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未成年人的心身健康?

2024-06-13 09:03林越瑞刘华清
心理与健康 2024年6期
关键词:小敏心理健康家庭

林越瑞 刘华清

以生命为代价的“礼物”

小敏一直以来都是他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中考过后,她也不负众望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晚,小敏竟然选择了自杀。人们在对此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可以拥有大好前程的小敏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录取通知书是我送给你们最后的礼物,我已经替你们实现梦想了,请不要再来烦我了!”这是小敏留给父母的遗书,短短几行字,却饱含了太多的酸楚,道出了小敏如笼中之鸟,身不由己的人生。家人发现及时送医,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小敏最终康复出院。

小敏的故事令人痛心,但更令人痛心的是小敏的故事并非个例。 在居高不下的自杀行为问题背后,是孩子心理问题的高发。据统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约为17.5%,其中抑郁障碍约占3.0%,而抑郁障碍是导致自杀的首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高发呢?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 成因

家庭原因:

我们曾在诊室中遇到过一位十三岁的小姑娘,在谈及她的家庭时,眼神中尽是厌恶,但在谈到死亡时,她的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光芒。她说自己不恐惧死亡,甚至期待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重新开始,意味着她的一切苦难都将不复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本该是温暖港湾的家庭成了无数孩子的梦魇?成了孩子心理问题的“摇篮”?许多家长在拿到孩子的诊断报告后,反复向医生确认是不是真的,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全身心地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结果。然而,家长并不知道的是,他们所谓的“付出”可能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束缚,是孩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类“以爱之名”的家庭:

① 将孩子培养为父母的“续集”。

在此类家庭中,父母通常事业有成,有的甚至是行业内的翘楚,对于下一代,他们有较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虎父无犬子,更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不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于是乎,他们为孩子制订了严苛的教育计划,誓要将孩子培养为人上人。面对孩子的叫苦不迭,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然而,对于这类孩子而言,父母仿佛一座高山,难以逾越,越想超越父母就越感受到差距,他们活在父母的阴影下,逐渐产生了自卑情绪。并且高强度的压力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令他们仇视父母,仇视周围的一切,严重者甚至可能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当然,也不乏一些“幸运儿”取得了父母所期望的成就,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往往早已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沦为了父母的“替代品”。

② 让孩子弥补父母的遗憾。

在此类家庭中,父母通常郁郁不得志,他们将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为家庭争光。例如,有的父母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大学,便立志要将孩子培养为大学生。这类父母多半倾其所有地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将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没有问过孩子愿不愿意,喜欢什么。当孩子表示不满或想放弃时,他们惯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对得起我们?”。

在父母道德绑架式的教育模式下,这类孩子通常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乖巧,他们遵照父母的意愿学习与奋斗,稍有偏离就会感到无比自责。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当有一天他们也想为自己而活时,可能会平静地离去,就仿佛自己从未来过这个世界。

不管是上述哪类家庭,孩子其实都只是用来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人”,他们是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是父母实现阶层跨越的筹码,却唯独不是他们自己。这些父母并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他们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只有梦想着父母的梦想,实现着父母的梦想才能够被爱、值得被爱。这也是为什么小敏会在遗书中写道:“我已经替你们实现梦想了”。为什么有无数孩子爆发出:“如果我没有活成你们想要的样子,你们还会爱我吗”的怒吼;为什么孩子在诊室里声泪俱下地说出:“你们的爱我不想要!”。这类孩子长时间处于高压控制下,担心被抛弃、被厌恶,他们如惊弓之鸟般活着,试问如何能够保障他们的心身健康?

学校原因:

“如果说,学校是一座高山,那么,我们就是山脚下的小草,在大山的庇护下慢慢成长”。曾几何时,我们是如此赞美学校,因为那是一个能够为我们带来温暖、光明与希望的地方。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变得“谈学色变”,甚至有的孩子在家里好好的,但一到学校就出现各种形式的心身问题。

在教育内卷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断向教师施压,而教师为了保障绩效,不断向学生施压。作为“食物链”的底端,学生只得化身学习机器,除了少得可怜的吃饭和睡觉时间,其余时间他们几乎都在学习。儿童青少年本就处于情绪的动荡期,巨大的学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情绪问题,此时若没有合理的宣泄途径,将导致负性情绪的积压,长久下来极易造成各类心理问题。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习时间,许多学校取消了课间休息并默认体育课被“霸占”的现象,这让本就处于压力漩涡中的孩子可能失去了唯一的喘息机会。而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极其不利,容易造成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只有痛苦,试问还有多少孩子会发自肺腑地喜欢学校?

社会原因:

孔子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道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然而,当今社会过度强调学业成绩,甚至将此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孩子的个性、爱好、特长等如何,追求优异的学业成绩皆被奉为圭臬。在这样的思想理念下,有的孩子被迫在不适合自己的领域深耕,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为他们埋下了心理问题的种子。

同时,“以成绩定成败”的舆论导向不利于教育分流,可能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竞争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此外,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孩子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孩子都只是普通人而已,过度追求学业成绩只会造成孩子自信心的损伤,诱发各类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心理问题—— 如何预防与应对

● 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需要良好的自我反思及情绪管理能力,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无条件地被爱、被关注、被需要的,不会因犯错或表现不好而被厌恶、被抛弃。例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们真为你感到骄傲”;当孩子未能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别难过,如果你需要,我们可以帮你一起找找原因”。

其次,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身体语言上。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镜映,它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喜爱、微笑、赞赏等在孩子心里留下“我值得被爱”的坚定形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与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多对孩子微笑,多拥抱、赞美孩子,当孩子说话时认真聆听并将身体转向他们。

再次,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尤其在双方有不同意见时,父母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选择。

最后,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需要做到不抱怨、不指责,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就诊,并给予孩子耐心的陪伴。

● 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由只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元模式向德、智、体、美、劳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模式转变,并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提供更多选择与可能。

其次,学校需要保障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长和充足的课间活动,确保学生的在校生活能够做到劳逸结合。

再次,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言行,杜绝辱骂、体罚学生,给予学生关爱、尊重、鼓励,以构建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

最后,学校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专职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对筛查结果提示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必要时给予上报;日常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疏解情绪,同时对一些高危人群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如针对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需要防止他们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死亡,必要时及时对他们进行转介与治疗。

● 社会层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从真正意义上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

其次,需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孩子明白成功并没有唯一的标准,鼓励孩子追寻自己的梦想。同时强化孩子的道德意识,提升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需要加大公民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减少公众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增加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孩子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服务。打通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机构之间的壁垒,充分整合资源,如通过家校共育,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提升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医校融合,为学生开展心理问题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工作,并为学生开辟绿色医疗通道等,力求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限度地支持与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最后,我国有超过3000万儿童青少年正遭受各类精神科问题的困扰,但注册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却不足500人,难以服务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需要加大精神卫生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帮助更多孩子从心理问题中走出来。

未成年人心身健康—— 展望

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曾写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高鼎在《村居》中曾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或许这些才是童年本该有的样子:充满生命力、自由、童趣。

孩子是拥有自己思想的独立个体,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希望家庭、学校、社会能够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心身健康,还孩子一片净土,让他们重新拥有一个充满期待、向往和无限可能的快乐童年!

猜你喜欢
小敏心理健康家庭
春天到了,植树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一颗珍珠的自述
家庭“煮”夫
药店认识
一起遛弯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