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甫
2024年5月12日晚,随着希腊作曲家乔治·阿佩吉斯(Georges Aperghis)近一个小时的《情景》(Situations, une convivialité musicale)最后一个音符消散,由教育部和文旅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为期五天的2024北京现代音乐节落下帷幕。
担当这场闭幕音乐会演奏的是维也纳现代声音乐团(Klangforum Wien)。作为欧洲首屈一指、专攻现代音乐的合奏团,乐团在泰提斯·恩格尔(Titus Engel)的执棒下带来三部风采各异的作品。此外,闭幕音乐会还上演了中国作曲家叶小钢作于2019年的《汉诗行》,这部被称为作曲家“最奇葩”的作品首演于美国,时隔整整四年才在北京现代音乐节实现中国首演。合奏团把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原汁原味地一一展现,得到了作曲家的高度认同。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的音乐要配上好的团队演奏。室内乐是今年音乐节的主题之一,四场室内乐音乐会分别由四个乐团演绎,他们有的年轻,有的成熟,但无一不以专业的演奏和精湛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新成立的中国—东盟当代乐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室内乐团在两场音乐会中集中呈现了十九位中国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依格鲁乐团(Eegeru)则上演了极具俄式风格的哈萨克斯坦作曲家的五部作品。
作为音乐节的创始总监,叶小钢表示,他希望中国也能诞生更多优秀的以现代音乐见长的室内乐组合,这样作曲家便能在创作中使用更为先进的手法,进行更为大胆的尝试。
青年作曲家始终是北京现代音乐节关切的群体。今年,他们一同走到台上,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巡礼。
5月9日是青年作曲家“当家做主”的一天。上午,十位青年作曲家在北京现代音乐节学术主任、作曲家郑阳的主持下参加了青年作曲家交流研讨会,这是至今迎来第二十一个年头的北京现代音乐节首次举办这样的活动。
叶小钢首先肯定了青年作曲家们当下在音乐创作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强调音乐事业的火种属于他们。同时,他勉励青年一代在面向大众时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吸引更多的购票者走进音乐厅聆听他们的创作,因为只有被大众喜爱的音乐才能流传,从而被载入史册。
三个小时的自由讨论环节主要就“作品的多样性和自我风格形成”以及“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崛起”两个议题展开。
作曲家、钢琴家吉恩·比尔斯(Jean Beers)是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市立大学钢琴、作曲和指挥系主任,因其姓氏是“啤酒”的意思,年轻的同行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啤酒姐”。在作曲家们讨论如何找到成熟的音乐语汇时,她鼓励大家“不要急着成熟,而要保持童心和好奇心”。泰国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庞那荣(Narong Prangcharoen)预测了人工智能在作曲方面未来的无限潜力,希望青年们“把人工智能当做自己的伴侣”。“我在家里每次召唤语音助手时都要加一句‘谢谢,不为别的,只为人工智能能记得我的好。”他半开玩笑式地说道。
下午的中国青年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可以视为上午论坛的配套工程,力主原创性、学术性和多样性。十一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由中国—东盟当代乐团先后呈现,依次是姚晨、文子洋、梁楠、覃锋达、王阿毛、白超、刘鹏、罗麦朔、刘力、施兰和郑阳。
演出前,每位作曲家都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演出时,乐谱被同步投射到一旁巨大的屏幕上。如此一来,听众不仅能够听到音乐,还能从作曲家口中听到乐思的酝酿,并得以从谱面了解创作的究竟。
现代音乐包含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分支,这些在今年的音乐节中都有所体现。
5月8日的开幕式中,吴怀世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先后演出了朱一清、吉恩·比尔斯、贾国平、拉里·戈夫斯(Larry Goves)和庞那荣的作品。依格鲁乐团除了推介哈萨克斯坦作曲家,也演出了陈小龙和张征这两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胡咏言指挥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室内乐团除了上演保罗·布里托(Paulo Brito)的作品,亦把广泛征集的中国作品和学院师生的音乐搬上了舞台。此外,新疆艺术学院民族乐团还在艺术节上演了难得的十二木卡姆选段。
纷繁多样的音乐类型在本届现代音乐节轮番登台,互为影响,呈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