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白裤瑶题材雕塑创作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2024-06-10 21:55覃石胜石明成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覃石胜 石明成

摘 要:南丹白裤瑶拥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该民族的文化是中国甚至全世界所独有的,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延续。基于雕塑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希望以高质量的南丹白裤瑶题材雕塑艺术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南丹白裤瑶;雕塑创作;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南丹白裤瑶题材雕塑创作研究”(2021KY1145)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2月在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1]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广西”)本土艺术工作者,身处拥有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必然的选择。作为雕塑家,如何在现代雕塑创作中不断挖掘广西南丹县白裤瑶优秀的民族文化,并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该民族文化,成为重要课题。

南丹白裤瑶题材雕塑创作是指通过雕塑的表现形式,立足于南丹县白裤瑶本土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进行的造型艺术创作,它包括基于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元素的城市公共雕塑、旅游工艺品雕塑和架上雕塑等现代雕塑创作。它是广西少数民族题材雕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题材雕塑创作的组成部分。南丹白裤瑶拥有丰富多彩和充满魅力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猴鼓舞文化、陀螺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民族文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变,各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以雕塑创作形式记录和展现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对传承和发展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南丹白裤瑶的民族文化概述

白裤瑶作为瑶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称“布诺”[2],因当地男子都穿着齐膝高的白裤而得名。南丹白裤瑶群众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部南丹县的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由于以前聚居地交通不便,难以受到外界的关注,加上其他各方面原因,该民族的衣食住行仍保留着传统色彩和民族特色。作为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有“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美誉[3]。白裤瑶多姿多彩且充满特色的民族文化,如服饰文化、铜鼓文化、猴鼓舞文化、吹牛角文化、陀螺文化和建筑文化等备受世人的关注,为现代雕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二、雕塑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雕塑是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立体空间形象的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艺术形式,雕塑通过对实体在三维空间上进行雕与塑,对民族文化进行再现、记录、保护、传承和发展。雕塑创作具有其自身特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承载着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运用雕塑艺术记录和展现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生活状态和当地的民族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如著名雕塑家田世信以贵州少数民族为题材的雕塑创作便是从当地提取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通过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感受其生存状态,从而探索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也正因如此,田世信的雕塑作品为当时的雕塑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雕塑创作展现中国少数民族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顽强奋斗、热爱生命的民族文化品质和崇高精神。

南丹白裤瑶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少数民族文化,在服饰纹样、音乐舞蹈、建筑文化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白裤瑶民族文化元素来源于当地环境,是本土文化與地域特色的综合展现。新时代,可以将该民族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猴鼓舞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和吹牛角文化等不断融合,然后应用到现代雕塑创作中,紧扣时代脉搏,对白裤瑶文化元素进行解构和重组,从而创作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现代少数民族题材雕塑作品。这样能为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新的思路,借助雕塑作品彰显南丹白裤瑶的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三、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一)服饰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白裤瑶的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裤瑶精美的服饰主要是通过织布、蜡染及刺绣等工艺制作而成的。白裤瑶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之分,平日里主要穿便装,待有重大节日活动时便会集体穿上盛装参加活动。白裤瑶服饰图案以“鸡仔花”纹饰为主,其中男性身着对襟开衫的上衣并用腰带缠绑,下身则穿着及膝白裤。白裤瑶女性的夏季服饰更具特色,上衣是由一前一后的两块布拼接而成,无领无袖,腋下无扣,亦称“两片瑶”,下身的服饰是四季如一的蓝底绣红边及膝百褶裙。白裤瑶历史悠久的服饰文化,展现出了白裤瑶文化的古朴和神秘,以及该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服饰在雕塑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明确区分雕塑作品的时代,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对服饰元素的提炼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精气神和时代风貌。此外,对服饰元素进行拆解与重构,还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例如,可以通过三维立体的雕塑表现形式将白裤瑶群众制作民族服饰的工序、场景展现出来,并将雕塑放置在博物馆或白裤瑶群众聚居的广场等场所。这样可以把白裤瑶的服饰文化充分展现出来,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雕塑表现形式创作了一个雕塑作品——《岁月静好》,展现了4个白裤瑶女子坐在当地风雨桥上给衣服绣制装饰图案的场景。作品强化了白裤瑶女子的形象特征,运用写意的手法对其服饰进行了深入刻画,并有意识地保留泥塑的肌理,从而突出“两片瑶”的民族服饰特色,通过雕塑作品展现了白裤瑶女子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

(二)铜鼓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铜鼓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不仅是白裤瑶极其重要的礼器,而且是民族财富的象征和民族兴旺的精神寄托,还是白裤瑶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形式之一。白裤瑶的铜鼓文化包含了铸造和冶金技术、音乐文化和雕刻艺术等,将其文化元素应用到南丹白裤瑶题材的雕塑作品中,不仅能使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路得到丰富,还能更充分地展现白裤瑶民族风采和文化内涵,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积极的作用。当人们进入瑶乡时,著名的大型牛头铜鼓雕塑就会映入眼帘。该雕塑分为3层:第一层是3个展现鼓身并起到底座支撑作用的铜鼓;第二层是展现鼓面精美图案的两个铜鼓,体型比第一层的铜鼓略大两倍,两个铜鼓中间是一个巨大的牛头造型;第三层是牛头的牛角,牛角横向展开,牛角尖弯曲向天空伸展。整个雕塑作品立体感很强,具有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将白裤瑶的铜鼓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可以对白裤瑶的铜鼓进行重新设计或将其与其他元素进行结合,做成10—20厘米高的精美的铜鼓旅游工艺品雕塑,将其作为地方特色礼品进行对外宣传。这样不仅可以传播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还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

