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助力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4-06-12 13:06:55杨艳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杨艳慧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在国际舆论中,“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存在,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目标因对不准频道、发不准声调而尚未完全实现,我国对“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这一重要对外传播手段尚未真正掌握[1]。外语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地位,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提升外语能力是国家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是有效国际传播的潜在力量。在全球化语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时代素养。我国高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主修的外语课程大多是大学英语。然而,大学英语教学始终以英语语言习得为主要目标,未紧密跟踪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忽视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助力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路径是时代的呼唤,亦是现实之需。

一、国际传播能力的概念界定

从传播学角度看,国际传播能力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跨越民族和国界、具有强烈政治属性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能力。我国诸多学者对国际传播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课题组非常认同文秋芳对国际传播能力的界定:政府或代表国家意志的大众媒体或自媒体以话语作为主要手段向世界宣介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科技知识等能力,其目的是维护本国利益,提升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2]。

二、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困境

当前,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面临一些困境。一是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不足。语言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基础,但目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知能力较弱,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地进行国际传播。三是大学生的新媒体技术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国际传播能力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包括新闻传播、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大学学科设置相对固定,难以满足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兴趣,难以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二) 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大学生缺乏影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实践机会。虽然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践机会,如模拟联合国、英语辩论赛等,但参与人数有限,且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导致大学生难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反思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二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尽管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对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抓主要影响因素,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路径

外语教育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责。高校作为现代化智力建设的支持力量,有责任回应时代关切,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变为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等教学维度改革依据[3]。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非外语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通识课程,其培养目标与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回应国际传播和世界文明互鉴的呼唤,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完善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强化英语教师发展,加强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

(一)完善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注重多元化和实用性。

1.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课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包括新闻英语、商贸英语、法律英语、国际关系等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基础上,提高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模拟实践等方式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例如,开设英语辩论、英语演讲、英语笔译、跨文化交际等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注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例如,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英美文学等选修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应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与国际传播、跨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国际关系、全球传播、新闻报道、中国文化概况、英美文化概况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跨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外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三)深化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

1.改革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应增加与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培养相关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同时增加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组织模拟联合国会议、英语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在线平台、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国际传播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不仅涉及语言和文化因素,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提升自己的国际传播能力。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专业知识适当拓展相关的专业英语表达范围,以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学术知识等方面的国际传播能力,发挥关联院系的核心课程的效力,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院系之间的融合交叉,既增强院系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又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实现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本课题组以新闻传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专业课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师通力合作,使专业课与大学英语通识课融合,通过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的融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同时以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为重点,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

(五)创新大学英语实践教学

创新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配套实践平台。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跨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锻炼基本的传播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在校外建设实践基地,由专业的从业人员给予学生以实践指导,加深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高校也可承担与英语相关的大型赛事、志愿者、相关翻译或者加强与国外高校和机构的交流等活动,如学生交换、学者访问、工作实习等,为师生搭建提升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际传播的现状和趋势,开阔视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六)强化英语教师发展

英语教师作为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应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转变单纯为教外语而教外语的思路和观念,树立国之大者思维,增强国家意识,做到洋文虽出自我口,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高校应通过定期培训、访学等方式,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国际传播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同时,高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或学术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国际传播的前沿动态。总之,高校应强化英语教师发展,建设既懂国际传播又懂文明互鉴的新型英语教师队伍,提升英语教师队伍的英语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

(七)加强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

1.语言能力提升。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提升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来锻炼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对应的英文表达,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言谈举止,为进行国际传播奠定语言基础。

2.跨文化能力提升。学生应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并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参加海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

3.新媒体技术能力提升。新媒体技术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新媒体技术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计算机课程、学习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新媒体技术能力,为进行国际传播积累相关的技术方法。

4.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竞赛,例如模拟联合国辩论赛和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活动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领导力、思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主张等都需要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许多美好的故事都需要借助英语走出国门。我国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其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构建我国对外话语新格局,从而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有助于促进国际理解,通过信息传播和交流,增进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大学英语教育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推进文明互鉴的进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中,应践行新责任,展现新担当。

猜你喜欢
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