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体验·引领:基于议题深化高中思想政治备课视域

2024-06-10 09:00纪明月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13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辨析议题

纪明月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建构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能否契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建构思路,关键在于议题的确定。朱明光指出:“‘议题’的拟定很有讲究:不仅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且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不仅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而且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1]基于议题,高中思想政治的备课视域不应是旧貌“换”新颜,即原先的关注趋向并没有发生改变,而应是旧貌“展”新颜,即将议题的优点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高中思想政治的备课视域具体可概括为立场的生本性、场景的体验性和价值的引领性。

一、立场的生本性

从围绕议题的教学内容上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议题首先是承载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可通过议题的开发与设计,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学科知识、区分教学重难点,然后根据具体的议题,安排具有严谨逻辑性和内在完整性的教学内容。

(一)把握议题的真实与综合

议题需要力求体现来源真实和涵盖综合的特点。

首先是来源真实。为保证议题探究的实效性,议题要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体验情境,立足于师生共同经历的社会实践经历。同时,议题所带来的探究过程应该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这种“似曾相识”或“深有所感”的真实情境之中,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共鸣点往往更容易被触发。

其次要涵盖综合。议题不是单一的教学问题,而是融合了学科知识内容和学科价值导向的特定话题。因此,议题在涵盖范围上势必要更加广泛,呈现综合性特征,不局限于单一模块或单一知识系统,也不同于单一的离散问题,而要形成议题与探究情境的呼应。

(二)指向学生主体的备课

基于议题的真实与综合这两个特点,教师的备课视域理应聚焦于议题统合内容的受众对象——学生本身,也即立场的生本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体,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个体,完善每一处议题设计的细节。具体来说,立场的生本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立足于学生“有基础的发展”

在备课时,教师要尊重高中生思想活动的可塑性、多变性、差异性以及当下学生所面临的信息化学习态势,考量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以及能力准备,从而呈现让学生有研讨基础(包括心智基础、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议题。议题能不能带动最优的探究过程,主要在于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有多完美。如果议题过于庞大,学生就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经历体验和认知基础,只能“望洋兴叹”,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设计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因此只有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议题的实施与推进才有实际意义和足够的可行性。

2.立足于学生“有目标的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围绕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参照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动机和社会关注,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立德树人以及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性质,从具有鲜活生命的完整个体方面来理解学生,并兼顾不同学生之间差异的“个性”,使议题的讨论充分契合学生的成长目标和需求。只有这样,议题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立足于学生“有动力的前进”

在设计议题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使议题的解决有情节起伏的发展,进而使学生在议题线索的指引下充分研讨与建构,享受取得成果的幸福。只有这样,议题的存在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推进学生持续探索,帮助学生充实特定议题下的学科知识。因此在备课环节中,教师应适当体现议题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以便让学生在“激趣”的基础上“引思”。

(三)基于生本性的备课设计例析

以围绕议题“从影片《长安三万里》探析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备课设计为例。从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来看,高中生有一定的诗文知识储备去探讨“文化发展与创新”这个话题,并且他们对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兴趣,视野开阔、接受能力强。影片《长安三万里》契合当下社会上的“国潮”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体验,也是学生交往中的话题焦点。同时,该影片中的人物经历与诗文呈现大多是高中生熟悉的。由此,在议题的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兴趣与热情去积极参与,并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见解。

当然,在探究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时,教师还需要设置明确的探究任务,如“人物人生脉络与诗文风格变化”“历数风骚:前贤诗韵与当下的共鸣”等。这些任务不仅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能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发展与时代、人民、古今文化等的关联,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这样一堂充满文化氛围的政治课中,通过探究并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成长。

二、场景的体验性

从围绕议题的教学过程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直指现实社会。在议题的引领下,学科知识从“等待验证”的经验转换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融合学科知识、运用学科技能,从不同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的观察视角出发,提出不同的议题解决方案。整个教学过程民主、开放,充满了学生的探索、发现与建构。

(一)把握议题的活动预设

议题具有预设活动的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归根结底是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议题,在整个以议题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框架中,学生需要能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并通过议题的牵引和序列化的活动设计,有序呈现和展开课程内容。这种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很好地实践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和表达的机会。”在组织学科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议题的完美展开,主要依托的是具有明确目标和清晰线索的活动设计。

(二)指向生活场景的备课

基于议题预设活动的特点,在备课思路上,教师应力求体现教学场景的体验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在现实的生活“土壤”中自主建构形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仅从教材学习上体验学科知识的生活价值,也很少有机会在合适的场景下体验与运用学科知识。只有将高中思想政治议题的起点与终点都放置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才能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和演绎下产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对于议题整合的学科知识及基本观念的认同与共鸣,赋予学生更多的社会经验。如果围绕议题的课堂脱离学生生活而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境地,就会使“议”的“种子”离开“议”的现实“土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生成体验,再多的议题探究也都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1.建构纽带

