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困境加剧了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使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面对这一问题,共同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儿童青少年应对压力、健康成长。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像我们的身体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生病一样,孩子的心理也可能因为多种因素而出现问题。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对一些改变或者压力更敏感,就像有些人容易粉尘过敏或者感冒一样。但是,我们也知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有些心理问题的确与基因有关。就像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某种心理问题而更容易出现相似的问题一样。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定会遗传父母的心理问题,环境也会起到调节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与活动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此外,学校是孩子学习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氛围、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科学地看待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困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些家庭中可能存在的极端情况。
有些家庭对孩子过度呵护,把他们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围着孩子转,几乎一切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唯恐疏漏了孩子的任何需求。这种家庭环境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对挫折无法应对,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似乎“完美无缺”的童年中。
另一些家庭则过于放任,认为孩子会自然长大,只需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就好;父母忙于工作,只有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发脾气、做出未达到期望的行为时才会教育孩子。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会感到被忽视,缺乏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感。
一些家庭则过于强调对错,对孩子过度苛责,用三四十岁的人生经验作为孩子的行为标准,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当父母面临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自己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夫妻等家庭关系不和等情况时,也容易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频繁争吵,甚至总是为了孩子而发生矛盾,或者拿孩子作为自己的“倾述伴侣”,都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研究发现,家庭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家庭行为模式与养育方式,所以一味怪责家庭或父母也不一定有效。可以把家庭想象成一个身体,而孩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像身体的一个器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造成问题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可以看看在哪些养育环境方面还有成长空间,并作出调整。必要时寻找专家帮助,这样的努力有助于在孩子困难时,帮助孩子学会表达沟通、稳定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习克服问题的方法,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孩子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家庭的错,但是家庭的努力和成长一定会对孩子的康复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多学习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花时间做孩子的生活父母、多亲子积极互动,对于了解什么时候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与帮助非常重要。
孩子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易感、遗传、发育、环境与压力等因素。具体到每个孩子,其心理问题成因中每个因素所占比例及相互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
例如,一些心理问题可能与脑发育性障碍有关,而心理环境因素在此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后者可能会在早发病还是晚发病,及对孩子造成的损害方面有影响作用。例如,有些孩子可能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但他们的智商高,爱学习,情绪稳定,人际交往能力强,家庭环境也比较宽容;这些孩子可能在初中才出现明显的学习成绩下降问题,之前可能被误认为是学习习惯不好或不用功。而另一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孩子,如果在其他方面遇到困难,可能会在小学低年级就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具有焦虑敏感素质的孩子,如果成长环境中遇到的压力符合发育水平,父母能看到孩子的过度紧张退缩,给予积极引导与示范,则有可能不至于发展出焦虑症,或者症状比较轻,预后更好。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归咎于某一方面,更不能将孩子视为问题的“始作俑者”。单纯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视为家长或环境的过错是不科学的,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家长产生自卑、无助的感觉,甚至会导致愤怒情绪的产生。临床上经常看到,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担心顺从孩子,但是也发现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有时会强化孩子的退缩等行为问题。
当发现孩子的行为或言语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或者出现明显的变化时,家长可以细心观察孩子,应该与老师密切合作,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困难,给予理解和指导。如果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无效,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学校心理老师、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当前心理问题的处置方法有很多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精神/心理科医师拥有超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更多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在现实中,并没有所谓的“心理超人”。精神科医师需要经过多年的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精神医学也是一个独立的临床医学学科。尽管目前的科学技术有限,精神科医师主要还是凭借丰富的经验来进行诊断,但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框架却是相当严谨且丰富的,可以帮助解释一个人心理痛苦的原因以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精神科医师会与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进行会谈,进行心理与精神检查,辅助以神经心理测验及心理测量问卷检查,有时还会结合实验室检查包括脑核磁共振、脑电、血生化指标等技术排除脑躯体疾病影响,以判断当前行为情绪困扰的具体原因,例如属于哪种疾病所致,是对应激的反应,抑或是环境失调的表现等等。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疾病、阶段性及具备的医疗条件等,精神科医师需要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医学、心理和环境干预技术进行治疗。
在医学干预方面,精神科医师可能会使用精神科药物或神经调控技术等。而在心理干预方面,则可能联合心理治疗师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动力性治疗等方法。此外,还有一些环境干预技术,例如社会支持、应激管理与适应学校康复计划等。
总的来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适应能力进行综合判断,以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支持。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出现问题是否应该及时离开学校治疗,或者坚持不离开学校继续边上学边治疗,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不能简单地做出一概而论的决定。
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除了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机构、企业以及媒体等社会环境,通过教学、传递信息、提供服务与产品的过程,所引导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行为方式、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也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如今,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地使用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信息获取、娱乐放松、社交交流和学习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帮助。然而,过度使用网络和电子产品以及沉迷于负面信息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破坏我们的休息与健康。特别是当儿童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无助、自信与交往等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更容易通过电子产品寻求慰藉,加剧了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家长、老师们在监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理解他们的挫折困惑和心理需求,给予与发育水平一致的陪伴、支持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因此,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注、引导和改善这些影响,为孩子们创造良好、安全和友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程文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任,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临床工作30余年,尤其擅长情绪与情感疾病诊疗,以及疑难杂症鉴别诊断,早期预防等。承担国家科技部等相关研究项目,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并在多个国家级学术团体专委会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