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清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作为红色文化之一的“红医文化”是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优良品质的集中展现,也是当代医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动力源泉。一直以来,红医文化作为新时代医学生群体德育的重要历史资源,在医学生德育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德育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展现红医文化的核心内涵,通过红医文化的普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现阶段医学院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医学院校将红医文化融入新时代医学生德育的可行性路径,进而为培养有爱心、有担当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借鉴。
1931 年初,中央苏区因连年战乱,伤病员多,加之赣南、闽西等地卫生条件差,疫病流行,卫生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在连续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后,苏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但由于敌人的“围剿”和严密封锁,苏区的药品、食盐、粮食奇缺,医疗卫生条件非常差,且当时中央苏区医务人员极度匮乏,很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伤残或者死亡,因此培育和建立自己的红军医疗队伍刻不容缓,培养“红色医生”一词第一次正式提出。1932 年2 月,红军第一所军医学校在于都县城正式开学,贺诚担任校长。毛泽东为学校确立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红医”作为单独词汇被使用,是在“红色医生”“红色医疗”等词汇广泛出现之后。“红医”和“红色医生”皆指由中国共产党所独立领导的医疗卫生人员。“红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后人为了重温党史,而提出来的新的词汇。红医文化的实践主体活跃于革命年代,对红医文化进行传承,需要将红医文化所处的革命年代中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中西医关系,以及将马克思主义卫生工作理论中国化等方面的实践进行充分考量。
(1)政治坚定。红军卫生学校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政治坚定”,红医文化的“红”首先体现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为红医事业奉献一生的革命精神。
(2)技术优良是红医文化的根本要求。在红医文化中,医生作为红医的角色定位,不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还要及时响应科技发展的变化,以助力医学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拥有过硬的本领。在革命年代,为了确保医务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党中央先后派遣医生前往中央苏区学习先进医疗技术,并积极动员地方医务工作者,广泛开办军医学校,出版专门刊物,以此提升医务工作者技术能力,使得我军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明显降低。如德才兼备的“红色御医”彭龙伯医术高明,是内外科有名的专家,许多重伤病员都被他治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无论行军多么疲劳,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彭龙伯和红军战士一样吃苦耐劳,他总是满腔热情地收治病员,尽心尽力地治疗,在闽粤赣边军区,彭龙伯深受广大红军干部战士的爱戴和尊敬。在红医文化的指引下,当今社会的医务工作者更需要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作为职业基本要求。
(3)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红医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在革命年代,医务工作者面对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他们不顾自身安全,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每一次都在人民群众和战士们最需要的时刻出现,为前线伤员和被战火伤害到健康的百姓们提供医疗救助。例如“红色华佗”傅连暲,南昌起义后,闽西中共党组织负责同志找到傅连暲,希望他能够做好接收起义军伤员的工作。傅连暲欣然接受了这个危险而艰巨的任务。起义军300 余名伤病员到达汀州后,傅连暲把福音医院的全部药品拿出来,夜以继日地为他们治病疗伤,并动员妻子、女儿参与医疗工作,后来他还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为了革命将福音医院搬到瑞金,还把医院所有家产及药品捐献出来,他被称为“苏区第一模范”,像傅连暲这样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还有很多,这些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生命的敬畏,激励着新时代无数医务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将救治每一位患者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
红医文化产生于革命年代,在那个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废除中医案,传统中医正面临着被迫消亡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在此时力挽狂澜,利用已经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土壤,广泛开展传统中医的宣传,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之道。在宣扬中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禁止使用西医,反而在宣扬中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西医。1929 年3 月,红四军因战争而受伤的人员主要在当地的福音医院进行治疗。1930 年的6月,红四军又在上杭创办了闽西红军医院,并坚持发展壮大该医院的专业医护队伍,将其医护人员扩充至300 余名[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号召西医学习中医,并鼓励西医对中医进行研究,进而实现中西医结合。在此号召下,中西医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践行,并将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推进了新时代医疗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红医文化是我党优良作风在医疗卫生行业的体现,也是对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提出的内在要求。革命年代组建初期的医务工作者队伍内部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基督教徒,又有被俘的国民党军医,以及个体工作者,在经过长期的共同工作、艰苦作战以后,队伍中的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成长为具有高尚医德、技术高超的专业医务人员,他们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救死扶伤为自身最重要的责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战线涉及面积宽泛、交通往来困难的情况下,红医群体团结一致,努力克服诸多艰苦条件,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利用空闲时间提升医术水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军民健康”的坚定信念,将自身的安全抛掷脑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救死扶伤,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部队同志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爱戴。新时代践行红医文化,需要对红医文化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进行传承与发扬,引导医务工作者将救治患者工作的开展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以群众路线为主要工作路线,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2]。
