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非遗文化与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

2024-06-10 13:52戴瑜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戴瑜

摘 要:区域非遗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传承和创新,将非遗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非遗文化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挑战和结合路径,以期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区域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区域非遗文化;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美术

注:本文系常德市2023年度社会科学项目“区域非遗视城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sp23yc56)研究成果。

一、区域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结合的作用

区域非遗文化包括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体育等多种形式,涵盖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要想发挥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首先要丰富人才培养内容。区域非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育,能够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美术教育的效果。

将区域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艺术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将区域非遗融入美术教育,能够提升人才的文化素养,增强人才的文化认同感。区域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感受和传承区域文化。将区域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人才创新能力发展,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力。

二、区域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结合的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区域非遗相关内容纳入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开设区域非遗艺术设计、区域非遗艺术创作、区域非遗艺术鉴赏等课程。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为例,该院校从自身地域特点出发,开设了非遗设计课程,引导学生以极具四川特色的非遗项目蜀绣为依托进行设计创作。蜀绣,又名川绣,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精湛的针法技艺都对中国刺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并享有“蜀中之宝”的美誉。蜀绣拥有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闻名于世。学生一方面通过对蜀绣历史、工艺、图案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了解蜀绣的特点;另一方面从刺绣针法到技法,从文化背景到绣理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升华对刺绣的热爱,体验中华绣道之美。理实一体化将蜀绣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使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公共课程可以开设区域非遗文化概论、区域非遗艺术史等课程;实践课程可以开展区域非遗艺术创作实践、区域非遗艺术传承实践等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等,促进区域非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区域非遗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区域非遗的艺术内涵;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区域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例如,苗族蜡染技艺是贵州省的非遗项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非遗文化蜡染为主题进行服装设计。贵州传统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剂的民间印染工艺,又称为“蜡防”“蜡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印染工艺之一。蜡染技艺主要用蜡刀蘸取蜡等防染物,在棉布或麻布上进行绘制,再进行染色、脱蜡、清洗、晾干,最终得到成品。蜡染技艺凭借其特殊的技艺、独树一帜的风格、悠久的历史以及呈现出的独特民俗文化,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生通过对苗族蜡染工艺、图案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将蜡染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可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作品。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区域非遗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进修等方式,增加区域非遗知识储备,提升区域非遗技能。在实践教学上,可以加强区域非遗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創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贵州省很多县区都将非遗文化纳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对蜡染创作的范围进行扩大,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从周边的事物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这样一来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蜡染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非遗文化最重要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其是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包括已经迁移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和人文。只有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优秀艺术产品。这种理解是非遗文化与现代主义设计融合的关键前提。

三、高职院校非遗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重专业课程,轻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将美术教育专业定位为艺术创作专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部分院校受制于教学资源和经费等因素,难以开设足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课程,更不用说非遗美术的相关课程。很多院校的美术专业虽然设置了非遗美术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师、资料以及设备的缺乏,非遗美术在高职院校的传播难以为继,甚至最后取消了该门课程。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非遗美术的影响力,甚至完全没有涉足非遗美术的领域。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缺乏创新意识。部分院校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为传统,对新颖的教学方法接受度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师资队伍結构不合理

专任教师的比例较低,兼职教师的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关于非遗美术实践教学的经验不足,校外参与非遗美术实践与交流的机会更少,所以往往承担非遗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对非遗美术并不是很了解,这样更不能让学生对非遗美术产生正确的理解和较强的兴趣。而且在非遗美术教学方面,教师结构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时部分青年教师热衷于参与新兴技术与学科的研究,认为非遗美术已经成为过去式,是被时代所遗忘的文化,对非遗美术的兴趣较低,非遗美术的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

(四)经费投入不足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对非遗美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够,认为非遗美术教育是“小众”教育,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导致经费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相关部门拨款和学费收入。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均拨款逐年减少,学校的办学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可用于非遗美术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非遗美术教育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如场地、设备、材料等,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此外,非遗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

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非遗美术教育评估机制,难以对非遗美术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有效评估,导致一些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对非遗美术教育的投入信心不足。

四、高职院校非遗美术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将区域非遗相关内容纳入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开设区域非遗艺术设计、区域非遗艺术创作、区域非遗艺术鉴赏等课程;公共课程可以开设区域非遗文化概论、区域非遗艺术史等课程;实践课程可以开展区域非遗艺术创作实践、区域非遗艺术传承实践等活动。其次,建议将非遗美术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完善与课程配套的设施与教材,并且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要提前进行专业的进修与培训,规范非遗美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等,促进区域非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区域非遗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区域非遗的艺术内涵,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区域非遗的艺术魅力。其次,可以运用科技来辅助教学,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在线资源等,创造出沉浸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设备或软件进行实践和学习,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再次,可以建立翻转课堂机制,将传统的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布置的顺序进行颠倒,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线资源和课堂资料,课堂上则运用讨论会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度,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非遗中某个具体的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信息的查找和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与学生组成团队,进一步开展合作式的学习与教学。

(三)合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具有区域非遗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其次,增加非遗美术科研项目的数量,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非遗科研项目,建立非遗项目的相关奖励机制,将非遗美术的科研项目划到常规的科研成果中,提高青年教师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最后,加强教师的非遗美术传承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区域非遗相关的培训和进修,积极地向从事非遗美术的老艺术家们学习技艺,也可以开展更多的宣传活动,让其他专业的教师初步了解非遗美术,扩大非遗美术的影响,让更多的新鲜血液和人才加入非遗美术的传承队伍。

(四)加强对非遗美术教育经费的管理

首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非遗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对非遗美术教育的认识,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如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等方式筹措经费。其次,加强非遗美术教育的成本管理,制定科学的非遗美术教育经费预算方案,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健全非遗美术教育评估机制,定期对非遗美术教育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估,为非遗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五)建立科学的非遗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非遗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非遗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取决于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将非遗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也列入教学评价体系。其次,校内教学资源的评价。校内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源、网上教学资源、学生实训设备和教学管理系统等。再次,教师评学。教师评学是教师对任课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总体评价,主要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风气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学生评教。学生评教主要采取网上量化评教的方式,按权重分配各项分值,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分值分配应根据不同分类的非遗科目有所侧重。

通过这些措施,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完善,培养出的人才将更加具有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也将更加具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奇伟.区域地理视域下非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应用价值[J].新课程研究,2023(24):63-65.

[2]刘春丽,张慧清,邢志军.区域文化视域下张家口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研究[J].黄河之声,2022(22):159-161.

[3]张优美.就业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23(22):21-23.

[4]王笑寒.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考[J].大众文艺,2023(21):181-183.

作者单位: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教孩子画画——放手,让孩子获得精彩
浅析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结合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