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栎仁
常修泽教授是我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和产权理论学者,《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入选者。现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著作有《广义产权论》[1]、《人本体制论》[2]、《产权人本共进论》[3]等。主笔或主持完成的主要著作有《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4]《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5]、《现代企业创新论》[6]、《中国企业产权界定》[7]、《所有制改革与创新》[8]等。他从1987年11月提出《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的构想》,到2023年在《产权导刊》11期提出《“全要素 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对产权市场的构架体系 、实务操作、程序规范、业务开拓、创新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了解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中国产权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80年代:率先提出建立产权市场的构想并初创产权市场理论
(一)率先提出建立產权市场的构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一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当时正值国有企业改革高峰期,对于企业产权怎么转让和在哪里转让,全国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
1987年11月,常修泽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杭州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的构想》,第一次使用“产权”概念,提出适应企业产权“转让”的需要,中国应该建立独特的“产权市场”。
常修泽在文章中指出,“所谓产权市场,就是把国有企业的产权推进商品交换领域,实现企业多要素的整体转让”;“建议在政府的组织下,从建立企业产权市场和经营权市场入手,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
此文于1988年2月16日首先内部刊登于《对策研究》。4月13日在《天津日报》公开发表后,4月2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据笔者了解,这是在我国国内最早见到的关于“建立产权市场”的文献。
(二)初创产权市场理论
1988年10月,常修泽带领研究生完成了长篇论文《产权市场论》,系统阐述了中国产权市场的创建框架和运行机制。论文首先在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88年,北京京西宾馆)报告。在该文中,常修泽先生提出了关于产权市场和产权交易的若干有创新性的观点。
1.产权也是商品,应当通过产权市场进行转让。 他指出,产权也是商品,它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应当通过产权市场进行转让,并具体阐述了产权市场的运行机理。
2.国企产权主要应当“异己转让”。他指出,国有企业产权主要应当“异己转让”,不仅可以转让企业的经营权,而且可以转让企业的所有权。
3.国有产权应当竞价转让。他认为,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主要应该竞价转让。拍卖是产权转让的最佳方式,因为它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体现公平竞争法则,同时能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产权市场论》于198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体改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上报告后,曾引起很大反响。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先生撰文评价说,“常修泽同志在《产权市场论》论文中提出的关于‘产权也是商品‘按市场化规则推进产权交易的主张,引起了我和其他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上海《学术月刊》的编辑最为敏锐,一个多月后在该刊1988年第12期独家刊载了《产权市场论》。这篇文章为上海和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提出建立规范化产权交易体系
1988年5月,武汉产权交易所成立。此后,上海、天津、黑龙江、江苏、江西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产权交易机构。时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产权研究的常修泽教授直接参与了天津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的设计和创办。
在初创产权交易市场的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苗头:如未经主管部门审批私自转让,或将产权拆细(超过200个份额)连续交易等,产生了国有企业交易中的“资产流失”和“腐败”问题。出于对产权交易市场长远发展的考虑,常修泽教授在1994年3月专门撰写了《论建立规范化的产权交易体系》的论文,提出规范机构设立、规范中介行为、规范交易程序、规范交易监管等。该文由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1994年4月17日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参阅,《亚太经济时报》1994年6月5、7、9日连载,正是基于上述贡献,常修泽教授被业界称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开创者之一”。