艰苦奋斗是革命时期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在革命年代,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积极发动一切力量,排除万难,建立了红色医院和专门进行医疗知识培训的医务学校。为解决医疗用品紧缺的问题,动员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探索,自主进行中医药原料的采集以及半成品药的研发,在革命年代树立了红医事业不朽的丰碑[3]。红医文化中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为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在践行党中央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思想武器。新时代对红医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承,就是要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进行颂扬与传承,并以此为指导,克服一个又一个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医疗卫生行业继续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度日益提升,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对于互联网渠道所获取的新知识有着更高的接受度。鉴于此,有必要紧抓互联网这一新兴阵地,探索线上红色课堂的开展渠道,利用互联网这一契机,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红医文化更好地融入医学院校的德育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继续充分利用线下课堂的优势,带领学生巩固红医文化中的重要德育内容,发挥红医文化深刻内涵的育人功能,利用线下渠道提升学生对于红医文化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找寻红医文化和思政课程内容的契合点。例如红医故事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三章中国精神、第五章职业道德都息息相关,教师在讲授这些章节时可设计一些让学生上台汇报与此相关的红医故事的环节,如曹国煌、高胡、陈海峰、左英、陶平、林巧稚、吴孟超等红色闽医故事,可以通过手绘故事、朗诵原创诗、原创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展示,在激情赤诚的演绎中沉浸式地感受与传承红医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更加乐于接受的线上课程开展渠道,通过线上课堂展示传承红医文化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红医文化中的深刻德育内涵进行充分融合,实现专业技能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使得红医文化融入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医学院校育人成效。如教师可以录制微党课《红色华佗傅连暲》来学习红医故事并感悟红医文化,从他投身革命,为中央苏区创办了首座红军医院,到他悬壶济世,被毛泽东称为“红色华佗”,多方面向学生展示傅连暲呕心沥血,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
首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在实践中感悟红医文化的深刻内涵,实现校内与校外、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充分融合。鉴于此,教师需充分挖掘医学院校德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德育,展现红医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此,医学院校可利用“国医节”“护士节”等节日开展主题社团、团日活动,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团支部可以利用周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在革命纪念馆、会议旧址等地开展“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请党放心 强国复兴有我”主题活动,通过参观学习、现场教学、主题演讲等方式融入革命历史,感悟红医文化。
其次开展“服务地方,奉献社会,扶危济困,救死扶伤”系列医疗救助帮扶主题活动,组织医学生参加“三下乡”和红十字系列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医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将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的德育当中,需要在学以致用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挖掘,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医疗专业知识的目的,让红医文化与日常学习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红医文化的内涵[4]。对此,医学院校可将红医文化与“最美医生”、抗疫英雄等进行充分结合,积极开展主题交流座谈活动,在参加交流座谈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先进工作者的榜样精神,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从而对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怀有敬畏之心。同时,还可将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学生的日常实训、见习和实验活动当中,使学生懂得提升医术、医技的重要性,在实现职业荣誉感增强的同时,提升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信息技术时代,可充分利用微信、QQ、线上课堂等有效渠道,对红医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相关事例进行传播,拓宽红医文化的传播渠道。具体而言,可将红医文化与热点问题、典型事例进行融合,丰富红医文化的传播要素,引导学生就相关案例和热点新闻开展线上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线上渠道深入了解红医文化,并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主动学习和消化,以此激励自身巩固、完善医学专业技能,让红医文化展现其新的时代价值。
深入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结合现有思政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对通识课程和专业科目中的红医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总结,建立专门的德育教学案例库,将红医文化与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科目进行有效结合,使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的每一门课程当中,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红医文化的传播。对此,需要加速协同育人专业队伍的打造,提升通识课程与专业科目任课教师的德育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将红医文化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助推红医文化融入专业与通识课程教学。
除在日常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红医文化,还需注重红医文化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充分融入,紧紧抓住校园文化宣传这一有效渠道,通过开展主题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校园发展历史的同时,明确红医文化的来源及其内涵,以此增强医学生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此外,为营造良好的校风,医学院校还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文艺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推进红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长期以来,我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领导者和践行者,而红医文化更是我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精神财富。医生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将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德育中,对于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医学院校德育中融入红医文化,也是响应、贯彻党中央“传承红色基因”重要指示,进一步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积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