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到未来媒介:人工智能对新闻价值观的重构

2024-06-10 21:55薛亚梅陈功
传播与版权 2024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薛亚梅 陈功

[摘要]ChatGPT作为未来传播媒介的新形态,以其减法思维、智能训练的技术性能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超级秘书”。文章分析ChatGPT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新形态,探究人工智能重构新闻价值观之逻辑以及未来媒介的新闻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赋能信息产业、社会情感维系与传播生产力,从而实现人与信息的精准对接、精神与肉身的深度融合、人与机器的双向耦合,更大范围、更高维度地重构新闻价值观,即超越人工智能对人与技术关系的再审视,强化新闻价值引导与人的主体性意识,形成以人本为立场、协同治理为保障、人机协同为理念的未来媒介新闻价值观。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价值观;ChatGPT;未来媒介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新闻传播领域,包括算法新闻、传感器新闻、AI主播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提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1]。当前,ChatGPT在拟真功能维度上步入全新发展阶段,以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的技术特性被认为是未来媒介的新形态,将引发传播领域更深层次的生态性变局[2]。ChatGPT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未来媒介的全新形态和传播逻辑,推动传统新闻价值观解构,并重新定义当下时代人与人、人与媒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ChatGPT:新闻传播媒介的新形态

(一)“化繁为简”:减法思维实现传播增效

当前,传统新闻客户端存在界面复杂、信息繁多的情况,这在无形中提升了用户对信息触达与消费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新闻体验。然而,在智媒时代,随着人们有目的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相关各方对新闻媒介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升级应当注重减法思维的运用,简化用户信息接收程序,精准定位有价值的信息,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传播中的“噪声”。

作为未来智能化信息传播的新风口,ChatGPT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通过技术精简冗余信息,将信息做减法,以“聊新闻”的方式提高传播价值,区别于传统新闻产品的传播模式,最终实现有价值信息的高度匹配和交流的深度拟真。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最新技术产品,ChatGPT相比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不仅具有检索功能,而且具有创作功能,除了具备基础的语言识别和文本理解能力,ChatGPT还能独立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等。作为新闻聊天机器人的最新技术应用,ChatGPT区别于BBC Corona Bot、BuzzBot等聊天机器人,能够与人深度连接,依托自身的記忆和学习功能与用户实现长时间的连续性对话,并且在与用户的对话交流中不断积累学习、整合细节要素,达到对生成结果的简单评价与初步判断,从而实现传播价值的跃升。

(二)“趋于人化”:智能训练增强交流体验

ChatGPT采用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训练方式,将人类偏好作为奖励信号训练模型,促使模型越来越符合人类的认知理解模式[3],使其生成结果与人类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价值需求、生活常识、基本文化背景尽量保持一致,弱化了用户在使用机器时的距离感和交流的不适感。在ChatGPT应用中,人类的语气、情绪等情感性、关系性要素得以还原重现,传播表征更加丰富,传播活动更具人性化[4],人机传播逐渐向人际传播靠近,人机面对面交流再次成为可能。这表现在ChatGPT生成的内容较为全面、客观、中立,在表达方式上融入情感化特征,会根据用户提问提供一定的情感反应,回应用户的情感诉求并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这可以被看作机器逻辑与“人文关怀”的协同与结合,也可以被看作人对媒介环境的修正与规制。例如,在用户向ChatGPT询问疾病科普知识类内容或者在提问中展现明显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时,ChatGPT除了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还能够表达对用户病情的关怀或对用户不良情绪的安慰与疏解[5]。同时, ChatGPT也会基于程序设定的初级道德判断,拒绝回答含有暴力、恶意、歧视、犯罪等低俗元素的相关问题。

此外,ChatGPT内置多种语言系统,能够与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用户进行人机交流,并在人机交流过程中突破以往仅支持特定语言使用的限制,通过不同的语种对话反馈强化训练,扩充数据库,增强多元文化交流的便捷性,在赛博空间中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的公共对话空间。

