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4-06-10 12:00李文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协同

李文辉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41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必然之路。近年来,特别是自2020 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简称“20 方案”)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按照“20 方案”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并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一些实效。但整体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还处在探索试行和“破冰”攻坚阶段,在实践中还面临诸多困难。一些制约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诸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哪些基本要求、面临哪些困境以及如何解决等,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的是围绕共同育人目标,基于人的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跨学段的思政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成长规律,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理念等方面增强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在差异性与关联性中整体规划与建构、统一部署、分类启动,形成一个纵横贯通的系统化、规范化、协同化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又高度协同地推进育人总目标的实现[1]。

1.1 目标定位的整体性与贯通性

目标定位的整体性,指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之间及课程内部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内在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2],具有整体一致性和同一性。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虽功能定位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但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教材体系,一条“红线”“主线”贯穿课程始终,将各学段及学段间的思政课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条“红线”“主线”便是立德树人总目标。大中小学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思政课的共同育人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目标,不是将教学各要素简单机械“叠加”,而是将各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系统融合体,既包括纵向的拓展延伸,又有横向的贯通融合。只有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承前启后、有机衔接、融会贯通,才能协同达成育人目标,进而实现思政课整体系统运作。

1.2 内容供给的递进性与连续性

内容供给的递进性,指的是为满足各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对教材体系进行结构化优化,实现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逐步深化、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虽然思政课的教学对象层次多样,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但教学内容绝不是叠加式组合呈现,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按一定的教学内在逻辑,既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和差异性,也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特征[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呈一体化“链条”环环相扣,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思政课内容及深度广度不尽相同,但其根本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教学内容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大中小学各学段按照纵向主线贯穿、横向融会贯通、循序渐进、合理过渡的原则层层推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和谐统一的递进连贯的有机整体。

1.3 方法选择的适切性与灵活性

方法选择的适切性,指的是遵循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突出并适应学生特点与需求,根据学生特点和个性化差异适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诸要素高度契合匹配[4]。方法选择的适切性,突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与多样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与水平。

大中小学生在年龄、认知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学段培养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存在差异,教学方法也理应灵活多样。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为切入点,因势而化、顺势而为,有效嵌入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内容梯度、学生年龄相匹配,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入行。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徐徐展开,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各自为战”“ 相互脱节”“内容简单重复”“衔接不紧密、机制不畅通”等突出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制约着思政课整体效应的发挥。

2.1 目标方面:根本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统筹衔接尚待落实到位

思政课的根本教学目标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这一根本目标指引下,统一规划各学段思政课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成为各学段思政课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指南和标尺。从当前状况分析,各学段思政课的阶段性目标与根本目标衔接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各学段教学目标制定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思政课具有“学制长、内容庞杂、教学覆盖面广、教学对象层次多样”的特点,不仅覆盖大中小学段,且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也不尽相同,各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也呈现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若缺乏“一盘棋”整体意识,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就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不聚集、偏离本学段教学核心目标的情况,进而导致根本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统筹衔接不畅甚至脱节等,进而影响教学整体目标和根本目标的实现与达成。其次,各学段教学目标没有融会贯通成为有机统一体。由于衔接机制不通畅,横向融通、纵向协同的协作机制欠缺,学段间常是“各耕一亩田”,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 “各自为导”“各自为教”“各自为学”散兵作战的情况,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层级性与连贯性特征被遮盖,知识呈现随意、教学目标模糊甚至出现层级性混乱。最后,各学段教学成效呈碎片化。断裂式、片段式的教学目标未能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无法满足思政教育的整体性、持续性和连贯性要求,各学段的教学成效呈碎片化,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应大打折扣。

2.2 内容方面: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与精准性有待加强

大中小学段的思政课不仅学制长跨度大、教学对象覆盖面广、内容体系庞杂,也存在相当部分重复递进的教学内容。为此,特别需要统一规划,统筹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递进性与重复性的矛盾。现实中,由于横向沟通不足、纵向协同性差,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衔接性、进阶性缺乏,深度、广度、难度以及衔接度方面存在衔接不畅,内容简单重复、脱节、倒置等严重影响了教学实效性[5]。具体体现在:一是各学段教学内容呈碎片化,内容供给失衡,缺乏区分度和层级性,部分内容前后倒置或交叉重复,既降低了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相当部分学习者存在“吃不饱”“不解渴”的现象。三是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阶性不够,既存在一些“难点堵点”,还存在断崖式断层和缺漏,知识的精准性也有待增强,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3 主体方面: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程度不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涉及多层次、多环节、多要素的系统工程,是由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一体化的师资体系等共同构成,共同构成相互配合、协同联动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循序渐进协同育人。然而当前,师资队伍一体化程度、教学效果不理想,成为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瓶颈。具体体现在:一是一体化建设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大中小学“各管一段,各不相干”的机械思维依然顽固,一体化团队协作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散兵作战的状况未得到彻底改变。二是一体化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各学段协同性互动性差,交流联动少,且大多限于低层次、小范围的校际和区域间的合作;不同学段间教师沟通交流少,协作形式也比较单一,一体化创新机制缺乏,交流联动机制有待健全。三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足。由于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联动工作机制缺乏,各级学校管理资源、教学资源未能充分融通联动,师资队伍以及教育资源、学习资源未能充分有效整合,资源共享的大格局有待形成。

