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频市场乱象如何治理

2024-06-10 17:26蒋楠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舆论公众垃圾

蒋楠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如火如荼,并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4亿人,用户使用率达96.8%。互联网不仅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吃穿用行等,还开始展示出其复杂、诡谲和难以控制的特性,尤其是公众喜欢观看的视频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低级、庸俗、乏味的片段或表演。在突发公共事件时,一些表达观点的视频产品变得十分活跃,发挥了不良的舆论误导作用,如冲击传统价值认知,刺激社会情绪,搅动原本清晰的事件,翻云覆雨,颠倒是非,给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带来较大难度,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情绪,更有颠覆公众价值认知、搅乱社会公序良俗、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解构政府公共治理成效、破坏知名企业品牌形象、影响全社会长治久安等较大隐患。面对庞大的网络视频用户市场,政府与平台对网络视频产品的管理与规范面临着巨大挑战。

自媒体视频市场呈现出特有的分类

在本世纪20年代,互联网已经蓬勃兴盛到人人皆可“自产自销”的“视频为王”时代。一些普通人经常把日常生活的点滴传到网上,大量商家在视频平台上直播售货,一些机构制作特别的视频节目自话自说等等。今天,人们打开手机,在不进行通讯、信息沟通或购物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选择点击视频作为消遣,网络视频产品每日的消费量极为庞大。总的来看,网上的视频产品一般分为如下三类:

1.生活类,主要有推销购物、讲授生活技艺、分享育儿经验、分享养生体会及生活琐事等等;

2.信息类,如传播时事新闻、高科技发明、突发事故、旅行见闻、奇闻轶事等;

3.评论类,对热点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名人、国家、国际大事等的评说。

前两类的视频产品尽管存在商业气息浓厚、鱼目混珠,难辨真伪的情况,但其对社会公众的生活影响尚较小,相对来说比较为大众接受,点击率变化不大:愿意看的多看一些,不愿意看的也就直接翻页过去。而第三类的视频产品,则有些不同。它们看似没有什么商业气息,具有一定的传播知识功能,内容貌似公允,但这些视频产品中的一部分,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语言往往带有一定攻击性,内含社会煽动性,散布的信息有时比较惊悚,内容的真实性难以确定,甚至有杜撰、造谣、甚或网暴倾向,近年还出现了以“爱国”“公平”“正义”等名义来攻击社会名人、知名企业或突发事件当事人等视频产品。对于这些视频产品,公众的点击率往往变化较大,有些内容比较极端的视频产品点击率可能在很短时间达到10万+。这类视频就是视频市场中的“垃圾”产品。它们往往十分吸引公众眼球,但其实内容空洞,子虚乌有,经不起推敲,但却传播力强,社会蛊惑性大,具有极大欺骗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挑起社会对立或不安,搞黑他人或企业,追求流量最大化。这种“按键伤人”的视频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公众的心理不快,也令一些企业担心忧虑,并对今后视频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自媒体垃圾视频已然成为社会公害。

自媒体垃圾视频何以肆无忌惮?

今天,社会公众看到的一些自媒体视频产品,在一些突发事件背景下,往往横空出世,兴风作浪,呼风唤雨,故意与官方媒体逆反发声,为追求流量无所不用其极,话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努力出格,甚至达到故意颠覆价值认知、毫无道德底线、无法无天的地步。自媒体垃圾视频产品的制作者意欲何为,其真实目的昭然若揭。自媒体垃圾视频何以在今天异常活跃,其原因有三:

第一,庞大的用户群滋养了海量的自媒体视频产品,几乎每一秒钟都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仅靠国家监管机构的抓取审查和平台的常规监督是难以完成的。

第二,自媒体垃圾视频产品具有一定的伪装性,制作者在不断地变换“马甲”,改头换面,以貌似合法合规的面目出现,令监管部门难以马上识别出,平台的监管更容易百密一疏。

第三,这些自媒体垃圾视频在内容方面表现出伸张正义的模样,选择的话题往往直击社会公众关心的热点,迎合某些社会群体的心理痛点,致点击率很快蹿升,点击和转发的量短时间里可能达到巨大的数据。

