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科学开展议题式教学既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够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文章以“‘我和‘我们”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教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开展议题式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
作者简介:王海梅(1981—),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或者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将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学支撑,而且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在课堂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分析、解决问题。在设计议题的时候,教师则要遵循思想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思辨性原则,确保议题既与学科知识、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是可议的,这样学生才能够从多角度研讨教师提出的议题。在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也会得到有效锻炼。本文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和‘我们”的教学为例,探究有效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深入分析
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要及时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核。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议题。
在“‘我和‘我们”一课的教学伊始,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议题。笔者提出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你们知道什么是集体生活吗”,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集体生活对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第三个主要问题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过好集体生活”。笔者借助这三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从思考“是什么”,到思考“为什么”,再到思考“怎么做”,学生可以由此逐层深入地了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第一个主要问题,有学生回答道:“集体生活就是许多人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却不准确,笔者随即围绕学生的回答提问:“那么两个人的交往算得上是集体生活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各持己见,得不出统一的结论。于是,笔者及时引导道:“回看教材内容,大家会发现,两个人的交往也是集体生活,只不过两个人是比较小的集体。”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自然可以顺利地理解“集体”这个概念。而在学生回答第二个主要问题后,笔者提出了更多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当全班同学一起获得班级性的奖项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当全班同学一起受到批评的时候,你的心里又有什么想法”等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十分积极,纷纷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学生回答道:“当全班同学一起受到表扬时,我会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当全班同学一起受到批评的时候,我也会感到羞愧。”笔者继续提问:“如果大家需要打扫教室,你们觉得怎么样做效率会比较高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把打扫的任务细化,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听了学生的回答,笔者称赞学生并总结道:“是的,大家说得很对!我们应当意识到自己与集体有关,认识到集体荣辱与自己的关系,明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力量,集体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更加轻松。”而在学生回答第三个主要问题的过程中,笔者还举了“田忌赛马”的例子,提醒学生:“我们不仅要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还应该意识到,集体活动中的搭配组合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由此,学生会意识到,在合作时他们还应该保持秩序、讲究方法,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问题是思考的动力,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学内容且对教学内容形成相对深入的理解,还会学到思考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会得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设计讨论场景,联系社会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应该先认真观察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实际学习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讨论场景,确保议题具有现实性与针对性,让学生既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深入探究,又可以学到相关知识[1]。而且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参与讨论的思路会更加清晰,他们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自然也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在“‘我和‘我们”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明确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后,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生活场景讨论议题。对于第一小组的学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有一天放学后,你正准备走回家,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你正好忘记带伞了,此时你会怎么做呢?”在说明这一生活场景后,笔者提出要求:“请第一小组的学生根据这个场景讨论关于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内容。”因为学生在几天前经历过下雨天回家的难题,在听到笔者设计的生活场景后,学生有许多话想要分享。经过讨论,第一小组的学生最终决定,他们将从两个方面入手讨论这一议题,一方面是分享自己没有带伞时得到的帮助,另一方面是分享自己做过或者看到过的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笔者则提醒道,在讨论时,学生不仅需要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事、回想当时的心情与感受,还需要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分享道:“那天的雨下得非常大,但从教室到校门口有很长的距离,我看到有很多同学看着大雨不知所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我和几个带了伞的同学撑着伞,领着没有带伞的同学走到校门口。由于带伞的同学比较少,我们走了好几次。在往返的过程中,我们开心地交谈,我对平时交流不多的同学有了更多了解。”曾受到帮助的学生则补充道:“放学后,我看着大雨,站在教室门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想到爸爸妈妈还在校门口焦急地等我,雨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我真是又着急又担心。当我发现我的同学愿意和我分享他的伞时,感激的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的伞并不大,但是走到校门口的过程中我都没有淋湿。这件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是如此美好,我十分感激和感动。”从学生的描述不难看出,无论是帮助他人的一方,还是获得帮助的一方,都得到了快乐。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上的内容。有了体会,学生自然可以明白教材上的话,深刻地意识到集体是由一个个人集合起来的一个整体,集体中的个体越团结,集体中的人就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笔者在最后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组成部分,有了个体的‘我才会有团体的‘我们。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于集体温暖的需要,为了得到温暖,我们需要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在集体中相互帮助。”
在这个环节,由于笔者给不同小组设计的生活场景不同,每个小组学生讨论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到了最后,笔者则结合学生的讨论内容,将学生的思绪拉回教学内容,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这一课蕴含的道理。
三、开展实践活动,内化相关知识
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议题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内化相关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在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后,笔者播放了这样的短视频:一名学生因为自己成绩优异而看轻他的同学,却在遇到教师布置的需要合作的作业时不知所措,此时他的同学前来帮忙……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只有融入集体,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在播放视频后,笔者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看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次演绎这个故事。在表演时,学生的动作和表情十分生动、有趣。比如有学生在演绎“看轻他的同学”的情节时撇嘴说:“我一个人也能做出全班最好的作品。”也有学生在演绎“在遇到教师布置的需要合作的作业时不知所措”的情节时不断左顾右盼。在笔者组织这个实践活动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也真切感受到了集体对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由此获得丰富的学习感受、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也会得到锻炼[2]。因此,教师也应当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提升能力。
四、重视师生互动,指导总结提升
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还应当重视师生双方的互动,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相对深入的认识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并适时给出评价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且知道如何完善、提升。而且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从而对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讨论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的最后,笔者设置了讨论环节,坐到教室中间,让学生围在自己身边自由发言。为了确保学生有话可说,笔者特意引导道:“大家可以交流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感想,可以分享自己在学习这一课知识时采用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说出自己对于老师的建议,有什么想法说什么就好!”在笔者的鼓励下,有学生分享了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想法:“我从这堂课学到了集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我明白了集体生活能够温暖个人,能够汇聚力量,能够培养个人良好的品格,还能发展个人的个性。”听完这名学生的话,笔者立刻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然后提出意见以帮助学生提升:“本课的内容确实强调了集体生活对个人的重要性,你总结得很到位。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集体的作用,我们今天讨论的议题是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其实个人对集体也有诸多作用,有谁想要分享自己对这方面内容的想法吗?”听了笔者的话,有学生立刻补充道:“我从这堂课了解到,如果集体中的个人相互尊重、理解、包容,那么集体的氛围就会和谐、融洽;如果集体中的个人互相了解,有着共同奋斗的目标,而且团结协作,集体的力量就会更大。”笔者继续点评:“你总结了个体对于集体的作用。结合前面那名同学的观点,我们就得到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和对彼此的作用了,大家做得很棒!”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在互动时师生双方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并且相互影响。教师可以在总结环节坐在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会被自由且轻松的讨论氛围感染,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时也更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议题分析问题、回顾生活、进行实践、总结提升,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深入的认识,锻炼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萍.浅谈利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2):89-90.
[2]许树超.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探究:以《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3(5):54-57.
[3]曹莉.道德与法治教学议题设定路径:以“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