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而对哲学常识的教学而言,尤应如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原则却未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抽象的讲解过多,从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对现实问题不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就是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这样的现象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也难以使学生对哲学产生”好感”。

3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突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举措统筹多方力量化解实践难题,要在推进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师资一体化层面精准发力,推进各学段通畅衔接、层层递进,实现“目标融通+ 教学相通+ 师资协通”的一体化目标,协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3.1 锚定一体化教学目标,深耕立德树人总目标

首先,整体落实思政课教学总目标,环环相扣。思政课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其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开设思政课的同一目标就是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系统设计,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锚定并深耕立德树人这一教学总目标和根本任务,明确不同学段育人目标的根本指向,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标进行一体化整体架构,坚定政治立场,坚守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其次,落实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目标,层层推进。大中小学段作为一个螺旋式系统,其内在的主线将各学段形成一个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协作配合的递进整体,具有整体性、递进性与衔接性的逻辑关系。各学段按照 “培育道德情感—筑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的具体教学目标,层层推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系统,循序渐进推进各学段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小学阶段,主要以形象直观和体验性学习开展启蒙教育,培育道德情感;中学阶段,以常识性学习为主,筑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以常识性理论性学习为主,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主要以专题讨论式、辩论式、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学习,强化使命担当意识。

最后,优化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分层实施。统一性与差异性并重,注重学段间思政课具有的整体性、连贯性、进阶性特点,兼顾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心理特点,加强系统设计和研究,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推动不同学段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与融合统一,在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递进性、教师队伍的协作性、育人资源的共享性方面发力,形成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 协同体系”。

3.2 聚焦一体化教学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施与实现。为此,要厘清不同学段间思政课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进阶性、知识要点的衔接性与差异性、教师间的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矛盾关系。

首先,系统推进教材体系一体化。一是践行教材贯通理念,优化与改革教学内容,在内容体系创新、教材编写以及教材讲解过程中,按照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原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明确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与区分度,纵向衔接、合理过渡、逐步深化、螺旋上升。二是建立健全教材编审机制,妥善处理好各学段内部的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连贯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递进性与重复性,方法的独特性与趋同性的矛盾,凸显各学段教材内容的贯通性、衔接性与进阶性,促进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教材整体育人效应。

最后,融合推进教学体系一体化。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一是树立一体化理念。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一体化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一盘棋”“大思政”融通理念,落实好“步步高、步步升”螺旋上升的教学理念,既不“赶超”,也不“滞后”,“温度”适宜、“广度”“深度”适中。二是推进教学目标一体化,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机衔接、层层递进、承前启后的严密逻辑结构,逐步引导学生明事理、悟道理、信真理,让大中小学生逐渐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推进教学内容一体化,注重内容供给的层次性与衔接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力实现大中小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的有机融合统一。

3.3 打造一体化师资队伍,培育多元参与的育人共同体

教师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体和关键。为此,要牢牢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点位,以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点,通过多举措联动,培育一体化师资队伍,推进理念协同、教学协同、科研协同,打造育人协作共同体。

首先,构建一体化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体化理念构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为此,思政教师要对思政课定位清晰,树立共同体意识,强化协同育人责任意识,建立整体协同思维。教学中,要贯彻践行一体化建设理念,明确思政课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强化整合意识,树立“一盘棋”“大思政”协作育人共同体理念。

其次,践行一体化理念。明确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守好一段渠”,还要“共耕育人田”,夯实一体化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教学中,要善于从大处着手,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建构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整体脉络、基本内容、根本目标及内容要求,不断研讨教学思路与方法,反复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推动教学内容推陈出新;要细研各学段知识版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化、精准化方面下功夫,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再次,构建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联动一体化工作机制,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推动教材管理机制一体化、教师沟通机制一体化、教学评价机制一体化等协同机制,加强不同学段及学段内部教师交流沟通与协同合作,加强思政课教学机构间的沟通协作,打造教学共同体;打通教师间以及校际的交流沟通渠道,加强思政课队伍间的交流互动,创新循序渐进的交流沟通机制,并形成一以贯之的听课、赛课、备课与教研制度,实现大中小学学科与交流的无缝对接,形成大中小学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的一体化局面,形成一体化教学共同体。

最后,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一是共建与共享并重,广搭交流平台。因地制宜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探索富有区域和本土特色的跨学段、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教师间合作交流与资源整合,优化与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优势资源往各层级学校下沉,推进学段间教学内容一体化;加强教师共同体建设,以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实践协同带动整体协同联动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互融互通与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利用区域地理优势,打破大中小学“各管一段”的现实壁垒,创新性开展区域一体化实践探索,促进区域课程建设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能力提升一体化,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区域大中小学师资协作体系。三是强根固本,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一体化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作用,通过“手拉手”联盟、交流协同联动,学思研行一体化,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同课异构”集体备课、集体教学研讨、共建教学资源库等一体化活动,广搭校际衔接机制与协作交流互动平台,并在资金投入、物质供给、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一体化的联动机制,打破学段分割的现实壁垒,重塑育人场域。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协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