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自我压抑,重获内心自由

2024-06-13 09:03方丽婷
心理与健康 2024年6期
关键词:乖孩子某件事情商

方丽婷

一次聚会时,朋友A对我说,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

我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A说:“我好像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了。”

我对A说:“其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提不起兴趣,跟临床上抑郁症的兴趣丧失概念全然不同。我们所说的提不起兴趣,更多指情绪层面,即对于某件事的态度以及心理倾向。而抑郁症患者‘提不起兴趣的状态会更加强烈,常伴有极端行为的发生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听到我的话,A若有所思。

我又说道:“谁都会有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只要不影响社交和人际关系就不用担心。”

A点点头,问:“那怎么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我请A把自己的感受具体讲讲,他说:“就是突然失去了意义感,不知道每天忙来忙去是为了什么……”

我说:“这样吧,你和我聊聊你感到提不起兴趣,失去意义感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A说,前不久公司筹备一项活动,

自己很想发表意见,但其他同事已经拟定好了方案,为了不让别人反感,他选择了不说。接着,领导给A派了一项任务,让他有不懂的就来问自己,但为了不给领导添麻烦,A选择了沉默,独自加班到深夜。

碰巧那时候有个远房亲戚通过A的爸妈找到A,说自己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想在A所在的城市找工作,希望他能帮忙照顾一下。A不想答应,但因为是父母拜托的,还是点头了。

原以为这孩子会尽早找份工作,安定下来,没想到他根本没有积极面试,天天晚睡晚起,赖在A家不走。A说:“我真的很生气,但跟他吵,他回去告状,会让我爸妈难做,挺麻烦的。”

我问:“那你不觉得,你是在压抑自己吗?”

A叹口气,说:“确实是。我从小到大,好像都是这样的。”

他为何习惯压抑自己呢?

A出生在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管孩子,又担心孩子淘气,就总对他说:“听话、懂事、不闹的才是乖孩子,别人才喜欢你,在学校不要给老师惹麻烦。”于是,A从小就是大人口中的“乖孩子”—— 没有脾气,不善拒绝,家长和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从不提过分的要求。

这样的人长大了,可能会被称赞为情商高,因为他们不管面对谁都很和善,和谁都能友好相处,也不爱麻烦别人。可实际上,这种情商,常常是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换来的。

想要玩具,但不敢要;想吃零食,但不敢说;有心事不敢和父母交流,只能自己默默消化……都是压抑自己的表现。

大学毕业后,A进入了名企工作,

为了表现出和周围那些成熟职场人一样“情绪稳定”的样子,他继续压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同事相处时,他怕自己分享的事情不够有趣,总是留心同事的脸色,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分享的热情。A以为只要不拒绝,迎合同事,就会得到同事的喜欢,可他却听到同事们谈论他:“脾气挺好,但有点怪怪的/防备心很重/从不主动说话……”

对此,A心中明明存在不满、疑惑和愤怒,但只要同事一说他脾气好,他就会选择继续压抑自己。

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源于长期的自我压抑

经常压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为,一个人会逐渐进入习惯性压抑的状态,使真实的自己变得扭曲。

被触碰了底线,会装作不在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糟糕的体验,但总会忍气吞声;即便当下的自己很沮丧,但因为所处的环境和群体更鼓励个体展现积极的一面,于是装出一副积极的模样,可这也间接导致个体将在事后花费大量时间去处理情绪问题,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在其他方面,进而感到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和信心。

当一个人习惯了压抑自我,每当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第一想法不是去实施,而是思考是否合理。在过度思考的过程中,动力慢慢消失殆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不做也可以。

压抑自我,或许让我们看上去更加冷静、理智、可靠,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真实的情感和情绪表达,失去了内心的自由。

如何摆脱自我压抑的状态

1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

自我压抑的时间太长,你可能就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向内探索,探索自己内心的需求。

想压抑自己时,你要思考一个问题:我想通过压抑自己,得到什么?比如,想在他人面前显得庄重得体;怕说出自己的意见,影响与他人的关系;担心真实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等。

下一步就是将真实需求与向内探索做一个结合:我想得到的,是我内心真实想要的,还是外界强加于我的?如果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么你是不会产生压抑感的。

2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

经过探索,你发现你内心的真实想法的确被压抑了,那么接下来你就要把它们表达出来。但长期的自我压抑,把你的表达能力都削弱了,你可能说了一大堆都没说到重点。这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我们所表达的需求应是“有形”的、清晰的,而非模糊的、难以捉摸的。如“你能陪我出门逛街吗?”而非“我希望你能对我好点”。如果需求的表达不够清晰,让别人一头雾水,被拒绝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但是,即便你清晰表达了需求,也会有人拒绝你,对此你要有心理准备。

3设置个人边界

边界的设置应当从你自己的需求出发: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对怎样的举动和安排感到不舒服。如拒绝某些令你感到不适的身体接触就是一个边界设置,或者要求他人不要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不习惯设定边界的人在刚开始设定边界时,可能会感受内疚或觉得自己很自私,但事实上,你无须对你没有义务的事情以及其他人不合理的情绪与需求负责。

4培养独立性

总是以他人为中心,忽视自己的需求,将会阻碍自我的发展与整合,慢慢形成低自尊,进而感到迷茫、找不到意义。

我们要学会为自己而活,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比如,当我们想继续学业,而父母想让我们尽快工作时,我们是否可以听从内心安排,自己做决定?做出决定后,我们可否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改初心呢?

如果不希望被他人所左右,培养独立性也是一个方法。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试着不去问别人的意见,自己做决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到,相信你会逐渐摆脱压抑之感,重获内心的自由。

猜你喜欢
乖孩子某件事情商
An actor on a mission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小树是个乖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
乖孩子
表示疯狂的学习
遗忘与记忆同等重要
不“乖”的乖孩子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