、挖掘深化与文化育人等五个方面系统挖掘“材料强国”精神。全方位、多形式讲好“材料强国”故事,确保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二)建强专任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也是课程思政成败的关键。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线上培训,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线上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育人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共用,充分发挥院士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带头示范作用[4],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实施的条件保障,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托“材料强国”党建工程,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强调价值引领,让教师具备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和“两弹一星”精神,致力于解决先进材料、先进技术“卡脖子”问题,建设材料强国,打造“大国筋骨”。以“三进”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引领,使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成为培养“红色材料人”的“主力军”。

(三)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找准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结合课程所属学科与专业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脉络、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触动灵魂、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思政元素,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资深工程师和科学家等模范人物事迹,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和企业实践等,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

在课程思政实施层面,结合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国际国内局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材料强国”“爱岗敬业”“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梳理材料、冶金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材料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库,研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创新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并在课堂上及时回应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人生思考。把“材料强国”课程思政之“盐”溶入材料专业教育之“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经验举措

(一)瞄准国家需求全面修订培养方案

依托材料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成渝经济圈建设需要,聚焦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及新兴产业和业态培育发展的需要,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落实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相关要求,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导向,构建持续改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推进根植“材料强国”和“家国情怀”理念的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科教融合。面向学生开放科研课题,将科研设备直接用于实验教学,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专业课和实验课内容,科教融合培养高水平人才。鼓励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类教学改革项目。我院获批“材料类专业思政元素挖掘与课程体系建设”“新时期材料学科思政实践研究——材料强国材料强军”“基于立德树人的冶金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等一批省级和校级思政教学改革项目。

(二)构建“三进”课程引领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

借鉴国内高校“党建+课程思政”的相关经验[5-7],我院以“材料强国”党建工程为引领,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三进”教育实践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学院推动170余门专业课程全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老一辈材料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等重要内容,激励学生投身“材料强国”建设。学院成功获批非高炉炼铁、材料成形CAD/CAE/CAM、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钢冶金学、工程设计选材、建筑与装饰工程防火、建筑装饰构造、冶金资源与环境、轧制测试技术等9门课程为重庆大学“三进”示范课程,并形成了以轻合金材料与加工、现代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为主导,以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为辅助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获批省市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5项、思政示范案例和项目5项,获批重庆市和校级思政示范课程5门。学院教授成为“学习强国”平台的金牌讲师,主讲的学术素养本/硕课程入选“学习强国”精品课程,课程融入科研诚信、学术道德规范和一系列思政元素,显著提升了科研育人成效。规范出版和选用教材的相关制度和流程,推动教材选用和建设工作,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的原则,对国外教材的选用严格把关,确保所选用教材的价值导向正确,对于新编教材,要求深入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聚焦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推进优秀师德师风培育计划,争创师德师风特色品牌。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德师风公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明确高标准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使师德师风评价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中有“一票否决”效力。明确各教学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及主体责任,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确保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8]。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研讨培训,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目标和要求的理解,凝聚课程思政理念共识,培育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强化“四有”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无痕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有涵养、懂做事、懂做人,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用激情和情怀去教书育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四)加强交流与教学资源共享

依托成渝高校联盟,建立满足教学学术需求的“教学学术共同体”,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牵头成立成渝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教研形态,构建跨时空、高效便捷、形式灵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交流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依托虚拟教研交流平台,发挥虚拟平台跨校、跨专业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优势,分享交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先进思想、理念,协同共建优质共享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加入由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数十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全国高校材料学科思政教育创新研究联盟,共建共享材料专业思政教育资源,助推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

四、结论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介绍了材料类专业以“材料强国”党建工程为引领、筑牢思想引领高地、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相关实践,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我院瞄准国家需求,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建设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通过强化“四有”教师队伍与师德师风建设、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等举措加强思政教育。“材料强国”党建工程引领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对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静.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四个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7-09-21(5).

[2] 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世界一流: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22-04-26(2).

[3] 江文,甘露,周颖,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7):21-24.

[4] 李桂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牵“牛鼻子”[N].中国教育报,2020-06-09(2).

[5] 赵奕,潘球武.新形势下高校“党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J].知识经济,2021(23):123-124.

[6] 傅瑶.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目标及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7):122-128.

[7] 张悦,欧阳瑜,杨放琼.高校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2(6):95-98.

[8] 赵彦.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大学教育,2022(11):211-213.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智富时代(2017年9期)2017-11-04 00:35:14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