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煜
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思维训练和创造力的培养。其中,“读思达”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结合浙人美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4课“彩色拼贴画”,阐述了“读思达”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一、“读思达”教学法的优势
“彩色拼贴画”主要讲述了彩色拼贴画的欣赏与创作两部分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在贴画欣赏与创作上不够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分析材料、颜色、形状等元素,从而更加细致地认识彩色拼贴画的构成要素。通过深入观察,学生能够对材料的质感、颜色的搭配、形状的组合等进行全面的把握,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
彩色拼贴画作品是学生表达自我的载体。通过“读思达”教学法,学生将学会如何通过拼贴材料的选择、颜色的运用、形状的组合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彩色拼贴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作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意图。通过“读思达”教学法的引导,学生将学会对作品的材质、色彩、构图等进行鉴赏和分析,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二、“彩色拼贴画”教学目标
培养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彩色拼贴画,观察、感受和欣赏不同颜色、形状和材料的美感,培养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在制作彩色拼贴画的过程中,运用手部动作精细操作,选择合适的拼贴材料并精准地将它们粘贴到画面上,从而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和创作彩色拼贴画,发挥想象力,构思并实现自己独特的艺术作品,从而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认识和理解色彩的运用:通过选择不同颜色的拼贴材料,学习色彩的基本概念,探索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增进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
促进情感表达:通过彩色拼贴画的学习,学会表达内心的情感、想法和情緒,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三、“彩色拼贴画”教学策略
(一)“读”取剪贴画信息
1.拼贴画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内涵
拼贴画诞生于20世纪初,是一种通过将各种材料、图像和形状拼贴在画布或其他媒介上来创作艺术作品的技艺,具有很强的美术教学价值。拼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欧洲,当时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不同的材料融合在一起,通过拼贴的方式来表达其创造力。拼贴画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通过拼贴、组合、调整不同的材料和图像,艺术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意。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绘画方法的束缚,使艺术创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拼贴画常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报纸、照片、布料等。这些常见的材料在拼贴中得到重新组合和重新诠释,从而呈现出新的意义。拼贴画可以拼接不同的元素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碎片化和多元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拼接在一起,拼贴画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拼贴画通过对材料、颜色、形状等元素的组合,探索视觉效果的新可能。艺术家通过拼贴画来表达情感、诠释主题,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视觉体验。同时,拼贴画也可以打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超现实的景象和意象,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由于拼贴画的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它常常被视为一种具有实验性质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拼贴手法、材料选择和构图方式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这种实验性质使拼贴画成为艺术家创新的场所和媒介。
2.欣赏拼贴画中的元素
“拼贴画”顾名思义是指在平面空间或很浅的浮雕中,把纸、织物等材料粘贴到画布或画板创作图像合成物的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分,教师可以借助《水族馆里的游泳者》(如图1)对其中的美术元素进行分析。《水族馆里的游泳者》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一幅著名拼贴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美术元素。马蒂斯运用鲜明且饱和的色彩诠释作品中的场景。整幅画面以黑、白、橘为主调,给人热烈、活跃、愉悦的感觉。色彩的运用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和谐而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作品中运用了各种不同材质的拼贴,如彩纸、织物、布条等,给作品增加了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这些拼贴材料带来了不同的触感和质感,不同材质的运用能够使观者感受到真实与虚幻。
《水族馆里的游泳者》的构图布局极具张力和活力。整体画面采用了明确的对称布局,画面中间的主体形象位于中心,周围则是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的拼贴元素。这种对称与错落的组合打破了传统的平衡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动态氛围。马蒂斯通过拼贴将不同形状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状感。作品中的元素形状不仅有明确的几何形状,还有自由流动的曲线和抽象的形象。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立体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到马蒂斯独特的艺术语言,感受到其对艺术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同时,该作品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术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与表达。
