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
班主任王老师的班里有一个女孩叫小文,平日活泼开朗,学业成绩优秀,最近几个月却变得消沉,心情低落,常常一个人待着,回避与同学的相处,成绩也下降很快。
家长经与心理教师(笔者)以及班主任王老师沟通后,带小文就医,被诊断为青少年抑郁症。因为小文的抑郁程度是轻度,日常生活与学习能力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医生建议她在接受药物与心理治疗的同时正常上学。
然而自从小文再次回到学校,就陆续出现了许多状况:她几乎每天都不完成作业,理由是吃了药犯困、无法集中注意力、心里难受等,各科教师也知道她的情况,所以都表示理解,对她的作业降低了要求;在课堂上,她总是打瞌睡,但教师们都不太敢管她,怕她受刺激……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开始在背后议论纷纷:“为什么她可以不写作业?”“为什么老师不批评她?”“不公平!”
面对上述情况,班主任王老师觉得很为难,想要对小文严格一些,又担心影响她的情绪,但是一味包容她,也是对她的不负责任。如果一直不管她,还会让班级里的其他同学觉得不公平……左右为难的王老师找到了笔者,希望了解如何与抑郁症学生相处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管理。
近年来,随着确诊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增多,教师需要掌握与这类学生相处的技巧,这对保证学生安全和促进学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是接纳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是患者,而不是否定和怀疑。“老师相信你正在经历一些痛苦的事,老师愿意来帮助你。”向学生表达尊重和理解,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担心抑郁症学生敏感多疑、容易受伤害,或者害怕他们动不动就想自杀,在和他们相处时,会过于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这样做,学生可能会感觉自己是个异类,觉得没有被教师正常对待,加重病耻感。其他同学看到教师的行为,也会产生疑惑。
拿小文举例,既然发现了她有不写作业和上课打瞌睡等情况,教师就应该主动对其进行询问。
很多抑郁症孩子都有“高度敏感”的特征,所以在交流中,要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这里举两个对话的例子。
询问作业未完成的情况
老师:你昨天的作业没有交,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学生:我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老师:那你愿意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完成作业吗?
学生:可以的,谢谢老师。
询问上课打瞌睡的情况
老师:看到你上课打瞌睡了,你还好吗?
学生:我昨晚失眠了,没睡好。
老师:你需要家长接你回家休息吗?
学生:好的,谢谢老师。
虽然小文可以正常上学,但是抑郁症状对于她自身状态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比如思维迟缓。
思维变慢了,反应变迟钝了,会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上课明显不爱发言、打瞌睡、作业拖延等。但既然学生还在正常上学,教师就不能任这种情况发展。
在学生情绪状态良好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行为准则”上的协商,比如尽量控制自己不在课上睡觉、尽量能够完成作业等。每一条准则都必须是双方协商一致的,协商结果可以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产生更强的遵守意识。
当学生对协商一致的约定难以执行时,教师应在情绪上理解接纳,而在行为上尽量坚守准则。当学生能够执行约定时,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抑郁症的日常表现之一,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终日忧心忡忡、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教师应该及时觉察到孩子的状态,并运用一些简易的“情绪稳定技术”,来确保在校期间学生的负面情绪不要再继续蔓延。比如,和学生聊天;引导学生做蝴蝶拍、深呼吸等有助于稳定情绪的训练;让学生描述教室里物品的名称,说出看到的是什么颜色等;将陷入糟糕情绪的孩子拉回到所处的现实当中,避免孩子一个人沉浸在负面情绪之中。
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作文、日记、涂鸦、绘画、微信签名中流露出表达绝望、无助等情绪的语言,或有表达自杀念头的语言,要及时评估自杀风险。
有些教师会因为自己并不是专业的心理老师,而不敢干涉,其实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能够稳住学生,就很好了。再好一点的情况是能够听听学生绝望无助、想自杀的理由,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提供帮助。
如果情况较为危急,应将情况立刻汇报给校领导,请学校的“危机干预团队”协助处理。
如果班上有抑郁症的学生,教师也要了解疾病管理的相关常识,具体可按如下方法:
教师虽不可插手具体的治疗方案,但可以根据对学生治疗情况的跟踪,起到辅助康复的作用。
首先,教师务必确保学生是在有效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且情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来学校学习的。这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就医、用药和康复状况。
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复诊频率,叮嘱学生按时复诊,让学生感到被关心。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信任关系良好,毕竟疾病是学生的隐私,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那么教师可以只提醒家长,这样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一个包容、积极的集体,能够让抑郁症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心。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张贴宣传栏、画黑板报等方式,科普青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一个板块是抑郁症;还可以普及性地上一些班会课,自己讲解或请心理老师共同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在提及抑郁症时,教师要注意言语上不能带有任何评判,也不需要特别提醒同学们关心患抑郁症的学生,只建议同学们要向周围的人表达关心,多和身边的同学聊天、分享情绪即可。
对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信息,教师应予以保密,不在班上讨论信息,尽可能保护学生不要遭受二次伤害或引发其他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