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泾川分局,甘肃 平凉 74430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在农业领域,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固体颗粒等,通过降水或冲刷作用,进入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介质,导致环境质量恶化[2],威胁生态系统健康,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的现象。
信息化管理在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环境质量,掌握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信息化技术,相关人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3]。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信息化管理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有效手段。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经济、政策、技术等手段,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修复,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补偿机制的理念是基于“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经济手段激励污染者进行治理和修复。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生态补偿的标准、方式和程序,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政策保障。
1.3.2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同时,政府给予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和奖励,激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
1.3.3 设立生态补偿资金
政府设立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支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农民和农业生产者进行治理和修复,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
1.3.4 加强监管和执法
政府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加强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
1.3.5 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政府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信息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而且能够实时监测环境质量,掌握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1.1 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和范围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它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政策等多个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施肥建议,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4]。
2.1.2 信息化管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信息化管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环境质量,掌握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点,可以对农田灌溉、农药使用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为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信息化技术,相关人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例如,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施肥建议,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最后,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渠道,相关人员可以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格局。
2.1.3 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2.1.3.1 提高治理效率
信息化管理凭借其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实时监测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治理效率。
2.1.3.2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信息化技术,相关人员可以更精确地了解资源的实时状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收益。
2.1.3.3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管理可以精确地监测土壤、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帮助农民制定更加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
2.1.3.4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通过信息化技术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可以增强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引导公众更积极地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是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通过高精度传感器、遥感技术及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实现对农田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2.1 实时监测技术
实时监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遥感技术及物联网等手段,对农田环境中的土壤、水质、气象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这些传感器可以监测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水质中的pH值、氨氮、总磷等指标,以及气象数据中的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数据。
2.2.2 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技术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相关人员可以掌握农田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5]。
2.2.3 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的意义
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们可以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提高治理效率。其次,它们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相关人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施肥建议,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化管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首先,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治理效率。传统管理模式往往需要人工巡查并上报数据,难以做到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容易错过最佳治理时机。而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治理效率。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6]。传统管理模式往往依靠经验和人工计算,难以做到精准管理和优化配置,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精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本。传统管理模式往往只关注当前的生产效益,容易忽视对环境的影响,而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施肥建议,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泾川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以农村人居环境“543”集中整治计划为抓手,优化思路,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走深走实。
泾川县统筹开发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收集往年农村环境、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及相关农业面源污染等数据,录入系统,为制定相关考核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系统,实现对农田灌溉、化肥施用、农药使用等关键环节的实时监测。对水质、土壤、大气等环境介质进行定期监测,掌握环境污染情况,为生态补偿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监测结果,对受到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补偿方式可以包括财政补贴、技术支持、税收减免等。同时,对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的地区和农民给予奖励或补贴,激发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有机肥料、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开展环保教育、科普讲座等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采取环保措施。
紧盯农村“厕所革命”重点任务,制定印发《泾川县2022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建实施方案》。按照“抓点示范、连点成片、以线扩面、整体推进、全域覆盖”的思路,以汭丰镇东王村、窑店镇庙头村、党原镇丁寨村等14个改厕整推进村为抓手,落实改厕补助资金1 024.9万元,完成农村户厕新(改)建8 254座,任务完成率为100%,累计配备1.5立方吸粪车94辆。今年再投资66万元,为城关、党原等14个乡镇22个村,每村配套吸粪车1辆,共22辆。目前已完成相关招投标手续,随后将配发各乡镇投入使用。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泾川县也积极采用了信息化管理。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遥感技术,对农田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土壤、水质、气象等参数。这些数据被实时上传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相关部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以掌握农田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根据分析结果,相关部门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施肥建议,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同时,还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进一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
通过信息化管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泾川县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农田环境数据,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避免污染进一步扩散。同时,信息化管理还能对治理效果进行实时评估,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信息化管理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信息化管理还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种植方案和施肥建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最后,信息化管理增强了公众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公开透明地展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过程和成果,增强了公众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信息化管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提高治理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泾川县通过统筹谋划、点面结合、农业污染整体治理等措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有效应用[7],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信息化管理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化管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提高治理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泾川县通过统筹谋划、点面结合、农业污染整体治理等措施,成功地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治理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这有助于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而降低污染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影响。
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分布和程度进行精准识别,从而有针对性地配置治理资源。这有助于提升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信息化管理能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我们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生态化,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这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泾川县通过统筹谋划、点面结合、农业污染整体治理等措施,成功地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这些措施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强监管和执法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泾川县取得了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显著成效。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信息化管理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更加精准地监测和分析;利用更加智能化的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更加有效地治理;利用更大的数据共享平台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更加全面地监管和管理。这些措施将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