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苹,苏红梅,张志发,李玉柱
(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自身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波动而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烘热汗出、月经紊乱、头痛失眠、烦躁易怒、胸闷心悸等,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症状严重者影响女性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对女性进行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可以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1]。中医学对本病的记载散见于“百合病”“脏燥”“汗证”“郁证”“不寐”等病证的论述中。1964年中医院校教材首次命名其为“经断前后诸证”,后又更名为“绝经前后诸证”,认为天癸衰竭,肝肾亏虚,冲任失和为其根本病因[2]。笔者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复杂,从“少阴为枢”理论出发,辨证选择《伤寒论》方治疗,多获良效。笔者基于“少阴为枢”理论,探讨《伤寒论》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理,以期为临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枢,户枢也”。本意指门的转轴,后引申为门扇转动开闭的枢机。《周易·系辞》曰:“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分出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四象,以少阴代表春的变化,可见最初少阴是代表阴转阳的变化,为枢机关键所在。“少阴为枢”理论最早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其载“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景岳全书》云:“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开者主出,阖者主入,枢者主出入之间。”由此可见,少阴为气血阴阳升降出入之枢机。后世对“开阖枢”的论述多从三阴三阳之气、气机升降出入、脏腑经络、标本中气等方面入手。少阴为一阴,包括足少阴肾与手少阴心之经脉及其附属之脏,具有枢利心肾水火之气机、太阴脾肺之水道、厥阴肝胆之血脉的作用。
1.1 枢利气机 少阴为水火之脏,内蕴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气机升降理论中,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降出入,循环往复。心居上位,故心火需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居下位,故肾水需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肾之水火升降互济,以维持两脏生理平衡。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少阴联系枢转太阴、厥阴,少阴为枢。心经内合包络,下生脾土,为二经之转枢;肾经上济肺金,下生肝木,亦为二经之转枢。基于“一气周流”学说,一身之气周流于上下内外,先天之肾气带动脾胃之气斡旋于中州,脾胃作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带动心火下行、肾水上济、肝左升、肺右降,如环无端,升降回环。
1.2 枢利水道 少阴为枢,上开太阴,太阴为肺、脾之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气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肺为水上之源,肺气宣降,主治理调节水液之运行输布;肾为主水之脏,主司水液代谢。在少阴枢机的推动作用下,经脾气之运化转输,肺气之宣发肃降,肾气之蒸腾气化,则水道通利,体内水液输布排泄达到平衡。
1.3 枢利血脉“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少阴肾藏肾精,肾精化肾气,枢转精气于厥阴肝木,肝体阴而用阳,可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血和调则经脉通利。肝藏血,心行之。肝脏藏泄有度,合以心气充盈、脉道通利,则血行正常。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妇科常见病。其病理机制为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及各脏器。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受体分布广泛,故当雌激素减少时,相应的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或代谢改变,从而导致女性在生理、心理、精神、内分泌等方面出现失衡[3]。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大概可分为月经异常、躯体不适及精神不适3个方面。月经异常可见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经期延长,甚至淋漓不尽;躯体不适可见烘热汗出、失眠多梦、目青面浮、头晕心悸等;精神不适可见悲观消极、喜怒无常、烦躁苦闷等。现代中医学命名其为“绝经前后诸证”,但多散见于其他疾病中,就其临床表现类似于中医学“脏燥”“百合病”“不寐”“汗证”“郁证”“心悸”“眩晕”“耳鸣”等,月经紊乱表现类似于“闭经”“崩漏”“经断复来”等。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天癸竭,地道不通,根本原因在于肾精不足,命门火衰。肾为少阴之脏,少阴为枢,其主体包括心、肾二脏及心经、肾经二脉,并枢转于太阴、厥阴之间,沟通阴阳水火上下。若少阴枢机不利,一可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二可见阴阳失和,肾精不养肝木,肾火不暖脾土之肝脾不调之证;三可见神失所养,心神受扰之证;四可见津液失于输布,水饮内停之证;五可见疏泄失司,血脉不畅之证。
