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卿 李 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动员号角[1]。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强调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三教”改革之中,教法改革是途径,目的在于重点解决教学系统中“如何教”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体验式教学改革为例,通过对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其价值的分析,并以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及其实验,来总结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经验,以期为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体验式教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2],注重师生双方平等对话,通过发问的方法引导弟子积极思考,是体验式教学的雏形。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提出“认识源于感觉”[3],以简明的语言肯定了感觉的认识作用,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源头。17世纪初,培根提出“经验的认识原则”[4]以及17世纪80年代洛克提出的“观念的两种起源”[5],都强调了经验在认知中的价值,认识来源于经验。到了20世纪,以杜威为代表的自然经验主义者对于经验、认识与反思之间关系的思考更加完善,推动了体验式教学的发展[6]。1938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生只有从尝试、应用和改造等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真知[7]。1941年,英国教师科翰提出“一切知识皆来源于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威尔士建立了一所“户外学校”,开始尝试探索体验式教学。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在总结了众多教学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理论[8],标志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正式成型。此后,莱文、里文思和科尔博等众多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体验式教学理论日趋成熟[9],体验式教学在教育界已然形成了共识。根据美国大卫·库伯[10],以及我国学者肖海平[11]、刘书艳[12]、王嘉毅[13]、李放滔[14]等人的观点,结合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的特点,本文将体验式教学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教学需要出发创造和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从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模式。
理论是教学方法赖以构建的基础,反映了该教学方法的内在特征。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人的一切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是由实践(直接体验)到认识(间接体验)再到实践(接受检验)的过程,只有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共鸣。第二,从建构主义教学论的角度来讲,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三,从生活教育理论角度来讲,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只有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切身经历体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自我认识和经验。第四,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反应,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者会产生刺激并做出反应,通过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和模仿等行为方式来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由此来看,体验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理论,旨在通过实际体验和情感参与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能力水平。
与传统讲授法相比较,体验式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体验式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强调情境性。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相关的真实情境,通过对情境的感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第二,强调主动性。通过模拟真实的实践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思辨和创造,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主动感知、主动体会,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体。第三,强调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差异化提供学习资源,创新多元化学习场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强调互动性。一方面,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师生关系是“我—你”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精神的对话关系,是一种共同协作的关系[15]。另一方面,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同伴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增进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强调过程性。体验式教学不是直接讲解或展示知识的教学,而是一种体验、领悟、升华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理解、领会的过程,以及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领悟意义和升华感情的过程。第六,强调反思性。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不光是接受知识,也不断思考自己的体验感受、认识和行为,通过实践中的操作和探索思考及验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特点,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重构教学目标、开展学情分析、开发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流程四个部分。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是教学的指导,也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具体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的成败与得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全面、具体、符合实际。重构教学目标,需要从照抄照搬教学参考上面的教学目标,转向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需求、掌握学生情况,通过基础性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目标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迁移应用目标。针对体验式教学,重构教学目标,需要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进行调查,对课程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进行准确把握,结合学生毕业要求和体验式教学要求,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设定,解析课程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为什么让他们学习这些知识以及如何让他们有效学习。
学情分析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学习方法、习惯、兴趣、成绩等展开深入调查和剖析。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选择教学策略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落脚点。针对体验式教学开展学情分析,需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性格等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课程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认知基础和经验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对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进行分析[16]。通过对学情分析,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现状,设计好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案。
教学资源是一切能用于教育教学的自然条件、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和媒体条件,包括各类教学资料、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合理地开发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体验式教学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需要按照教学标准、课程达成度、体验式教学要求,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以及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对教科书、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进行开发,使之转化为真正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影音资料、电子教材、网络资源等教学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声音、视频、图片等形式的开发,确保课程资源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交互性、交融性、真实性。
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设计者,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激发动机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反馈外化阶段[17]。
1.激发动机阶段:创设情境,促进体验感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发生的,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因此,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合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与学生的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不足,对许多知识感到抽象和陌生,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需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可围绕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生活、综合多种方式、利用实践基地。通过情境提出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学习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打下基础。
2.实践感受阶段:合作探究,促进体验认知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深化对体验的认知。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合作探究小组,根据课程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开展探究。通过提前设置的情景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开展研究探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之后,组织各小组之间开展交流、讨论、分享,促进学生对体验认知的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时的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不恰当认知予以及时纠正,在小组探究遇到困境时及时给予知识和方法上的巧妙点拨。
3.体验内化阶段:评价嵌入,促进体验反思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训练,但是学习效果如何还需要嵌入评价,促进学生反思体验,进一步升华对体验的感知。第一,开展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做出价值判断,推动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第二,开展学生互评。对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并合理分组,学生分小组展示问题解决措施并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及矫正。第三,开展教师评价。教师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个体和小组学习状况,一方面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另一方面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予以纠正。