陈立丹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指出,“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状态”。但是,“舆论有时十分愤青,有时又十分保守,并非时时代表社会的良知和发展方向。”在传统社会环境中,舆论趋向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监督的权力。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能是电视台,个个都是播音主持人。舆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的优势被社会化媒体的喧嚣消解到微不足道或驱赶到角落的程度,官方正规的信息渠道被无形中屏蔽或淡化,无数人打开手机,直奔视频平台,本来是要获得信息、寻求快乐或消磨时间,殊不知无形中也把时间交给了视频制作者,自己的大脑“被安排”了各种信息——你本想刷点笑话,但送到你面前的却是鱼目混杂的海量信息轰炸。

祭出市场淘汰机制,把垃圾视频清理出局

现在,对于自媒体视频产品的监管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和播放视频的平台。每天海量的自媒体视频产品,依靠政府的监管机构和平台的自律审查,从力量上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视频市场上应该推出第三种力量,那就是公众自我评判的力量,让公众对那些垃圾视频产品点差评。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 · 诺尔 ·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指出,在公开场合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总是会保持沉默,他们往往是“大多数”人,传播学上把这种现象表述为“沉默的大多数”。在一些公开或比较敏感的议题上,发声的往往是叛逆的、浮躁的、或者喜欢显露的一些人,而守法的、沉稳的、比较智慧的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人,他们不愿意表达,不喜欢被人关注。然而今天,面对海量的视频产品,这些“大多数”是视频产品的受众,他们拿着手机观看,完全可以不再“沉默”,因为在视频的播放平台不再是一个完全公开的平台,他们可以默默地表达自己的取向态度而不必担心被人关注。但是,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视频播放平台都仅仅设置了只允许他们表达赞成态度的按键,而没有表达反对或排斥的按键:即只可以点红心、点赞、关注、转发或评论,这样,社会公众无法对一些虚假、低俗、恶劣的视频产品表达明确的反对态度。尽管一些公众在评论区可以阐释自己的负面评价意见,但在视频播放的界面基本上是看不到这一负面评价的,也完全不影响那些视频产品的传播,这是不公平的,其潜在后果也是严重的。

1.有“赞”而无“差”,会对社会舆论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今天一些别有用心的视频产品制作者正是利用平台只有“赞”的正向功能设置在疯狂获取流量,他们完全无忌大量网民对垃圾视频产品的反感或排斥,蛊惑一部分人赚取点击量或制造刷量,任他们在平台上兴风作浪,制造事端,营造虚假的民意舆论形态,形成对健康社会舆论生态环境的侵袭,造成一种舆论假象,实则强奸民意,盗用民心取向,这种视频平台设置的缺陷该改一改了。

2.设置“差评”符号,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够极为便捷地获取社会信息,个体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已经不再变得困难,也不会有所顾忌。网络舆论环境的公平性与低风险性,恰好便于讓那些原来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制作精良的视频产品点赞或打红心,对于垃圾视频产品点差来表达自己反对的态度,让它们从眼前消失,不再危害他人。如果一个视频产品平台只能允许用户点赞,而不能点差,那对广大的视频用户来说无疑是一种权利的剥夺,也不符合市场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则。

3.设置“差评”级别,对垃圾视频产品进行市场惩戒与淘汰。目前,社会对于垃圾视频产品的管理仍然用的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与平台的审查,其实市场早就该采用“看不见的手”来规范视频产品的守法合规了。平台可以通过“差评”淘汰机制的设置,以“红牌罚下”的公众监督力量,让那些制作粗陋、虚假产品广告宣传、无聊低俗表演、以及怀有险恶用心的所谓知识传授、热点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解读等视频产品退出平台。具体做法如:公众差评达到十万加的视频产品应永久禁入平台;差评达到五到十万万的可直接退出平台,并禁入3个月;差评达到五万的,将不再出现在平台,也自动禁止转发。这样,市场自动淘汰机制就会对那些垃圾视频制作者形成一种制约或震慑力量,也能对政府监管、平台审查形成一种积极的补充,三股合力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一定会让中国的网络视频市场更加健康发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打一场网络视频市场的人民保卫战,网络垃圾视频的危害与猖獗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治理。

猜你喜欢
舆论公众垃圾
垃圾去哪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倒垃圾
倒垃圾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