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敏,吴 婧,金 鑫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重庆 400016)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这就要求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新医科”概念,要求医学研究生教育内容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内容,同时与工学、理学甚至文学相结合,以培养出多学科交叉、医工理文融通的新医科型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要求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引导着医学研究生教育方向由“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向“价值塑造、知识应用和能力提升”转变。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文件内容相一致,在促进学科建设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和国务院等部门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强调了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应与时俱进。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落实的根本依据,是研究生了解其主要学习任务的行动指南,也是高校管理研究生日常事务、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支撑性文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督和评估的参考依据[1],其的科学性和战略性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80 年),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发展已有65 年,为践行学校“医学与人文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育人理念,学校自2019 年起,每3 年开展1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采取“学校发布修订通知和培养方案总则—院系培养方案调研—院系培养方案细则制订—院系专家论证—学术委员会评审—发布执行”模式,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修订培养方案,确保作为研究生教学管理、质量检查、过程监控主要依据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时代适应性,保障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由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学分、其他培养环节、学位申请与授予、专业学位的分流机制、组织管理九大部分组成,其他培养环节又细分为论文选题、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科研记录、实践环节、学术讲座。现将学校培养方案修订和新培养类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的具体措施和经验进行总结分享,以期为同类院校修订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2.1.1 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2020 年9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明确了育人与育才间的相关性,同时也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先育人,即以德育为先,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研究生是青年中有文化的知识性群体,基本的“才”已具备,同时该群体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是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研究生教育中“立德”的落实要通过精神教育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研究生教育,更应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德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树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具体来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的全部动作就要围绕“人”来进行,教育的成果是提高“人”的质量,因此医学教育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怎样培养医学人才”来开展。
立德树人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教育全过程,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指导性文件和根本依据,医德医风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设置和考核、学位申请与授予等方面。
2.1.2 坚持以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来应对突发医疗危机及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是检验医学研究生教育成果的现实挑战。随着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医学+”交叉学科的推广,为应对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应紧跟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以新时代医学教育内涵为指导,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开展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2.1.3 坚持以创新能力引领发展为主要使命,构建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目前国家的战略目标来看,人才尤其是具有出色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急需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制订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围绕“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在培养目标中明确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高,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制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为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明方向,形成一套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原有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简单规定了临床医生应具有的临床能力,没有根据学科特色将价值观和医德医风培养融入其中。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
随着学校招收研究生类型的增多,分类培养理念未能充分明确和落实,尤其是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没有明显的区别。为指导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将分类培养理念融入培养方案中,根据学位类型,在培养目标中明确学术学位研究生应着重学术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着重职业发展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理念贯彻到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研究方向应紧跟国内外医学发展前沿和趋势,每3 年进行1 次调整,部分院系根据三级学科发展调整研究方向,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国家需要。
2.3.1 健全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 在课程体系框架构建中,应体现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突出培养目标中对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充分贯彻大健康理念,将思政教育贯彻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分类设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如将习近平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教学大纲和教案,并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及爱国主义精神、医者精神相关内容;在“互联网+”浪潮下,运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线上线下同向而行,以此构建出内容丰富、相互支撑、形式多样的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
2.3.2 对标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调整课程《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以下均简称《指南》)是我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对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对照《指南》,我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基本符合指南要求;对于《指南》中我校尚未开设的课程,由相关专业教研室和教学团队根据《指南》大纲,结合本科阶段课程,研判是否存在重复讲授情况,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目标,新增相关专业课,并更新和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内容。
2.3.3 丰富研究生选修课类型 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中提出开设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分四大模块,包含生命科学理论模块、科研能力训练模块、人文素质培养模块、职业需求导向模块,采用灵活动态机制,根据医学发展情况及实际情况不定期增设选修课,以期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无成体系的工作机制,医学研究生面临着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处理的问题,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更加明显。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增设了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课程,并且后期将增设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交叉类选修课,促进医文渗透、医理结合、医工交融、医信联动,为培养交叉融合的卓越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1)将其他培养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科研记录、学术讲座作为必修环节,并赋予相应学分,明确各环节具体要求和考核要素,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制定细则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相关环节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2)根据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实施分类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临床实践、专业实践训练;着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包括临床能力训练、考核及教学能力训练,具体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参照二级学科相关科室安排临床诊疗工作和临床教学活动,让研究生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内容开展课题研究,为其后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分类培养理念,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各培养环节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位授予标准,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完成所有任务、课程考核合格、发表论文的前提下申请答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需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关于学位申请与授予的相关要求,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方能申请授位。
为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设置分流机制,在第二学年根据研究生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一次分流,可以选择“继续按专业学位培养”或转向“按学术学位培养”,从而保证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同时以质量为导向,不适合目前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及时调整培养路径,有更多的选择,真正体现研究生教育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2020 年10 月,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调整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领域设置的通知》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的专业领域设置进行了优化,解决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接中存在的问题,畅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路径。传统的专业领域培养方案已不适合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新增专业领域亟待制订新的培养方案。为紧跟临床医学发展趋势,并结合学校不断增加的招生类型,以我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称直博生)培养方案制订为例。2022 年我校首次招收直博生,为明确直博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要求等,保障直博生培养质量,学校首次开展直博生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具体流程:(1)根据招生部门相关直博生选拔实施办法,由学校制订培养方案总则,明确各模块总体要求。(2)展开校内外调研,从一线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角度出发,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总则提出意见和建议,如课程学习时长、开题报告要求、实践环节和分流环节设置等;调研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及高层次学校临床医学直博生培养模式;结合校内优秀博导意见和学校研究生培养特色,制订具有我校特点的直博生培养方案总则。(3)邀请教育领域权威专家进行论证后由学校发布。由此可见,新增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不是由学校一个部门决定的,需要进行意见征集、多次调研修正及完善,尤其要重视一线导师和管理人员意见。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管理人员作为日常接触研究生频率最高的人,更能从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过程中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1)从学校整体培养方案架构来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分类培养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兼顾研究生思想品德培养,并依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从培养目标、学位申请与授予、分流机制等方面入手明晰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培养方案细则,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特色和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并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含应修课程、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任务,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中的任务后方能进行答辩和学位申请。按照培养计划,将培养方案落实到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原有培养方案指导—培养计划执行—培养环节落实—培养质量检验和反馈—新的培养方案修订”模式,持续优化医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围绕“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以提升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