(二)“思”考拼贴画创作方法
1.分析拼贴画结构
从形式上来看,拼贴画的结构较为简单,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美术学习,优秀的拼贴画作品有着丰富的构图和色彩结构。例如,教材中的《江娃拉马梅香骑》(如图2)剪纸作品便是一幅经典的教学作品。《江娃拉马梅香骑》是库淑兰的一幅著名作品,通过对该作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到拼贴画的典型结构特点。《江娃拉马梅香骑》利用不同的图像元素创造了一个复杂且具有多个层次的画面。画面中有大片的彩色图案、抽象的线条元素以及具象的人物形象等。这些图像元素经过艺术家的安排,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动态感和节奏感。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材料,如彩纸、绸缎、报纸等,不同材质的拼贴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同时,作者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巧妙,鲜明的色彩对比和丰富的色彩变化,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在《江娃拉马梅香骑》中,作者充分利用层次感和透视原理构建画面的空间感。通过运用不同大小的图像元素、色块、线条等,作者创造了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层次的空间,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和深度感。拼贴画常常由碎片化的图像、线条和形状组合而成,这些视觉元素的组合使画面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动感。在《江娃拉马梅香骑》中,作者通过对图像和形状的运用,打破了传统平衡感,达到了一种充满张力和活力的动态效果。
2.讨论拼贴画的创作方法
拼贴画的制作通常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如彩纸、绸缎、报纸、毛皮等,在教学中要根据创作意图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材料。通过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颜色和纹理,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丰富度。在拼贴画创作中,学生需要将不同的图像元素进行拼接组合,通过剪切、旋转、贴合等方式,运用重叠、遮挡等手法,创造出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对元素的组合和拼接,教师引导学生创造独特、富有表现力的画面。构图是拼贴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元素的安排和布局来决定画面的整体效果和结构。如教师可以使用对称、不对称、层次感、镂空等方式来构建画面的平衡和深度,还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布局方式來创造动态、有活力的画面。
在创作拼贴画时,背景和细节的处理同样非常重要。背景的选择和处理可以为整幅画面创造环境和营造氛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细节的处理,如元素的精确剪裁、贴合的精确度和材料的处理等。这些细节的处理能够提升作品的整体品质和观赏性。教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创作具有独特创意和视觉效果的拼贴画作品。同时,创作拼贴画也是一个对材料、形状和颜色等元素进行创造性组合和调整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创造力。
(三)表“达”拼贴画作品
1.拼贴画的剪切与上色
剪切与上色是拼贴画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作品水平体现的要素之一。拼贴画的剪切和上色技巧在创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作品的表达和视觉效果。剪切是拼贴画中对图像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的关键技巧。在教学中学生需要使用标准剪刀和剪裁技巧来切割图像,保持边缘清晰,精准捕捉图像元素的形状和轮廓。拼贴画常常是通过将图像元素剪裁成碎片化的形式来创造的独特效果,如将图像剪成小块、不规则形状或有自由抽象的边缘,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和动感。线条是拼贴画中常用的元素,其剪裁方式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剪裁出直线、曲线、波浪线等不同形状的线条来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节奏感。
上色是拼贴画中赋予图像元素色彩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主题或创作目的选择适当的色彩。色彩的选取可以通过对比、互补或相似的色调表现特定情感或创造特定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平面上的彩纸、绸缎或涂料等材料,剪裁成喜欢的形状并上色后再拼贴。这些彩纸色块的变化、对比和组合可以形成有趣的色彩层次和丰富的纹理。在拼贴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绘的方式为图像元素增添细节和纹理。
2.组织拼贴画的展览活动,给予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
通过组织拼贴画的展览活动,学生有机会将作品展示给更广泛的观众,提高自信和表达能力。展览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欣赏的机会,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展览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为展览活动设定一个主题,如色彩、自然、城市景观等,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主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及在展览中统一和连贯地呈现。在展览活动中,教师选取一些学生作品来展示,确保涵盖不同风格、主题和技巧。
教师为学生作品创造一个合适的展览空间,如学校的画廊、教室墙面或专门的展示区。展览的作品可以随主题划分,或根据不同风格和技巧进行分类。学生需要为每幅作品准备简短的展览文案,包括作品的标题、作者和简要介绍。此外,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解说或指引,帮助观展者更好地理解学生作品的创作动机和表达主题。安排学生和其他观展者参观展览,并组织讨论和反思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分享创作过程、经验和观点,以及对他人作品的感受。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理解力与欣赏力。
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读思达”内涵的基础上,从作品欣赏与读取、作品思考与讨论、作品创作与表达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解和创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象峰学校)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