(三)“超级秘书”:深度学习赋能传播生产力

媒介可供性理论可帮助人类洞悉在“人-环境”互动理论框架下ChatGPT对传播生产力的赋能效用。媒介可供性既强调技术本身的物质属性,也凸显用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承认媒介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也不否认人在媒介面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深度学习、升级迭代的过程中, ChatGPT以感知、技术、平台等方面的可供性赋能信息社会传播生产力,一方面从工具性层面上开辟新的技术应用与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在生态层面上对整个行业的认知基础、情感结构和互动方式等进行持续性的颠覆创新与洗礼再造[6]。首先,简洁直观、排版清晰的界面设计与功能操作可以使用户便捷地进行实时互动对话,且生成的内容能够符合人类用语规范标准,规避错别字与语病,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自如的感知和使用体验。其次,更加广泛翔实的内容生产、信息资料可以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通过ChatGPT进行精准化检索,从而自动化生成内容,实施智能化决策。最后,ChatGPT被广泛应用于办公软件、社交媒体、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会逐步影响社会生产传播活动,并成为个人、组织团体等用户的智能化“超级秘书”或“超级管家”。

二、“连接”:人工智能重构新闻价值观之逻辑

(一)数字化:全维度数据延伸信息传播价值点

ChatGPT本质上是基于海量数据的大语言模型,能够达到千亿级数据量,且每天都在根据运转、训练扩充和新增数据词汇,并依托数据的来源、质量直接作用于工作机制与功能结构。虽然目前ChatGPT的数据库主要以2021年底前的新闻、在线内容为主,但是对大模型数据、全数据的追求仍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乃至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的目标。对新闻传播而言,数据的运用正在逐步服务化、社会化与综合化,而从信息传播的价值来看,数字新闻不仅需要形式上的美观,更需要传递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人与信息的高效连接。因此,新闻质量的衡量标准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能够诠释故事、传递价值并易于被用户理解。

(二)超真实:可视化符号重塑用户个体化感知

莱文森将人看成是媒介进化的环境,媒介进化就是媒介在人类的选择作用下[7],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需求竞争而进化,新闻信息呈现也逐渐从“可视化”走向“可感知”,从“拟真实”走向“超真实”,这是传播媒介发展演化的必然趋势。新闻媒介的呈现方式在重塑用户新闻感知的基础上,使用户从被动的旁观者转换为主动的体验者、参与者,以第一人视角直击新闻现场或进入新闻情境,获得对新闻信息的场景化、沉浸式的感知体验、情感触动和记忆,从而更真切地把握新闻叙事,实现更高维度的感知一体化。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变也使用户获得新闻文本叙事的话语权利,让用户成为新闻内容生产的重要一环。

人们在利用智能化、可视化技术再现真实世界时,实际上是通过媒介建构一个镜像的现实世界,即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的“超真实”时空。在虚拟现实中,知觉与幻觉变得难以区分,虚拟现实新闻全方位作用于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体感官,汇聚用户的身体感知,从而使讲述故事的语境(物理空间与身体)和故事讲述的语境(精神与意识)在用户感知上得以融合[8],这可以被看作“深度释放了人类的视觉欲望”,推动着用户感知在精神与肉身上的融合。

(三)在场感:交互式机制搭建人机连接新场景

无论是数据新闻还是互动式新闻,人工智能媒介产品最终将带来人机交互层面的变革,并通过再造交流与对话的场景实现传受双方关系的再建构。因此,寻求有效、真正的交流和连接已成为媒介技术发展的重要旨归。然而,“交流注定充满沟壑”,沟通既是桥梁,也是沟壑[9]。交流是人与机器、人与人达成高度协同的可能路径,也是其实现真正连接和彰显交流价值必须克服的难题。

交流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体现和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基本要求。随着人们掌握的信息越多,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需求就越不会止步于表征的事物,现实的报偿才是人们使用媒介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10]。重现人类“生物性交流”的原初特性正是人工智能技术迫切想要到达的境界。这也恰好可以解释ChatGPT的运行逻辑—通过模拟人—人交互机制搭建对话的新场景,从而实现人身心的持续性在场与更高维度的人机耦合。需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对原始媒介交流的简单重复,而是利用高新媒介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人类“生物性交流”局限的延伸与突破。

三、“超越人工智能”:未来媒介的新闻价值取向

(一)抵抗技术内生性风险,站稳以人为本立场

技术内生性风险意味着技术风险存在于技术自身的发展进程,海德格尔较早指出了现代技术本身对人们造成的风险,即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11]。目前,技术内生性风险正在朝着超出人们预料的方向发展,现代技术往往伴随始料未及的后果。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正在深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使人们依赖其支配性价值。

