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就“尖子生”

2024-06-11 07:37胡欣红
教育家 2024年19期
关键词:尖子生高三心态

若能带出“尖子生”,对于不少背负着升学压力的高中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不过,教师群体中又流传着被视作“公理”的一句话:“‘尖子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的确,很多“尖子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干预。然而,从教二十多年,我几乎每年都会听闻“尖子生”在高考中发挥严重失常的现象。

就知识储备而言,“尖子生”为考试所作的准备已然足够,为何还会遭遇“滑铁卢”?又为何有些学生能有着“幸运”的发挥?在培养“尖子生”的过程中,教师究竟能做些什么?

一位考试“暴发户”的回望

考入北京大学的A同学天资聪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是一位让老师们省心的“尖子生”。然而高三下学期,她的成绩曾产生严重波动,一度陷入低迷状态。入学前的假期里,她写下了这份自我反思笔记——

可以说,我是一位高考“暴发户”。被问及高考经验时,我常常不知从何说起。我就像是买了张彩票,意外中奖的幸运儿。但我也深知,学习这件复杂的事儿显然不能仅依靠运气。我翻开高三的日记,试图回溯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梳理出一些经验教训。

高三第一学期,我的学习成绩稳定保持在年级前十名,不过那时离北大仍有些距离。当然,我也没想过能考上北大,我喜欢南京大学,当时成绩也不难看,已经足够让我进入这所学校里自己最钟爱的专业。因此,那时我始终保持着一种怡然自得的态度,虽然学习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不少漏洞,但并未因此感到焦虑或急躁,仍然乐观地认为,我的高三生活以及未来的道路都将保持这种从容不迫的步调。直到高三下学期,我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最初,我想这只是正常的波动,因此不以为意。然而,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成绩骤然跌至谷底(注:年级五十来名),直至三模仍然没有明显改观。我这才猛然发现,那些自己曾视作轻轻松松就能达成的目标,已经离自己越来越远。

现在回想起来,高三考验的不仅是如何优化自己的学习状态,还在检验我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真正的高三,始于二模结束之后。一边是突然跌入谷底的成绩和层出不穷的漏洞,另一边是越来越近的高考和不服输的念头。两方夹击下,处于中间的自信和理想开始摇摇欲坠。从那时起到高考结束的这两个月,可能是我上学以来最痛苦的两个月,我感觉心力交瘁,总是忍不住想到可能“崩塌”的未来。我去找欣哥(注:学生对胡欣红的昵称),希望找到些方向。欣哥很“奇怪”,他给我指的路与常规的高考备考路径大相径庭。他告诉我要跳出单纯的应考层面,深入挖掘自我内在的价值与意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这种思想下,考试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应该决定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考试的结果更无法定义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本不应该为此而过分焦虑。暂且不论这一观念的对错,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奏效了。

我想,在备考过程中,对平静的追求其实能体现出一种清醒的理智。多少人以理想为借口,盲目地充满热情,却无法心无旁骛地做好当下该做的事。生命中重要的不在于迎合世俗的期待、追求表面的辉煌,而在于全身心投入后所拓展的深度与广度。虽然盲目激情可能会带来对未来的热切期待和短暂的动力,但只有在平静之后仍能持续不断地努力,才是实现进步的关键。欣哥所给予的指导在两个月内逐渐显现了效用……

正如A同学所述,高考前两个月,她陷入了严重的情绪困境,感到心力交瘁,甚至几近崩溃。有类似经历的人或许都能理解,心境的平复并非一蹴而就,烦恼的摆脱亦非易事。简单地告诉她“你能行”或者“这只是正常波动,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调整期”显然不能帮助她真正走出困境。为了使她能平静地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教师要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习本身,而要引导他们在审视生活之后,建立一种良好的心态。

在追问意义中寻求内心的平静

我想起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倡导的“意义疗法”,他在实践中引导就诊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看来,中学阶段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心态问题并非单纯的心理层面问题,而应与人的生命意义紧密相连。只有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个体的内心世界才能达到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从而能够冷静且理智地应对生活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所谓的“小困扰”和“小麻烦”也将自然而然地化解。有鉴于此,我鼓励A同学在合理宣泄之后,通过转换视角来审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引领她追问生命的意义、探索自己的内心,从而开始寻求学习的本真,逐渐消解内心的焦虑。

我是谁?为什么而活?我为什么要读书?想通过学校教育收获些什么?……在一次次对话中,A同学开始跳出学习本身,去思考那些此前从未深思过的问题。她逐渐体会到,若轻易被一些外物“绑架”,那么很可能迷失真正的自己。她虽然没有得出各类问题的清晰答案,但因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开始专注于寻求更好的自己。她把握每一次检验自己的机会,在发现、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调适,沉浸于当下每一次的进步,逐渐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座宝库,然而有些人并不自知,亦有人未能珍惜。我想,无论是人生的幸福,还是学习的意义,都应向“内”寻求,唯有如此才能逐渐清明、日臻佳境。 A同学后来逐渐不被冰冷的分数而裹挟,最终却不求而得,大概就是这一理念的最好注脚。

我们要教出什么样的“尖子生”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笔者认为,所谓“尖子生”遭遇“滑铁卢”的重要原因大概是他们过于追求分数,而未能察觉生命中更有价值的方面。所谓的“幸运儿”也并非纯粹由于命运的眷顾,而主要源自个人的不断调适。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中,“尖子生”主要指的是在学业上有卓越表现的学生,他们往往能在考试、竞赛或学术研究中脱颖而出,成绩斐然。但在我个人的观念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尖子生”不仅应在学习上出类拔萃,还应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把握一些特定的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

即便是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拥有内心的平和也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考是对考生心态的一种考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绝非易事,教育者有责任帮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心态,并开始探寻人生中更有价值的事物。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真正的“尖子生”。

【读编往来】

一直以来,我都怀着敬意去读《教育家》,因为它的许多选题都能精准地击中当今教育的痛点,击中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心灵。读完这期“共情孱弱”专题,我当即决定订购一批杂志提供给全校老师共读、共学。专题揭示了部分学生的“共情孱弱”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系列文章从各类负性事件的问题表象出发,深入探究他们欠缺共情能力的根由,并探讨了过程阶段中的解决策略,可谓深入而具体。但我想,在呼吁全体成员都应共同反思的同时,是否应深入追问各方主体的责任边界,否则最终可能导致“责任分散效应”,出现“要求谁都反思,最后谁都没反思”的局面。

杂志中还穿插了不少有深度、有温度的育人故事,展现了一个个且行且思、善思善行的“智者”教师模样。《苏德超:哲学并不改变生活,却能让人感受幸福》让我们思考哲学对于个体的价值,《学生时代,需完成些“没用”的作业》提醒我们重新定义“有用”和“无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它可能不会立即看到回报,价值却是深远的。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陪伴孩子们成长,鼓励他们不断尝试与探索。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马安小學  黄天云

猜你喜欢
尖子生高三心态
尖子生为何不领情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高三·共鸣篇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数学尖子生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还是“看掐架”心态
我把高三写成诗
产业遴选 谁是“尖子生”
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