二、90年代前半期:主笔出版《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成为产权界培训教材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产权交易机构,有很多热爱产权交易事业的人员纷纷参与其中,但对于“产权交易”,人们多感陌生,不知如何操作。1994年12月,常修泽教授主笔出版了《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一书,在全国推广和普及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基础知识。该书界定了“产权”的含义,阐述了产权交易理论,解剖了国外产权交易实践,论证了中国推进产权交易的必要性,设计了中国产权交易市场运作体系,揭示了中国产权交易发展趋势,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产权交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本著作一问世,各地读者就争相购买,有的甚至“手不离卷”, 成为全国产权交易工作者的培训教材。1998年第2版后,北京等地一些大学将该书作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该书主要观点如下。
(一)“产权三论”:奠定产权交易理论基础
常修泽教授阐述了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等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产权”概念的论述,分析了国内学者对“产权”概念理解的差异,提出了“产权三论”的著名观点,为产权交易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产权体系论”。他指出,完备的产权是一组权利或一个权利体系,即以出资者所有权为基础的各种行为性权利的总和。它包括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财产使用权、财产收益权、财产处置权、财产让渡权等。
第二,“产权价值论”。他指出,产权是一种价值形态的财产。产权的客体不局限于生产资源,它是人们排他性拥有的一切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不管这种权利是建立在对财产、资源等有形物品的占有,还是基于法律的规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权利以及其他权利。
第三,“产权可分论”。他指出,产权是可分的。一是 “分离”,即所有权与它所派生出的各种权利(如使用权、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同样所有权所派生出的各种权利之间也是可分的,如经营权与收益权是可分的。二是“分割”,即同一财产的产权可以“分割”为若干份额,这一点在股份制企业中股权的分割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常修泽强调,“产权三论”是产权交易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正因为产权是价值形态的和可分的,产权才可整体或部分甚至分割到一个个“产权单元”来进行转让。
(二)产权交易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方式
常修泽指出,产权交易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方式。第一,有利于调整存量资产、优化产业结构。第二,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第三,有利于减少企业亏损。第四,有利于加速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三)产权转让要履行规范程序
常修泽强调,产权转让要履行规范程序,产权市场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等价交换原则。他提出了产权交易“十道”的基本程序:一是制定产权交易方案;二是审批产权交易方案;三是进行资产评估;四是确定产权交易底价;五是申请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六是公开发布信息;七、采取拍卖、招投标和协议方式进行交易;八是签订交易合同;九是办理产权交割;十是办理产权变更登记。
(四)提出规范产权交易体系的“八柱”
常修泽指出,应建立规范化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保护国家利益,保障职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他提出,建立规范化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包括八个方面:一是要制定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规划;二是要加快产权交易的法制化进程;三是要加强对产权交易的组织领导;四是要规范政府在产权交易中的行为;五是要创办全国性的“产权交易中心”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六是要着手培育一代“产权商”和“产民”队伍;七是要科学确定产权交易价格,坚决制止私下交易、“幕后”交易;八是要妥善做好产权交易中员工安置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五)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具四大发展趋势
常修泽早在1994年就指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四大发展趋势:第一,产权交易市场的多样化趋势。第二,产权交易市场的现代化趋势。第三,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趋势。第四,产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他为中国产权市场描绘了一幅“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思维”的发展蓝图。
三、新世纪初: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提供“现代产权制度”研究报告
2003年5月,常修泽教授按国家发改委及其宏观经济研究院安排,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起草组,起草工作提供了有关产权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报告——《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该報告上报后,他被中央起草组领导约见,并就产权制度的若干重要问题进一步阐述、切磋。