ChatGPT应用实质上是依据现有数据事实的泛化行动,并淡化处理行动背后蕴含的价值观[12]。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目标是解放人类需要,促进社会交流,因此相关各方要谨慎判断技术内生性风险,站稳人本主义的立场,引导科技向善。由于人工智能本身缺乏情感,且其作为理性逻辑的工业产品与资本密切相关,因此传统新闻专业理念面临挑战,新闻业的公共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去合法化和边缘化。基于此,在新闻传播中新闻媒体要明确人的价值在于传递有温度、有判断、有思考的情感性信息。在未来媒介时代,新闻媒体仍然要发挥人的主导性作用,在信息辨识、情感体验、价值传播方面弥补机器的不足,拓展信息的维度、广度、深度。

(二)构建协同性治理体系,破除价值观偏见

用户在与ChatGPT等智能化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交谈时,处于一个强制性的透明生态网络,所有的信息都面临被公开和讨論的处境,数字资本主义垄断与控制的媒介也使得权力的操纵与隐私的侵犯变得更为隐蔽化与无感化。ChatGPT的精准匹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背后的管理者成为网络空间的审视者,潜移默化地输出价值观。

面对仍然存在的技术应用的平台隔阂,话语体系差异带来的伦理与价值观偏见以及技术霸权主义的价值面向,相关各方要构建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的公共治理体系。首先,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科技产品可能引发的社会公平伦理、智能鸿沟、国际安全与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相关各方要展开协同治理,建立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机制。其次,相关各方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研发、开发端以及制造者、使用者的系统性培训,打破算法偏见。最后,相关各方尤其是新闻媒体要引领价值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三)延伸机器具身化机能,筑牢人机传播共同体

在未来媒介时代,机器具身化赋予人的存在方式更多可能性,人们以数字化身在虚拟世界进行沉浸式创造与互动已经成为现实。在机器不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机器本身变得积极主动、更加人性化,复制了人类的自然特性,而利用机器的人却变得更加被动,更加机械化[13]。人工智能对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人本身,其所建构的文化价值观与所产生的信息内容导向也深刻影响人的认知及人所处的现实社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构筑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会逐渐模糊,虚拟世界的价值导向会反哺于现实世界,而人在现实世界的一切活动也可能会向虚拟世界活动看齐[14]。

在未来,随着人的定义、人性的概念变得模糊,相关各方需要在与机器的博弈中保持理性思考和主观能动性,以防丢失自身的主体性,并直面价值虚无主义、道德感的薄弱化与缺失等伦理问题,突出在人与环境、人与技术中的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筑牢人机传播共同体,在媒介化社会总体趋势下,及时转换思维、变换角色,做好风险防范举措,驱动技术向善,守住价值观与伦理底线。

四、结语

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社会创造力、生产力注入了发展动能,ChatGPT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为人机传播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相关各方应转变思维,落实应对举措:一方面,有必要在厘清技术有益于人类方向的基础上,制订科技创新的政策、给予经济扶持的空间;另一方面,面对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利用技术本身解决技术问题,从而实现技术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旨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EB/OL].(2023-04-28)[2024-03-10].https://www.gov.cn/yaowen/2023-04/28/content_5753652.htm?jump=true.

[2]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81-90.

[3]彭茜,黄堃.ChatGPT,变革与风险[N].新华每日电讯,2023-02-14.

[4]喻国明,范芷萱,杨叙.体验时代:主流媒体的发展机遇与创新路径[J].海河传媒,2022(04):1-6.

[5]匡文波,王天娇.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传播特点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06):8-16.

[6]陈智,陈昊.可供性视角下ChatGPT的赋能效用及其风险透视[J].情报杂志,2023(07):131-139.

[7]陈功.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对媒介环境学的超越[J].当代传播,2013(02):24-26.

[8]张昱辰.后数字时代的沉浸式新闻:虚拟现实新闻的本质、特征与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06):76-82.

[9]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10]莱文森.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HEIDEGGER 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LOVITT W,trans.New York:Harper &Row,1977.

[12]焦立涛.论ChatGPT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民族学刊,2023(08):31-39.

[13]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门泽宽.未来媒介图景“元宇宙”:從人的再延伸到价值反哺[J].青年记者,2022(14):27-29.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