教师要明确议题的首要定位在于建构纽带,一头呈现学科知识,一头联结现实生活。在议题的导向下,学生不是尝试适应课程,也不是局限于获取纯粹的学科知识,而是随着课堂视域的不断融合,进行更有目的的学习。通过社会真实议题的设置与探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关注和参与自身所处的现实社会,课堂也能提供给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此外,议题的阐释与研判所需的论证资料,都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有助于学生跨越道德认知与道德信念之间的“鸿沟”。

2.扎根生活

要使议题生动、有效,教师还要思考如何将议题的“根”扎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教师可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经历中的热点与焦点,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契合的鲜活话题来表达与呈现议题,并紧密结合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关切,使学生在议题的引导下,逐步学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现象、参与社会活动、体验周围世界。在走过“亲历—亲议—亲为”的过程后,学生能真实地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与问题的解决中,从而更加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各项努力,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学科学习。

(三)基于体验性的备课设计例析

例如,以“发散聚合何以开拓思路”为议题的备课设计,旨在探究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含义、方法与作用。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思维,教学中可以融入丰富的体验性活动,如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如何感受和参与基层立法”作为讨论主题开展头脑风暴活动。

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主持人发言—小组成员讨论—记录员即时记录—汇报人整合观点进行汇报”这一完整的头脑风暴法流程,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与磨合,既体验到发散思维的魅力,即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开拓思路,又深刻体会到聚合思维的重要性,即如何将分散的观点、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结论或方案。这种体验中的训练,对于学生开阔思维路向、提升思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议题与活动紧密结合,可使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生动交融。头脑风暴法要求参与者在讨论前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话题背景,确保在讨论中能有话可说。在前置调查过程中,学生能切身体验到基层立法的真实场景,了解立法工作的实际运作情况,从而更加明确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并且能深刻认识到立法与每位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价值的引领性

从围绕议题的教学目的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蕴含必要的价值引领。教师需要通过序列化、可操作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走入真实的社会实践,使学科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辨析与抉择中体悟真理,从而引领学生认同与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把握议题的辨析导向

议题具有辨析导向的特点。不同于自然学科知识的绝对客观性,高中思想政治议题的呈示不是为了完成探索和完善学科理论,而更多的是通过议题的牵引,引导学生在质疑、批判和辨析中逐渐认同本学科,认同其已经被“价值化”的事实规律。议题的出现,给学生的探究和思维锻炼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议题的设置不是为了无限制地辨析与争议,最根本的是要在辨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基本观点,这是由其学科本质所决定的。学生的辨析过程是有方向的,科学合理的议题要帮助学生做到在观点冲突中澄清价值理解、在鉴别辨析中深化价值认知、在体验探究中引领价值认同[2]。

(二)指向价值目标的备课

基于议题辨析导向的特点,教师的备课视域应始终注意突出价值的引领性,即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随着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互相渗透,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必然会受到抵触。而通过议题的统整,则可使学生在自主“求异”的过程中达到“求同”的目的。由此,学生能基于自身不同的经验与素材,自由思考与探究,在不同观点的比较、鉴别、思考与抉择中达成基本观点,进而在自我建构知识和体悟真理的过程中,认知、认同、坚信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备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将议题放置在单纯的结构性争论或是纯粹的两难问题抉择的框架中。教学的目的并不纯粹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批判思考能力而进行话题研讨,它更重要的是为了达成基本观点,凸显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价值,也即立德树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议题要时刻体现各模块的价值诉求,坚持正面教育。在备课时,教师应注意议题内蕴基本价值观点的引领,避免议题导向性和开放性的失衡,并注重引导学生辨析观点、澄清价值、明确立场,达到“边议边育,议育合一”的理想状态。

(三)基于引领性的备课设计例析

例如,根据《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提示,以“中国为什么能”为议题,要求学生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学生可以投身于一场跨时代的探索之旅,深入搜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在各个领域中的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学生可以从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到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再到新时代的砥砺前行,全方位地搜集和整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而且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巨变过程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析和比较,并由此发现,不论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每一个领域都凝聚着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光芒。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会油然而生,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价值认同。

综上,通过特定议题的牵引和活动的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传统教学互动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创新上,而且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目标的拓展上。在此基础上,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心态,切实把握好备课视域的深化趋向,以此来活化课堂教学,提高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辨析议题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品读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