常修泽教授在报告中,建议“从广义上”把握“产权”内涵:第一,在产权定位上,建议突破原来“企业产权”的局限,超越“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更高层次提出“现代产权制度”概念。第二,在产权内涵上,建议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以及劳动力产权和管理产权等,“从而使要素产权体系完整化”。第三,在产权制度构成中,建议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四个制度支柱。
常修泽教授的研究报告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供了一个方面的理论参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该报告先在《经济决策参考》内部刊登,后以“摘要本”形式在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公开发表,全文在《产权导刊》2004年第2期、第3期连载。
四、21世纪00年代:创立“广义产权论”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2009年9月,常修泽教授正式出版代表作《广义产权论》,全面阐述了他的“广义产权理论”的基本要义。他采中外众家之长,对产权的概念做出独具特色的定义。他指出,产权是具有排他性的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他形象比喻道:“产权”不只是所有权“一朵花”,而是包括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等诸种权利在内的“一束花整个“产权大家族”就是一座千姿百态的 “大花园”。
第一要义——横向上“广领域”产权:即从“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拓展到劳动力产权和管理产权、资源产权和“环境产权”。常修泽指出,横向上看“广义产权论”,是一个“天地人的产权关系格局”:天上天下——环境产权;地上地下——资源产权;人间人身——劳动力产权、知识产权、技术产权、管理产权等。
第二要义——纵向上“多权能”产权:即从单边“初始所有权”,拓展到“多权能”权利体系,包括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权、土地流转权,乃至海洋使用权(即海洋用益物权)等。
第三要义——内核里“四联动”系统,即:包括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产权保护 “四位一体”的制度体系。这就形成了“广领域、多权能、四制度联动”的广义产权理论。
常修泽在《广义产权论》一书的扉页上,开宗明义提出六个“绕不开”:
国民共富,绕不开物权、股权、债权和智权;
社会平衡,绕不开劳动权和其他人力产权;
打破垄断,绕不开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权;
农村改革,绕不开土地流转权和抵押权;
创新立国,绕不开各行各业的技术产权;
永续发展,绕不开资源产权和环境产权。
“广义产权论”的正式提出,不仅为保护产权、保护企业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破解中国发展和改革中经济转型、社会公平、生态保护等体制难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同时也为产权市场的业务创新拓展了广阔天地。
《广义产权论》出版一年后,经过读者投票和专家遴选,“广义产权论”被列为《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度经济类十大理论观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撰文,评价“《广义产权论》是一部带有开创性的产权理论著作”;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先生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广义产权论》是从世界和中国的大局入手研究产权问题, 为我国解决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
五、以“产权人本协同共进理论”推进中国新阶段国有制改革
常修泽教授在《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 “两论”基础上,于2010年3月,正式出版《产权人本共进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提出以“产权人权协同共进理论” 推进中国新阶段国有制改革,该书列入《中国改革智库资政丛书》。
丛书编辑出版者评价认为,《产权人本共进论》是“第一部以产权人权协同发展的理论论述中国国有制改革的专著”。这本书的思想框架被归纳为“一个基础”“两个顶层”“四个支柱”。
“一个基础”。以“产权人本共进论”作为理论基础,突破单向度的“物本”改革思路,把产权和人本两条线融合起来,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
“两个顶层”。在对前三十年国有制改革评估的基础上,对新阶段国有制改革的战略做出了“双顶层”设计。之一:产权方面的设计。之二:“人本”方面的设计,包括劳动力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产权(含企业家产权身价)等。
“四个支柱”。从操作层面提出新阶段国有制改革的“路线图”。一是“面”上改革——布局调整;二是“点”上改革——微观(企业)重塑;三是“线”上改革——国资体制改革;四是配套制度——政府、市场与社会改革,尤其强调,产权、人本改到深处,必然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上述“一个基础”“两个顶层”“四个支柱”,构成中国国有制改革的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六、2023: 提出“全要素、多资源”产权市场新构想