4.反馈外化阶段:实践验证,促进体验巩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证实,将所学知识加以合理应用,必须通过实践练习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根据课程所学内容,灵活布置课后作业。例如,让学生选取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案例,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撰写一篇课程设计并形成课程论文。通过实践案例剖析,学生验证习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提高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学生将自己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变为动机,形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去支配或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行为习惯,从而指导自身实践。
为了检验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同时寻找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为体验式教学更好地运用提供可靠路径,本研究基于前述基本理论探讨,以高职院校“公共关系实务”课程为例,进行了如下应用实验。
本次实验选取某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大二年级两个班级8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43人,对照班45人。两组学生年龄相仿、年级相同、专业相同、知识、技能水平基本相同。
“公共关系实务”是广告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为主要内容,课程内容兼备理论性、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通过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公关意识,提高学生应用公关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公共关系基本理论知识、公共关系构成要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关专题活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公共关系礼仪等内容,共计36学时。主要参考教材为刘丹、彭艳主编的《公共关系实务》(第二版)。本次实验选取第五大模块“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中的“任务一 新闻发布会”(共计2个学时)作为教学内容。
根据“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以及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编制了《“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学生基础情况调查表》和《“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并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两个调查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和问卷修正,确保了其科学性。除学生的基本情况外,问卷答案的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从“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分别赋值1~5分。
在教学中,实验班进行体验式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进度、布置作业等保持一致。实验之前,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学生基础情况调查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第一次测试,试验之后采用自编的《“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第二次测试,对比两次检测学习效果。实验结束后第二天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第三次测试,来验证不同教学方法在教学持久上的有效性。两个班级的教学知识点一致,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实验周期为2个学时(90分钟)。授课时未告知学生他们的课程被进行了分组实验。
按照上文中提出的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要求,本次实验流程共分为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撰写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工具、实验流程、实验要求等;第二,明确课程目标,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三个方面对“任务一新闻发布会”的教学目标进行剖析;第三,选择教学内容,参照《公共关系实务》(第二版)对第五大模块“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中“任务一 新闻发布会”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和丰富,包括教学案例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等;第四,进行第一次测试,采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学生基础情况调查表》对对照班和实验班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测验;第五,实验班开展授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举办模拟新闻发布会。在激发动机阶段,教师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和礼仪进行理论讲解,指导学生完成发布会方案,引导学生认识到举办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实践感受阶段,由学生自己完成主持人、发言人、媒体记者等人员的角色分配,按照策划方案,用模拟发布台、话筒、布景等营造出新闻发布会的真实氛围,按照发布会的流程,开始“真实的”的新闻发布。在体验内化阶段,也就是模拟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引导“主持人”“发言人”“媒体记者”开展自评与互评,谈体会、谈感悟、谈收获,思不足,使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外化反馈阶段,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模拟新闻发布会过程中学生的着装、仪表姿态、提问与应答技巧、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表现进行详细分析、点评,给肯定,讲不足。授课结束后,采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进行评价;第六,对照班开展授课,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开展教学活动,授课结束后,采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进行评价;第七,进行再次测试,实验结束后第二天采用《“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第八,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包括对课程教学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的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分析等。
第一,学生参与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上课参与程度数据对比发现,实验班的“上课全程参与人数”和“上课一般参与人数”比对照班分别高出24个百分点和6.47个百分点,说明实验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全程参与程度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班。在体验式教学的四个阶段,实验班学生参与程度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一直处于稳定水平(均值为98%)。而对照班学生,从授课开始一直到授课结束,参与程度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低谷状态。由此说明,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案例及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基础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在提高学习成效和教学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对《“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学生基础情况调查表》中所涉6项问题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在开展实验之前,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在6项问题上的得分总体一致,平均总得分分别为77.7分、75.9分,说明两组学生在面对“任务一 新闻发布会”时,相关知识、情感、能力上的水平相差无异。在开展实验之后,对照班学生在上述6项问题上的平均总得分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为82.4分;实验班学生在上述6项问题上的平均总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为95.6分。
第三,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对《“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中的6项能力点进行统计,实验班各能力点对应样本均值得分均高于对照班;6项能力点中,除了在“问题1:什么是新闻发布会”“问题2:我能理解为何要举办新闻发布会”上,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差距,其他能力点两组均出现显著的组间差异,且实验组均值高于对照组。此外,通过对认知性目标(共计2项)、技能性目标(共计2项)和体验性目标(共计2项)所分别涉及的能力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实验班在技能性目标上和体验性目标上显著性更强,主要表现为,实验班学生不仅有效掌握了新闻发布会的流程、注意事项、技巧和方法,并且更多感受到了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尽管在实验中体验式教学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验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访谈结果,发现体验式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由于体验式教学注重开放性、多样化、情境性、过程性、活动性,这给教学过程中教学秩序的维持带来一定挑战;第二,受学校师资数量和教学空间限制,每个教学班级人数过多,学生很难对所有的情境进行充分的体验;第三,体验式教学强调真实情境的体验,“公共关系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创设真实的案例情境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第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验环节复杂,这些教学环节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出现过于步骤化和流程化倾向。
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教学中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针对实验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策略。第一,要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教师要加大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力度,全面深入了解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和要求,熟练掌握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步骤和流程,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二,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需求。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将“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特点与广告专业及相应岗位的要求相结合,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为其所用,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地认同、吸收和内化。第三,要加强真实情境环境创造。一方面,要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调查走访、资料收集、视频制作等,开发建立“公共关系实务”典型性、启发性、多向性、热点性的案例库;另一方面,可以探索模拟公关公司建设,设计多样化的贴合真实实际的公司任务,为教学提供情境支撑。第四,要完善相应的教学规则。建构更有规则的小组讨论原则,小组讨论必须明确任何思想或观点都需要以事实来支撑。要完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标准和流程,确保评价的客观、高效和有效。第五,要加强教学组织引导。充分发挥班长、学习委员、小组长的功能和作用,对他们开展体验式教学培训,让他们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最终形成对班级的有效控制。第六,要充分研究教材。体验式教学法不是万能的,有其使用的局限性,教师要加强对“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的深入研究,对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特征有一个整体和准确的把握,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用体验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