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圣钊
摘 要:理解和把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论断的科学内涵,要从教育同人类发展相联系的一般向度、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的特殊向度、“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是辩证统一有机整体的独有向度进行探究。通过着眼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揭示出这一论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学理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图分类号:D267.6;G6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2 — 0116 — 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下简称“两个大计”)重要论断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中具有纲领性特点的核心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理解和把握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要着眼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厘清一般与特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既认识同一性又认识差异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道:“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1]由此推之,对于某一事物而言,其本质内涵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有些具有共性,是一切时代所共有的;有些则具有个性,是几个时代或单一时代所特有的。因此,可以将属于一切时代、几个时代和单一时代的部分称为一般向度、特殊向度和独有向度。以这“三重向度”来探究“两个大计”论断的科学内涵可以发现,“两个大计”论断的一般向度可从包括原始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存在中找到源流,特殊向度和独有向度则与阶级国家诞生和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紧密相关。
一、“两个大计”论断的一般向度:教育同人类发展相联系
一般向度指的是事物在一切时代和全部地域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体现。对“两个大计”论断而言,理解和把握其一般向度,必须要追溯至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以此审视和洞察教育的原始形态,深入挖掘教育的普遍性规律。教育作为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一经产生就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因素,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育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通过人类文明中成果塑造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可以认为,“两个大计”重要论断的一般向度是教育同人类发展相联系的一般规律的体现,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本质和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一)教育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因素,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物质生产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创造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的过程,也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最基本的实践。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作为劳动力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生产劳动“是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因此,人是物质生产的担当者和生产活动的主体,没有人作为生产的劳动力,生产过程就无法实现。但是,人并不是生来就会劳动。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工人要发挥一定的劳动能力,要改变他的一般的天然能力,使它能够完成一定的劳动,他就得受训练和学习,也就是必须受教育。”[3]这里所谓的“一般的天然能力”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即一定体力和基础认知能力。人要成为一个合格有用的劳动力主要靠教育才能实现。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体力和智力也主要靠教育才能形成。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4]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教育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综上可见,教育培养了人的劳动能力,使生产力得以继承和发展,这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传递活动,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而人类文明得以世代赓续并不断发扬光大,主要依靠的也是教育。一方面,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共存亡,同始终。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通过物质生产创造了物质文明,通过精神生产创造了精神文明,二者都是依靠教育才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人类数千年文明的赓续需要靠教育作为桥梁和途径。人类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的存在,其进步和发展需要积极成果的世代积累和迭代,完成这种世代积累和迭代需要靠教育。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文明作为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的积极成果,不是自然遗传物,其发生和发展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因此,无论是代内传递还是代际传承,教育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代内传递,即同时代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相互吸收和借鉴,需要通过教育作为桥梁和纽带来进行学习、传递;代际传承更是如此,实现代代相传、代代相继的文化发展,就需要每一代人从上一代人那里通过教育学习来继承文明成果,并在实践中积累文明成果和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再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以此往复。教育在人类文明传承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鉴于此,教育同人类发展的紧密联系,彰显出教育在人类社会的重要地位。
二、“两个大计”论断的特殊向度: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
理解和把握“两个大计”论断的特殊向度,就要去探寻教育性质在人类社会发生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质变的关键节点。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国家诞生,教育从此开始由统治阶级思想主导,从此开始服务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维护与灌输,从此开始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5]这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基本原则。鉴于此,可以认为,“两个大计”重要论断的特殊向度是深刻把握教育同政治的辩证关系、遵循无产阶级教育的基本原则的体现,鲜明凸显出教育在阶级社会始终同政治相联系的必然性。
(一)教育的阶级性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了明显的阶级性,并为特定阶级而服务。马克思主义正是依据客观实际经验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揭示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规律。
教育必然会被一定的统治阶级影响和利用,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6]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根据这一客观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阶级性质。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为帝国主义在中国办学校,“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7],阐明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教育的阶级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那么社会主义教育也就必然具有阶级性,社会主义教育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为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服务,必须坚持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系统概括历史经验,充分肯定教育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重要论断,揭示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规律。
综上所述,教育具有阶级性是阶级社会教育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阶段,教育仍然是阶级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因此,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贯坚持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与治国理政紧密结合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教育需要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因此,教育必须始终与治国理政紧密结合。中国办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服务。教育必须要始终坚持和把握这一根本的政治方向,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和重要使命,是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的核心要义。同时,教育与治国理政相结合,是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治国理政不仅包含巩固政权的问题,也涉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里面就涉及到当前现实利益与未来长远利益之分。在苏联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依据苏联当时迫切需要的现实利益,列宁要求社会教育为当前的政治服务,“要使教学工作的性质适应向和平建设的转变,这种和平建设要实现国家的工业改造和经济改造的远大计划”[8],强调教育要为和平建设服务。这就需要教育培养出大量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客观现实需要。但是,教育培养有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远的时间。因此,教育与治国理政结合,既包含着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又包含着培养人的长远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周期长,其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因此,发展教育要兼顾现实和长远的统一,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要求。由此看来,教育与治国理政相结合更加明确了教育同政治的关系,同国家建设的关系,是对教育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这一普遍规律的遵循,是教育联系政治的现实利益与教育培养人才的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辉。
三、“两个大计”论断的独有向度:“国之大计”与“党之大计”是有机整体
独有向度指的是事物在一个时代和具体地域所特有的、个性最强的体现。对“两个大计”论断而言,理解和把握其独有向度,就要探寻其“人无我有”的特定属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鲜明政治属性正是其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属性。鉴于此,可以认为,“两个大计”论断的独有向度是我国教育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为其所领导事业服务的体现,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之中。
(一)为党育人是教育作为“党之大计”的重要体现
教育作为“党之大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的初心使命就是要阐明我们党办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所以,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不变质、不变色,中国的教育就必须为党治国理政服务,就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靠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一些大学领导在开学典礼亦或毕业典礼上发言情况时指出:“有的讲话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9]这一论述鲜明反映了教育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办教育方向是第一位的,必须立场坚定,为党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把教育上升到“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
(二)为国育才是教育作为“国之大计”的重要体现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当今世界愈发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力资源优势就等于拥有了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切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撑,才能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待也是教育为国育才的责任和担当。教育作为民生工程,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回答人民关切的教育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因此,教育必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赋予的历史责任,始终把为国育才扛在肩上,切实承担好“国之大计”的地位和作用。
“国之大计”要求要把教育放置于“国计民生”层面去认识其地位和作用,充分揭示出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党之大计”要求把教育提升到政治高度去认识,深刻阐明了教育对于执政党后继有人及其领导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二者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之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统一体,不能离开政治去谈培养人,不能片面强调教育对人的培养发展而忽视教育的政治属性。在中国实际层面,我们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的同时,也要从社会主义事业赓续相传的角度为党长期执政培养可靠接班人。无论是培养建设者,还是培养接班人,二者指向的都是我国办教育的最根本方向,即社会主义。因此,“两个大计”重要论断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教育同人类发展、同政治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规定,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实现新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0.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0.
[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5.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