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洋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新能源服务网络的完善升级紧随其后,越来越多的能源服务商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入局。面对能源消费侧转型中多能互补、多元融合的发展和管理等问题,传统能源企业如何发挥现有网络、服务、品牌、资本等资源优势,完成数字化到数智化的升级,从而实现价值链的绿色转型?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如何科学规划选址、高效运营、实现盈利是大小运营商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夯实充电业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支持是第一要务,然后才是避免业务孤岛,完成“充电+”业务的数智化。传统能源企业若要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中快速提高充电网络的市场占比和品牌影响力,充电网络建设、科学运营、多元化发展和服务体验是达成目标的重要驱动因素。
充电网络建设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和业务流程(选址、建设、合作模式等),以新建、存量站收购和第三方联营的形式快速搭建具备“多城市、高密度、多类别”特征的全国性公共充电补能网络。这方面的数智化思考包括,如何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决策选址分析,从城市、城区到网格,缩小颗粒度对不同状态下的电站情况进行分析等,都需要系统化的分析能力进行支持。
科学运营方面,充电用户主要由B端和C端组成,现阶段以网约、出租等B端市场需求为主。如何继续扩大B端市场,并借助精细化运营服务广大C端用户,同时以平台为工具,搭建自有的充电运营体系和用户充电入口,提高客户群体和市场占比,是后续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这方面的数智化思考包括,如何通过平台实现数据资产安全运营、场站安全运营、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运营、客户运营、用户运营、业财一体化运营等多运营场景的互通互补。
多元化发展和服务体验方面,客户的拓展、留存、促活是场站精细化运营的基础,如何提升充电场站服务的多元化和精准性,简化客户充电流程提升充电体验,并融合洗车保养、电池检测、零售等服务,是需要长期思考和规划的问题。这方面的数智化思考包括,在整个充电生态的构建过程中,平台会接入很多第三方IOT(物联网)设备,以及和电生态、非电业务相关的增值服务,如何利用平台去保持良好的开放性和服务衍生能力十分重要。
首先是充电标准管理。相较于传统补能的设计建设管理模式,充电标准管理需要考虑到充电场站的构成和来源的多元化,需要保证场站的模型标准统一、接入统一。
投建标准从SI设计(空间识别设计)、规模、成本控制、收益预测、风险控制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定量化计算,确保人工复核的准确和效率,降低前期充电网络扩展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并保证质量和标准的一致性。同时,链接标准方面需形成企业自有的标准化充电桩接入协议和互联扩展协议,保证已有和未来新增的充电场站以一套标准协议接入,为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是智能化运营。传统加油站需要有人值守且用户运营模式相对固定。充电场站的发展需要更加智能化、无感化,在“充电+”业务中,智能化运营要做好多点的全方位考虑。
在安全运营方面,传统能源企业随着产业发展会采购多样的市场化设备,不同设备生产商在安全和设备防护机制上各有千秋,如何确保充电业务安全运营是重大问题。以云快充为例,作为充电物联网与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致力于通过前沿的技术方案与能源管理能力帮助传统能源企业发挥现有优势,完成价值链绿色转型。基于云快充在设备端95%+的接入覆盖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做到车桩联动后的触发停止和主动干预,可以确保充电的安全运营。
在资产运营方面,多设备的运维运营需要监测设备的关键运营参数,通过自动化分析监控,对soc(电池的荷电状态)、温度、充电功率进行监测和故障分析,提前预警并发现问题,这种主动运维的方式能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用户运营方面,通过平台形成一套服务标准,帮助用户解决加油站站内充电路书引导等问题是做好用户运营的第一步。再基于数据中台,深度刻画每个用户的画像,并结合场站画像做好匹配和推介。最后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设计不同的推介策略,通过平台不断地循环和分析优化。
在客户运营方面,通过平台进行大客户车队充电管理、司机权限管理、运力路线匹配、结算管理,做好企业客户的运营和赋能,从而更好地链接客户。
在活动运营方面,通过平台自动化设定可定制会员周、节日、券包售卖,针对定向人群进行多样化的活动设计。
在生态运营方面,以充电平台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停车—充电—车后”一体化服务生态。
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各种分析工具全面监测评估经营情况,对整体大盘的投回率做到可预测性分析,同时对未来的规划做好区域性的反哺建议。
面向未来,能源转型企业需要通过平台实现光储充、加油等综合场景下的策略设定和协同管理,也需要满足电力侧需求响应、电力交易等绿色转型的多方位需求。统一技术标准和多样化的运营扩展性有助于实现“充电网”“能源网”“车联网”的三网融合,使得“充电+服务”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总体来看,加油站的转型升级需要多维度的战略调整和行业协同合作,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数智化平台的发展会在物联网、云计算、AI、区块链等线上线下的磨合中逐渐成熟,为企业完成价值链绿色转型做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