2.1 少阴枢机不利则心肾不交 少阴为心肾水火之脏,心肾水火互生互制则少阴枢机正常。心藏神,肾藏精,阴阳相交,则精以合神,阴能包阳。少阴枢机不利,则可致心肾不交,水不济火则可见失眠、多汗、烦躁,甚至扰乱心神出现情志异常,如此则少阴热化;肾阳虚可见心肾互为因果的心肾阳虚、水气上凌等,可见心悸、胸闷、喘满等,如此则少阴寒化。
2.2 少阴枢机不利则肝脾不调 少阴为枢,下阖肝木。肝体阴而用阳。肾水滋养肝阴,则肝体柔和,肝木得以伸畅舒展,疏泄有度,调畅气血津液。少阴枢机不利,可见肝气疏泄失常,多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反之,长期情志不畅可致肝失调达,肝气郁结,可见头晕、头痛、耳鸣、抑郁等。少阴为枢,上开太阴,肾火上暖脾土,脾体干燥,脾气健旺,脾燥则升。若枢机不利,则脾生湿,湿困脾,可见脘腹胀满、肢体困重、疲倦乏力等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在少阴的枢利作用下,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肝脾病变也常相互影响,肝气瘀滞,克于脾土,易致脾失健运,反之,则可木壅土郁。因此,少阴枢机不利,则可见不养肝木,不暖脾土之肝脾不调之证。
2.3 少阴枢机不利则心神受扰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所藏之神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经络机能协调。神能驭气控精,通过驾驭脏腑之气来调控各脏腑机能。少阴为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则厥阴疏泄有度,情志调畅,太阴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反之,脏腑精气充盛,则心阳鼓动兴奋,心阴宁静凉润。两者协调,则心神清明,精神内守,既无亢奋,也无抑郁。围绝经期多见精神情志异常,多责之于心。一则源于心火亢盛,心阳浮越;二则源于枢机不利,心失所养,心神涣散。
2.4 少阴枢机不利则水饮内停 少阴肾为主水之藏,主司水液代谢,并可枢转太阴脾之运化转输,肺之通调水道。津液运行,赖之以气,少阴可枢转厥阴肝之气机调达,如此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为阴邪,非阳不化,因此,少阴枢机不利之水气证多为阳虚寒化证,但亦可见素体真阴虚衰,虚热与水气互结证。阳虚寒化,水气上凌则可见眩晕、心悸、肢体困重、胃肠道不适等;虚热与水气互结则可见烦躁、失眠等。水饮内停犯溢肌肤则发为水肿,围绝经期水肿常无明确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多责之肺、脾、肾三脏,少阴枢机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所致。
2.5 少阴枢机不利则血脉不畅 《温热经纬》云:“脉者,源于肾而主于心。”脉道通利根源于肾阳的滋养,依赖心阳的鼓舞,借助肝木的调达,同时又受血液是否充盈的影响。少阴枢机不利,则脾运不开,血液生化乏源,脉管不充;肝用失合,气机转输不畅,血行滞涩;心阳不充,推动鼓舞乏力,血行壅塞。部分医家认为围绝经期多见瘀血病理状态,并且补肾益心调肝配合活血化瘀同步进行,多获良效。血不利则为水,瘀水同源,瘀水又可互化,因此,血脉不畅又可致水湿泛溢。
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多以对症心理治疗及绝经激素治疗为主。后者通过补充外源性雌激素以维持雌激素受体靶器官的状态和功能,可缓解由雌激素缺乏而引起的烘热、失眠、月经紊乱、精神抑郁、骨质疏松症、泌尿生殖器绝经后综合征等,曾被广泛使用。近期研究[4]发现,临床医师对于绝经激素治疗存在很多顾虑,如引发肿瘤、成瘾、肥胖及血栓等,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患者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激素治疗普遍接受度较低。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其独到优势,既可增强疗效,还能减少激素毒副作用的发生[5],故积极挖掘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药临床意义重大。《伤寒论》方经历代医家两千多年的证实,其疗效毋庸置疑,其在内科、妇科杂病治疗中也被广泛使用。笔者从“少阴为枢”入手,以调畅少阴枢机立法,以交通心肾、调和肝脾、潜镇心神、化气行水、通利血脉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伤寒论》方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
3.1 调畅少阴枢机,交通心肾 少阴统心、肾二脏主司水火之气。少阴为枢首先要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若少阴枢机不利,则可见水火偏盛偏衰之少阴寒化和少阴热化。少阴枢机不利属肾阳不足,或心阳下行受阻而心肾阳虚,症属“脉微细,但欲寐”者,治疗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四逆汤由生附子、干姜、甘草组成。方中附子辛甘大热,主入少阴心经、少阴肾经,可滋补肾阳,激发脾阳,振奋心阳;干姜、附子相须为用;炙甘草甘缓和中。纵观全方,其温热之力可助少阴气机枢利,交通心肾。若少阴枢机不利属肾水不能上制心阳,心火偏亢,症见“心中烦,不得卧”者,属少阴热化,治以黄连阿胶汤。方中黄连、黄芩清泻心火治上实;阿胶、芍药、鸡子黄养血滋阴治下虚。全方清上滋下,交通心肾。该方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应用较多,可有效缓解睡眠障碍,调节月经,调畅情志,减轻烘热汗出等症状[6-8]。研究[9]表明,该方可通过调控雌二醇(E2)水平,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紊乱来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另外,该方还可通过降低患者骨钙素(N-MID)、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来改善骨代谢,减少骨质疏松症发生[10]。