(三)陀螺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南丹白裤瑶的陀螺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014年,白裤瑶打陀螺入选广西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白裤瑶的重大节日中,如年街节或圩日等,都能看到白裤瑶群众三五成群甚至上百人围在一起打陀螺。可以将白裤瑶的陀螺文化元素应用到雕塑创作当中,通过少数民族打陀螺的场景展现他们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生活态度。笔者以南丹白裤瑶陀螺文化为元素,创作了雕塑作品《南丹的春天》,用具象与写意相结合的雕塑手法塑造了4个白裤瑶青年和一个小孩子打陀螺的场景。作品表现了南丹白裤瑶群众在节日身穿盛装打陀螺的精彩时刻,正前方是一个正在奋力甩出陀螺的女子形象,她身后站着观众和参赛人员。一个小孩站在他父母前面,一家三口完全沉浸在观看打陀螺的紧张状态中,另外一个白裤瑶男子手拿着一个陀螺,身体向前张望,蓄势待发。作品动静结合、疏密相间,通过打陀比赛场景,展现了南丹白裤瑶群众的精神状态,突出了当地群众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和团结奋进的民族特征。

(四)舞蹈元素在雕塑创作中的应用

白裤瑶是一个天生爱好歌舞的民族,其传统舞蹈猴鼓舞极具特色,是该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见证[4]。猴鼓舞也叫“猴棍舞”,白裤瑶称它为“勤泽格拉”。南丹白裤瑶的猴鼓舞在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猴鼓舞主要通过舞者双手持木棍并配合多人打皮鼓、铜鼓和风桶的节奏来模仿猴子的动作、外形、声音和神态,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形式,它集合了舞蹈、打击乐和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猴鼓舞最初是丧葬仪式上的一种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白裤瑶重大节日的一项重要表演节目,展现了该民族的自然朴素之美,以及快乐、淳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雕塑创作中,不仅要通过作品展现白裤瑶舞蹈的魅力,还要体现民族舞蹈文化精髓,表現该民族在不断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向上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表现白裤瑶舞蹈文化的雕塑可以分为单人雕塑、双人组合雕塑和3人以上的群雕。比如,在创作一个双手持木棍跳猴鼓舞的单人雕塑时,创作者需要充分熟悉猴鼓舞的舞蹈动作与韵律,通过概括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人物塑造,作品要充分展现出白裤瑶群众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也可以设计一男一女或两男手持木棍的双人雕塑,双人雕塑设计需要在单人雕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物的动作、比例、关系及构图等,人物的肢体塑造需要大胆夸张,做到虚实结合和生动活泼。较能体现白裤瑶猴鼓舞文化的是把跳舞和打铜鼓、风桶等结合在一起的场景雕塑。雕塑师可以用木头搭建一个长形铜鼓吊架,两组人配合打铜鼓和木质风桶,两个打铜鼓的男人弯腰低头敲打铜鼓,另外两个手拿木风桶并弯下腰配合着向鼓腔内不停抽送,有如发出阵阵响声,抽送木风桶的两人抬头看向前方跳猴鼓舞的人,一人在木架前面跳猴鼓舞,动静结合,呈现前后多个层次的视觉效果。

(五)牛角元素在雕塑创作的应用

在古代,白裤瑶把牛角作为传递御敌信息的号角来使用,在如今的和平年代,白裤瑶吹牛角的目的在于庆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以及祈求家庭幸福美满。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者丰收喜庆的日子,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的男子每人胸前都会挂有一只用红带子系着的又大又长的黑色牛角。牛角在吹奏时,能发出浑圆又悠远的强大共鸣声,产生令人震撼的听觉效果。

将牛角元素应用到白裤瑶题材的雕塑创作中,可以更直观地展现白裤瑶的民族风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充满魅力的民族文化。例如南丹县瑶望天下景区,景区广场中央竖立着一个身穿盛装的白裤瑶男子吹牛角的大型雕像。该雕塑运用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位右手握住牛角口沿,左手伸直扛着牛角端部,双脚张开,身体略微往后仰,用嘴奋力吹响阵阵牛角号声的有着雄壮姿态的白裤瑶男子形象。该雕塑采用喷漆着色,白裤瑶的服饰特征更加鲜明,与周边的建筑有机融为一体。来到这里旅游的游客无不被这座雕塑吸引着、震撼着,纷纷与雕塑拍照留影,白裤瑶的牛角文化与民族文化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四、结语

南丹白裤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服饰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舞蹈文化、牛角文化,这些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将南丹白裤瑶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雕塑创作进行融合与创新,使其在民族文化领域绽放新的光彩,不仅能够丰富现代雕塑创作内容和文化内涵,提升雕塑品质,对现代雕塑创作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能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使白裤瑶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调研组.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N].光明日报,2023-09-22(5).

[2]黄健华,吴红梅.南丹白裤瑶服饰纹样的审美形式及现代应用[J].纺织报告,2022(7):50-52.

[3]陈靖.广西白裤瑶织染绣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与现代传承[J].大众文艺,2020(20):24-26.

[4]宁静.非遗视域下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的创新发展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2):7-9.

作者单位: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