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际传播的现实生态与基本逻辑

2024-06-10 04:24毕研韬焦昆林媛媛
国际公关 2024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

毕研韬 焦昆 林媛媛

在当今世界,以利益与价值观为基础的阵营对抗正在加剧,提升地方国际传播效能就尤为重要。

核心概念界定

1.地方传播。地方传播与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的国家传播相对,包含城市传播与区域传播。本文的“城市”不区分规模。本文的“区域”既包括省级地方发展共同体,也包含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城市群”可视为“区域”的一类。本文的“区域”不包含超民族国家共同体。

2.“全球-地方”。这源自“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强调超越全球和地方二元对立的关系。“全球在地化”凸显“在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领域内普遍性与特殊性趋势同时发生”。1在“全球在地化”视角下,全球化与在地化是互补共生关系。“全球在地化”是一种批判性的、变革性的全球化。邹军认为,“全球-地方”理论视角可以被拆解为“全球-国家-地方”三级结构。2

3.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和区域品牌都属于地方品牌的范畴。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在提炼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集全市之力向市民、游客、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做出的价值承诺,希望借助城市品牌使自己的城市脱颖而出。城市IP是为提升城市价值而提出的独特文化符号,种类繁多。在本文中,区域品牌是以一个或几个城市为核心而制訂的集体利益承诺。

国际涉华传播生态核心特征

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中的若干问题都源自对作业环境的误解甚至曲解。不可否认,有些势力在蓄意操纵世人对环境的认知。

1.挑战与阻碍。第一,中西方隔阂扩大深化,衍生后果持续显现。各种因素叠加损害了我国在西方的形象,进而放大了各种冲突,最终引发美西方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科技链、人才链、资金链等领域与中国“脱钩断链”。不可避免地,价值观差异扭曲了西方对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认知与态度。

第二,我国国际传播理论和手段远远滞后于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对实践具有指导价值的创新成果匮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理念难以有效传播,未能进入决策与实施程序。与此同时,对传播实践指导性不高甚至有害的理念大行其道。理论层面缺乏竞争,实践层面的自我纠偏能力很低。这是阻碍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一大障碍。

第三,我国对国际传播生态的理解存在偏差。从全球范围看,“真相坍塌”现象客观存在,人类已进入“后真相时代”。同时,“同温层效应”“信息茧房”“巴尔干效应”等在国际认知中同样存在。针对某些民族情感对立的国家,“群体极化”危害不小。加上蓄意操纵和传统桎梏,精英阶层和普罗大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存在偏差,而这类信息传播与知识生产领域的缺陷妨害精英决策与大众情感。

第四,生成式AI扩大价值观间的鸿沟。生成式AI基于既有网络信息做出回应,而且会遵循特定的法律、价值观与风俗习惯。因此说,生成式AI会在不同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之间扩大并固化认知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于价值观的“信息茧房”的对抗,也就是形成隶属于不同价值观的“平行世界”。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国际传播。更严重的是,这种风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

2.机遇与优势。第一,传统智慧的高维指引。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引领我们以辩证思维看待全球变化。从历时维度,道理、规律、秩序都是变动不居的,世人得主动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在危机中寻新机,于乱局中开新局”。这是宝贵的也是相当实用的思想财富,值得珍惜、传承和发展。

第二,国家综合实力已达新高度。除了经济、科技、军事等传统维度外,我国已拥有大量睁开眼睛看世界、掌握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而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认知能力。进一步优化用人环境,保障人才最大限度发挥其能量,这是我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根本前提。我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也掌握了初步的国际平台资源。

第三,社交媒体和智能媒体带来新机遇。我国已经拥有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交媒体,而融合人工智能的新型媒体形态“智能媒体”或叫“AI驱动媒体”,有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抵触、消弭认知鸿沟。新型媒体能让国际社会低成本沉浸式感知我国的特色与发展,这有助于培养移情心理和共情氛围。当然前提是我国新型媒体的运行遵循国际伦理与习俗。