3.2 调畅少阴枢机,调和肝脾 少阴上开太阴,下阖厥阴,滋肝木,暖脾土,枢转三阴,故调畅少阴枢机要调和肝脾。方选四逆散。《伤寒论》载其主治阳郁四逆。清代医家尤在泾、柯琴皆认为四逆者为少阴枢机无主所致。《伤寒来苏集》曰:“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11]组方上取柴胡辛扬之性使从外出;枳实之苦抑之使其内消,故能内能外者,则枢机之用为多,故必以芍药之酸益其阴,甘草之甘养其阳[12]。现代药理研究[13-14]表明,其有效成分有明显的抗抑郁、催眠、抗应激、抗溃疡等作用。现代本方作为调和肝脾之基础方多应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可缓解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如焦虑状态、睡眠障碍、更年期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3.3 调畅少阴枢机,潜镇心神 围绝经期少阴枢机不利致心神受扰者,多以心阳不足,神失所养,不能潜敛之失眠、烦躁、心悸为主,可归属于“不寐”“眩晕”“郁证”“心悸”等范畴。“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故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中桂枝辛温通达,启阴气以上交于阳;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引药入阴,敛浮越之虚火;配伍炙甘草,则可交通上下阴阳之气。此外,桂枝、甘草为补助心阳之基础方。两药合用,辛甘化阳,可复心阳以平心悸。药理研究表明,就单味药而言,桂枝、龙骨、牡蛎都有较强的镇静、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的作用。现代医家常将此方运用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汗证等。该方可提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水平、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具有与氯硝西泮相同的镇静助眠作用[15]。此外,该方还可通过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挥作用[16]。
3.4 调畅少阴枢机,化气行水 围绝经期少阴枢机不利致水饮内停之证,多为阳虚寒化之真武汤证,但亦可见虚热与水气互结之猪苓汤证。真武汤证以心下悸,头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自下利等为辨证要点,属阳虚水泛,水饮凌心,或水气不化,浸渍筋脉胃肠。方中附子补命门之火以主水;白术燥湿健脾以制水;生姜辛散,佐附子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利水;芍药用以活血脉。诸药合用,温肾阳利水道。围绝经期之眩晕、心悸、腹泻、水肿证属少阴枢机不利之阳虚水泛者,用本方治疗多获良效。素体少阴真阴虚衰,阴不制阳,虚热与水气互结之猪苓汤证在围绝经期较前者少见。猪苓汤证以心烦不得眠,下利,咳而呕渴为辨证要点。方中阿胶滋阴,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滑石清热利窍。诸药合用共奏育阴、利水、清热之效。纵观全方,清热利水之力盛而育阴潜阳之力弱,但围绝经期女性,肾气衰而天癸竭,热为浅热,热势不扬。因此,本方在围绝经期应用较少且多与他方合用进行化裁。
3.5 调畅少阴枢机,通利血脉 围绝经期少阴枢机不利而致血脉不畅,血行受阻,甚至发为瘀血者,治以活血祛瘀,方选桃核承气汤。方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黄配伍芒硝既可泻热,亦可攻逐瘀血;桂枝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通逐瘀,以下泻热,调畅少阴枢机,通利血脉。该方为活血化瘀的传统要方,临床应用广泛,但关于桃核承气汤之病位问题,一直具有较大争议。医家陈修园、张锡纯、唐宗海皆等认为其为胞宫。《血证论·蓄血》云:“蓄血者……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胞中。”后代医家大多沿用此观点,以此方治疗妇科瘀血性疾病,如围绝经期闭经、崩漏等,在经行烦躁、经闭如狂、癥瘕积聚中多有应用[17]。
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病程缠绵。少阴为枢,为三阴之枢纽,不仅枢利心肾水火阴阳,并可影响太阴主开,厥阴主阖。基于“少阴为枢”理论,笔者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基本病机为少阴枢机不利,如此则心肾不交、肝脾不调、心神受扰、水饮内停、血脉不畅。《伤寒论》方调畅少阴枢机可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并可从多维度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则少阴寒化,或少阴热化。少阴寒化方选四逆汤,少阴热化方选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枢利少阴;肝脾不调则需枢转少阴,疏肝健脾,方选四逆散;心神受扰则需温通少阴枢机,潜镇心神,方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内停则需调畅少阴枢机,化气行水,根据阴阳之偏盛偏衰,方选真武汤、猪苓汤;血脉不畅则需运转少阴枢机,通利血脉,方选桃核承气汤。鉴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临证时多两方甚至多方组合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