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梦昳
【摘 要】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能实现情境化的言语实践、针对性的个体突破、实时性的开放互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全新认知结构关系,形成师生共长、生生互助、个体发展的小学语文生态学习圈,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来提升教师精准化的“教”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从而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智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通过构建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包括微课、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库,推动学生在信息交互下的智慧学习,扩充语文学习的维度,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统筹与教学环节的规划,让学生根据兴趣、需求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学生还可以及时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情境化的语言实践尝试,推动学习的主动化、深入化以及个性化。
3.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的巧妙设计使得智慧课堂的多元评价、互动开放成了可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智慧课堂的评价,并通过大数据收集,实现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可视化、系统化的实时评价反馈。课堂上,师生的集思广益推动学生的语文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调整和优化。
4.学习时空的转变。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延伸语文学习的课前解惑和课后拓展,打通课内外的学习通道,让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真正实现师生的智慧交互。
因此,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质是师生充分发挥共同智慧,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束缚,实现情境化的言语实践、针对性的个体突破、实时性的开放互动,形成师生共长、生生互助、个体发展的小学语文生态学习圈,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批判思考,激发主动化构建。
1.知识经验的认知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可以实现新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已有语文经验的同频共振,促进学生新的语文认知结构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为学生完善语文知识经验的智慧化认知构建。以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的形声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软件中的课堂活动板块的优势,利用“知识配对”设计有趣的识字游戏,帮助学生快速回顾已学的生字部首,了解不同部首的含义。同时,教师还可依托软件的文本克隆和画笔功能,让学生尝试将“青”字和相应的部首组建新字,再读新字,感受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式,为学生的新知与旧知重新搭建支架。
2.学习对象的迁移应用。教師可以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智慧课堂中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新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语文学习的举一反三,从而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习作讲评课上,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想象真有趣”是三年级下册的一次习作练习,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的智能批改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与归纳。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微课的指导视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类习作的改进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根据自己作文中的问题进行修改,通过智慧课堂,促进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学以致用。
3.思维品质的发展提升。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辅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高阶思维能力。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写日记”教学为例,通过对比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日记例文,学生很快发现日记的格式与众不同——日期、星期和天气是日记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修改作文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传屏功能,上传学生的日记,通过对比例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撰写日记的小妙招——选材多样、过程写清楚、想法融进去,从而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二)有效对话,鼓励协作化发展
1.媒体交互的多维启发。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在智慧课堂中融通呈现,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启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创意地思考与表达。以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为例,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发现梭子鱼和海参的移动速度截然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表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补充两种动物移动时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是如何运用作比较的方式凸显两种动物移动速度的不同。同时,教师创设“小螃蟹讲解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小螃蟹、乌龟等不同动物的移动影像,鼓励学生模仿文中的表述方式有创意地描绘其他海底动物的行进方式。此举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师生智慧的互动生成。智慧课堂应围绕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利用交互软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更好地创生课堂情境,在师生合作中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中,教师可以制作“蜘蛛拨打微信电话”的视频,向学生传递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蜘蛛的微信电话,把握文本的整体脉络,走进蜘蛛的童话世界,帮助蜘蛛完成开店的任务,进一步感受文本的内涵主旨,发展自身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3.生生协作的互助共长。通过在线协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智慧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创设了全新的支持环境,为学生营造了更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从而推动生生互助、生生共长。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来编童话”的讲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为“情节干涸”的作文规划一个合乎情理又意料之外的故事走向。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文档”的多人协作功能,让学生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在线思维导图设计的学习任务。在这一团队协作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不仅得到了提升,小组内的沟通交流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不同媒介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实践机会。
(三)诊断需求,支持个性化突破
1.诊断学习需求。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搜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活动环节设计微课,利用教学平台汇总学生的回答情况,实现课堂上的个别化指导。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软件中“选词填空”和“生字配对”的功能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根据反馈的错误,对同音易混淆字“雀”和“鹊”进行辨析,让课堂的针对性教学更高效。
2.实施多元评价。智慧课堂能即时搜集、分析、反馈数据,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智慧化交互式评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直观、更高效,促使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智能抢答器”功能,在课堂上邀请学生进行生生互评,依托大数据的搜集功能,利用图表即时反馈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评价情况,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扎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汇总和反馈,凸显多元化的综合素养评价导向。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平台,阅读班级内学生的习作,通过教师修改评价、生生互助修改评价,实现多样性、综合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聚焦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
3.构建学习生态。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电子资源库的建设突破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提升构建丰富多元的学习生态资源体系,助力学生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突破与发展。以教学平台的课后应用为例,学生可以根据习作要求上传自己完成的习作,通过智能批改,在内容选择、谋篇布局、行文规范、语言表述等方面获得系统的综合评价,并通过教师的文情诊断和学生的交互评价发现自己习作在表情达意、格式规范、文法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推荐的“微课处方”,改进自己习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尝试修改、上传再批改的过程中获得习作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识和选择,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关注了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将学习过程具象化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核心,其有效的实践更依赖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只有教育智慧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深度学习,才能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长赋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