第四,我国地方国际传播方兴未艾。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若干省市区和城市成立了国际传播中心,虽然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引,传播实践大都在低段位运行,但毕竟已蹒跚起步。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盲目探索之后,地方国际传播自然会向较高水平看齐,步入效果导向、科学牵引的正确道路。笔者称之为地方国际传播2.0阶段。要实现迭代升级,地方国际传播尚需效果评估的推动。

我国地方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

基于对国内和国际传播生态的理解,笔者认为我国地方国际传播应遵循两大逻辑。

1.政治统摄国际传播。从编码端看,我国的地方国际传播是自上而下的行为,这体现在传播目标、内容、主体、渠道、规则等传播要素上。正如邹军教授所言:我国地方国际传播工作牵涉到地方、国家、国际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4事实上,我国精英阶层普遍希望以讲好地方故事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因此说,我国地方对外传播是国家对外传播的一部分,服务国家大局。

从解码端看,国际社会必然会在“全球-中国-中国地方”的系统框架下解读我国地方传播。换言之,在国际受众眼里,我国的地方传播首先是中国的,其次才是地方的。在更大范围内,正如毕研韬团队指出的,国际社会必然会在地缘政治和资本政治双重框架下解读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如上文所述,我国地方国际传播的阻力因此而增加。

2.价值沟通关乎全局。利益和价值观共同塑造国际关系,其中价值观能够调节利益关系。阿根廷社会学家马里亚诺 · 格龙多纳说,国家必须具备那种有利于抵制诱惑而做出正确决策的价值体系,才能实现持续、迅速地发展。地方国际传播的一大使命是协助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观沟通。刘金波博士建议将“创新之城”“包容之城”“未来之城”等作为深圳城市品牌,将“可沟通城市”“跨文化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以主动、平等、公开、透明等作为政府公报等的基本规范6,这是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明智策略。

3.在地方国际传播中,民间传播可以弥补官方传播的不足。李舒、张寅建议,“聚焦城市日常生活、表达个体对城市感知的微觀叙事可以充分展现城市韵味,促进人与城市、文化与文化的有效互动。”7刘昊、谢思怡倡导浸润式传播,“自媒体的碎片化分享既淡化了城市传播的痕迹,又实现了对城市形象的无痕构建”。8张志安教授提出,城市国际传播要呈现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与城市价值观、国家历史文明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城市国际传播可“分享、总结和探讨城市发展经验”,9进而呈现城市治理的价值逻辑。

结语

文化学者雷蒙德 · 威廉斯认为,“人类共同体的发展是通过发现共同意义及其共同的沟通手段而实现的……传播就是使独特经验变成共同经验的过程”。10要更加有效地实现国际传播的目标,郭毅教授认为传播者要设法“在时间、空间、情感等多个维度把地方充分融入全球,促成地方与全球之间更加有机的交往与交流。”11笔者进一步主张采纳跨文明对话的视角,跳出对话双方所在的维度,从更高维度俯视对话的双方,唯此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国际传播。12

董关鹏教授在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称:“在今天的全媒体时代,使用专家和创新先锋才会在国际竞争中作为大都会脱颖而出”,13笔者认为,在当今国际秩序重构的非常时期,只有同时熟谙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专家才有可能理解和胜任国际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Joachim Blatter. Glocalization [EB/OL]. https://www.britannica.com/money/glocalization.

2.4.11张毓强,姬德强.“全球地方”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J].对外传播,2024(01):66-70.

3.毕研韬.认知安全视域下生成式AI监管研究[J].青年记者,2023(11):87-90.

5.毕研韬、董庆文、黄玲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之国际传播研究——以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对外传播,2024(1):42-45.

6.刘金波.超大城市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6):74-85.

7.李舒,张寅.跨文化视域下城市国际传播的理念升级与模式创新[J].青年记者,2022(24): 64-66.

8.刘昊,谢思怡.浸润、涵化、认同:自媒体视域下城市国际形象的渗透式传播[J].当代传播,2022(06):85-89.

9.张志安.议题、机制与话语: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J].社会主义论坛,2023(06):20-22.

10.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 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7-48.

12.毕研韬.战略传播和跨文明对话: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关键维度[J].新传播,2021(6):35-37、41.

13.李雪威,李亚.国际大城市的全媒体传播[J].公关世界,2016(21):28-31.

猜你喜欢
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