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冰
摘 要:化学课程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具有理论性、浸润性和实践性等三大特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化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和关键技能之外,自觉将习得的科学方法、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上升为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教师要重视化学课程中的人文素材、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落实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推进思政教育的发展,并最终形成思政教育与化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化学;化学教学
目前,课程思政已然成为落实新课程改革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的抓手和着力点。而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成功实现化学学科协同思政课程育人的总目标。因此,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为例,探索和研究高中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期为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提供参考。
一、化学课程视域下的思政教育
课程视域下的思政教育要在课程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内容嵌入学科课程,浸润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从而使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学科课程和学科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化学课程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保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尊重化学的人文要素和科学要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思政要素以特殊的方式系统性地融于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接受思政教育。因此,本研究认为实现化学课程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目标时,要突出其理论性、浸润性和实践性。
(一)突出思政教育的理论性
理论性是思政教育的第一属性,要求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而要做到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学科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科目标和学科特征,挖掘化学学科的思政素材,深化哲学理论的研究,寻找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创新切入点,做到以理教人、以理服人。
(二)突出思政教育的浸润性
浸润性是思政教育的第二属性,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发和挖掘所教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和课堂教学的全环节,让学生在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浸润中,思想得以丰富和完善、人生观得以升华和确立。究其本质,课程思政的浸润性说明它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以往的思政教育由直接教导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构建了思政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协同育人模式,从而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
(三)突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思政教育的第三属性,要求思政教育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源自实践,也要指导实践,并最终落实到实践上”。始终坚持思政理论与学科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具体化。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科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识周围的世界和事物,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实践。
二、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化学课程教学要点
本研究认为要成功开展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学科教学,需要重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方法、人文素材和科学实践。
(一)重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方法
关于科学方法的定义,吴俊明教师认为它是人类在认识、改造和保护周围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的有效的规则、方式和手段,是实践活动经程序化、规范化和提炼化的結果,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有力工具。而按照其性质和适用范畴,科学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分别是学科特定研究方法类、自然科学方法类和哲学类(如图1所示)。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梳理教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重点、有计划地分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二)重视化学课程中的人文素材
人文素材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含有人文知识且需要进一步加工的材料。每一个学科所涉及的人文知识都有所不同。对化学学科而言,教科书中化学史和人物事迹有关的内容、生活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化学新技术与职业相关的内容、化学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内容等,都可以称之为化学课程中的人文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关键技能,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作为一线化学教师,要在考虑到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将新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呈现化学在科技、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并最终在核心素养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三)重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实践
不同于科学探究,科学实践更加强调各种能力的运用和发展,重视学生的亲自参与。科学实践可以分为一般科学实践(探究属性)、学科实验活动(学科属性)和学科能力活动(认知属性)(如图2所示)。
对一线教师而言,要深入研究教材实验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学情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科实验活动和学科能力活动,注重实践过程背后的经验总结和方法提炼,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高中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案例分析
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乙醇》的教学内容中,不仅有中国酒文化和诗词、法律禁止酒驾、医用酒精、能源的开发利用等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还有乙醇与钠反应、乙醇催化氧化的探究等科学实践活动,更有内因与外因、普遍性与特殊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科学方法,而且这些分别对应课程思政的浸润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基于此,本文选用《乙醇》一课为例,介绍促进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思路和手段,并落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图3所示,本课依据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认知过程(了解—理解—深入—深化—自我认知),围绕情境对象设计了“初识诗句中的乙醇”“初探微观中的乙醇”“再探氧化反应中的乙醇”“再识实际应用中的乙醇”“关于乙醇的自我认知”等五个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认知体系,在真实的人文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以探寻结论。同时本课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在科学实践中拾级而上,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而具体的措施和设计目标,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重视人文素材的应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接受思政教育的魅力感
首先,在初识乙醇环节中(如图3所示),教师让学生深情朗诵了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让学生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感受到诗人“征战沙场的豪迈与悍不畏死的悲壮”,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其次,在再探乙醇环节中,教师用交警“风里雨里各大路口等你”的严查酒驾动态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刑法修正案中“醉驾入刑”、交通法中“酒驾罚款、拘留、吊销驾照”、公务员和参公人员酒驾必遭严惩,并让学生回家后将本课学到的酒驾知识传授给家里人。在学习和传授酒驾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心中形成了拒绝酒驾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念。最后,在再识乙醇环节中,教师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酒类(容易引起酗酒)、医用消毒酒精(用于杀菌消毒)、乙醇汽油(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给予学生视觉冲击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认知冲突——乙醇既能有害于人类、又能有利于人类。教师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形成事物两面性的辩证观。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依托“了解—理解—深入—深化—自我认知”的认知规律,在五个教学环节嵌入适当的人文素材,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价值。最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式教育地浸润下,初步形成了完善的思想品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思政教育的魅力。
(二)重视科学实践的开展,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政教育的真实感
以本课为例,在初探乙醇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微观上乙醇可以分为烃基和羟基(-OH),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钠保存在煤油,不能与水接触)分析乙醇因为有羟基结构可能会与钠反应,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和开展验证实验,最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反应产物,并写出了钠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本环节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维,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到“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其学习经验和体会被凝结和提炼至科学思想和认识论。又如,在再探乙醇环节中,教师以“乙醇还能被其他物质氧化吗”一问开启乙醇催化氧化学习过程,设计了“铜丝灼烧”和“验证乙醇催化氧化”两个学科实验,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假设、实验设计、解释、(微观)分析和归纳”等学科活动,最终得出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学生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了思政教育。
(三)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学科思维的学习中领悟思政教育的理论感
在初探微观中的乙醇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乙醇的官能团”“乙醇与钠反应”等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官能团)结构决定性质”。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得出“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在再识实际应用中的乙醇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由上环节“乙醛的产生和危害”谈及身边的酒(拒绝酗酒、青少年严禁饮酒),然后再转移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中常用的医用酒精,引导学生认识其消毒杀菌的作用,最后再提到乙醇汽油。通过三个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乙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害的一面,从而意识到事物两面性的辩证观。本堂课中,教师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借助学科思维的学习过程,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哲学类学科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人文素材的应用,重视科学实践的开展,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感、真实感、理论感,发挥好学科协同育人的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和未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金洪. 课程思政视角下化学思维型课堂的建构:以“乙醇”的教学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03):74-80.
[2]姜远才. 普通高中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与实施要点[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5):9-12.
[3]吳俊明. 科学的方法与过程[J]. 化学教学,2015(12):3-9.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