现在,中国经济改革又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常修泽教授在历经六年(2017—2023)对黑龙江联交所进行解剖麻雀式调研基础上,结合对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山东、江西、浙江、湖北、海南等地产权交易市场的调查了解的情况,于2023年提出“第二个构想”—— 《“全要素 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实践考察之后的思考》,该文在《产权导刊》2023年11期发表。这是他在中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前提下,对产权市场进行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理论研究的新贡献。
常修泽教授指出, “全要素”是指当今人类生产的“七大要素”,就是人类共识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七大生产要素。他认为“有产权的不都是要素,但凡是要素都有產权”,要素配置实则是产权配置,要素价值实则是产权价值,二者内化于一体。
常修泽教授指出,“多资源”现在可考虑社会资源方面的各类“公共工程承包权”,公用设施“维护管理权”中的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特许经营权”,行政资源方面的政府采购权,行政系统闲置房屋以及公用车辆服务资源等等。
常修泽教授“全要素、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更新体制“基因”,确立大产权市场理念
从理论角度分析,他认为,传统经济理论把市场经济看成是“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东西,咬定“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生产要素更不是商品”。这种理论所造成的体制“基因”,影响根深蒂固。
从实践角度分析,他认为,中国东北计划经济体制有“三最”:“引进最早、退出最晚、影响最深”,虽经二十年振兴,但至今市场化指数仍然偏低,而且这种“市场化指数偏低”的问题在全国不少地方存在。
他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说,都需要体制“基因再造”,确立“大市场交易”理念。
(二)分步迈向“全要素多资源”大产权市场
为改变“要素非市场化”等传统理论造成的“基因缺陷”,常修泽教授提出需要按照“大市场逻辑”思路拓展新局面:第一步是建设“全要素”大产权市场。第二步是建设“全要素+公共资源”大产权市场。第三步是建设“全要素+公共资源+科创+金融” 大产权市场。
(三)沿着“三线”创新拓展“全要素”市场
常修泽教授针对目前各地产权交易市场面临向全方位“全要素市场”转型的任务,建议可按“物本型” “人本型”和 “人与物混合型”三类要素,分线拓展。
第一条线是“物本型要素”:土地与资本。在土地资源方面:不仅包括“地上”的土地和“地下”的矿产及各种资源,还应将市场化配置的范围扩展到河流、森林、山岭、荒地等自然资源。在资本方面,应选择 “非标准资本市场”模式,开展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和股权质融资等资本市场业务,并注意坚持“不拆细、非连续性,遵守交易主体企业股东人数不超过200位”等相关规定。
第二条线,人本型要素:“四种资源”。为从根本上调动“人本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致力于挖掘 “四类人本产权”即知识产权、技术产权、劳动力产权、管理产权的潜能,通过 “企业家市场(管理者市场)”进行人本要素的“身价系统赋能”实验,并探讨将“身价”与银行授信相结合的金融安排。他认为,随着“四类人本要素产权”价值的实现, “人本要素资源的总价值”将会超过“物本要素资源的总价值”。他强调,对此产权界要有前瞻性。
第三条线,“人与物混合型”:数据要素。数据是极具前景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将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人类的经济生活。“全要素”市场化必须将数据要素列入期间。
(四)积极探索“多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
积极探索社会资源方面的各类“公共工程承包权”、公用设施“维护管理权”中的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特许经营权”、行政资源方面的政府采购权、行政系统闲置房屋以及公用车辆等服务资源在产权市场进行优化配置。
(五)推进交易机构自身的产权结构和机制变革
基于现在省属交易机构的内部产权结构基本是“单一的国有独资”的模式,他主张按照国企改革的思路,改成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如果机构总部本身一时难以展开,机构所属二、三级公司应率先“混改”。同时,随着交易机构内部的产权结构改革,人事制度也应相应改革,应当引入“企业家市场制度”,招聘“职业经理人”,并改革管理者薪酬制度。
常修泽教授在长年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理论,在“第一构想”到“第二构想”历程中,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助力中国产权市场顺利地走过了机构初创、行为规范、业务开拓、模式创新、职能扩充等各个阶段。中国产权交易市场三十五年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中国产权市场正处在“由低到高、由窄到广”的历史性“爬坡”阶段,任重而道远。常修泽教授坚信:具有改革传统的全体“产权人”,一定能再接再厉,不懈探索,努力实现“全要素、多资源”产权市场建设“第二构想”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常修泽(著),《广义产权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常修泽(著),《人本体制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常修泽(著),《产权人本共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常修泽(主编),《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常修泽(主笔),《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
[6]常修泽(主笔),《现代企业创新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常修泽(主笔),《中国企业产权界定》,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常修泽(主笔),《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