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庆市实验中学 李雪娴
“群文阅读”是现下高中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路径, 它对诗歌阅读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也是值得肯定的。 它为教师改善当前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困境, 提供了一条更为科学和实践性强的道理。 下面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和 “群文阅读” 教学的重要环节, 探讨如何将“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
将多篇古诗词恰当有效的组合在一起是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步, 而论题是贯穿组合文本始终的主线,是古诗词“群文” 阅读中师生鉴赏与思考的重点所在。 教师只有通过反复的思考才能确定有探讨意义的论题, 才能形成强大的课堂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学生共同关注某一论题,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 经长期的实践探究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的目的,将论题分为以下三种:
“内容论题”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对多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学习、讨论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最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根据苏轼的词作:《赤壁赋》《定风波》等,设置“无惧逆境,乐观旷达”这样的论题, 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 思考苏轼是如何直面人生中的困境,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直面人生风雨的豁达精神。
古诗词是一种浓缩言语的艺术, 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面。 语言论题的关注点是让学生学习古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群文阅读” 教学课题上有机地将几首具有相同修辞手法或相同语言风格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集中讲解,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认识相关的语言知识。 如,教师在讲到《诗经》这一块的内容时,可以选取《蒹葭》《关雎》等诗歌进行集中讲解, 通过集中呈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结构与作用。学生通过多篇诗歌掌握了这些手法,就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肯定比单篇教学学习效果更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立德树人”,古诗词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 古代诗词因其深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人文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感。古代诗词中的“人文”内涵涉及多个方面,如:忠君、爱国、诚信、友好等。学生通过同类型诗词的 “群文阅读”,学习其中的人文情怀,感受到蕴含在诗歌中的人情美,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文情怀。 如,将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水龙吟》、陆游的《书愤》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学生深切了解诗人伟大的爱国心,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想好“论题”后,必须针对“论题”进行诗词筛选,这关乎“论题”的呈现效果,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如何进行诗歌的选择呢?
诗歌的题材一般指的是为表现作品主题作者所选用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朝代的兴废、 亲朋间的相聚与离别、爱恨情仇等,这些内容经过作者艺术化加工整理, 能够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因此我们对诗歌的题材进行了归纳, 古诗词创作题材主要有:爱情、战争、山水田园、送别、思乡等。 以同一题材进行诗歌选择,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诗歌阅读量, 还能加深学生对同题材诗歌所表达情感的认知理解。如:可以选择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张籍的《秋思》 作为羁旅愁思题材诗歌的“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同种题材不同作者所表达羁旅愁思的异同处。
《孟子·万章下》曾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选择同一个作者的诗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群文阅读”教学思路。 所谓知人论世,要真正的读懂作者的创作, 理解诗人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通过诗人不同时间段的诗词, 理解到诗人心路历程与情感变化, 形成对作者的真正认识。例如:作为“千古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 她不同时期所创作的诗歌情感差异比较大, 如果我们要引导学生真切的认识词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 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她南渡前后的代表作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范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情感会有很大不同。盛世繁华的背景下,诗人创作的诗歌往往激情澎湃,昂扬向上,比如盛唐时候,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安定,盛唐时候的诗人创作就显得格外激昂澎湃,也就能形成所谓的盛唐气象;相反,处于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军事动荡的晚唐时期, 诗人的诗歌风格往往是忧郁的、哀伤的,诗作读起来让人伤感不已。如晚唐时期杜甫、李商隐等人所创作的诗词, 充斥着对国家的忧虑、对世事艰难的感慨。选择同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进行 “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了解历史, 还能引导学生走进同时代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是一种浓缩的语言艺术,诗人通过精简的语言表达着宏大的社会主题。 诗人借诗歌这种语言的艺术或抒发离别的愁绪, 或表达对自然界的喜爱, 或歌颂着人类所应有的真善美, 亦或是反映着社会的黑暗与丑陋。进行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尝试以同一主题为线索选择诗歌, 深入研读诗词中的情感主题, 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例如, 教师准备讲解《采薇》前,教师可以根据诗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战士戍边归家时心情的句子,选择同是以战争主题的诗作如杜甫的《兵车行》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探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思考和平的意义,珍惜现下的和平。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发挥自主性,各抒己见,集体建构, 最终就某个论题达成共识。为达到最佳的阅读课堂的效果,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传统的古诗词阅读教学, 一般是教师为主体,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断地讲解来引导和点拨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新知识的情况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而不用思”的惰性。一方面是教师在不停的讲,一方面是学生被动地听, 两者间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交流互动,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仿如听天书, 日子久了, 学生不仅没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反而逐渐产生枯燥、厌学等心理。 古诗词“群文阅读”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学生, 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就相关论题进行探究, 在课堂上就某一论题积极主动发表个人的见解, 同学间进行交流互动,最后通过教师的点拨,达成共识,实现育人的目的。 因此,为了达到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通过思考后给出的见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我们经常说“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因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对同一诗作或者同一个论题的看法都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古诗词 “群文阅读” 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形成“百家争鸣”的课堂现象。另外,为了引导学生可以从多元的角度解读诗歌, 实现对诗歌的真正了解,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虚心倾听别人的解读,学会理解与包容, 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 相信经过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思考,必定能让学生在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获得知识,拓宽视野,最终提高自身修养。
结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巨大浪潮下出现的一种极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诗词教学方法。相较于古诗词“单篇阅读”教学,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转变以往教师做主导的课堂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各抒己见,相互尊重, 最终在集体建构中就某一论题达成共识。可以说古诗词“群文阅读” 教学模式, 是一种让学生从被动、浅显的学习模式解放出来,逐步加深自己的思想深度和广度的良好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