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作为与路径
——《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评析

2024-06-10 02:59马建富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工匠职业院校

马建富 陈 磊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产业工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增加了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表述,要求“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3],自此工匠精神培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愈益凸显,受到广泛重视。

我国自古以来不乏鲁班工艺、庖丁解牛、卖油翁等家喻户晓的工匠传奇,但随着“差不多”文化的侵袭,工匠精神被逐渐丢弃。站在工匠精神对立面的“差不多”精神崇尚于满足90%,而非追求100%,导致中国制造业存在产品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发达而不强大等问题[4]。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产业工人作为推动产业经济转型与升级的中坚力量,其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有助于自身队伍建设,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产品的品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于如何培育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诸多学者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其中,南通大学邓宏宝教授所著的《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运用现场调查、行为观察、作品分析、专家咨询、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未来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问题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讨。该书系统梳理了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阐明了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形成机理,提出了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思路,研制了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探索了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支持策略。研究者选取多所学校开展试点性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对于指导职业院校培育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萌芽于手工业时代、成长于大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其内涵也在与时俱进,逐渐成为建设制造强国、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指引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5]。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大国工匠”培育及其精神的倡导以及主流媒体对于“大国工匠”连续、深度的宣传,“工匠精神”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对大国工匠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建立了三大维度、六大标准的工匠精神理论模型[6];有学者从地域、时空、领域、层次、育人五方面剖析与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7];也有学者基于历史视角分析墨子工匠精神,重新审视墨子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8]。而《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则在讨论社会发展以及各地工匠精神评选文件对新时期从业者工匠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该书认为,未来社会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是专注坚守、勇于创新的“匠心”,精益求精、传承引领的“匠行”,职业操守、责任担当的“匠品”。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品质、一份追求,匠心、匠行、匠品三者分别指向工匠精神的价值、行动、结果层面。其中,“匠心”是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引领着工匠精神的发展方向;“匠行”是工匠精神的外显表现,代表着工匠精神的发展水平;“匠品”是工匠精神的内隐品质,反映着工匠精神的内化程度。只有全面理解此三大核心范畴及其内在逻辑,方能全面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为了进一步揭示社会因素对制造业从业人员工匠精神品质的影响,该书对2015-2019年制造业工匠精神品质的126篇文献进行横断历史研究,发现社会对制造业从业人员工匠精神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水平随地区不同而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特征。经济发展、薪酬体系、社会分配作为影响工匠精神品质的主要因素,对工匠精神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一种价值理念,烙印着国家、制度和时代的标记,是内化于产业工人身上的文化软实力[9]。为此,探寻工匠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揭示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

该书认为,个体工匠精神形成的前提是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书中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及职业选择的理论为支撑,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经济发展以及就业政策演变的分析,将职业价值观教育划分为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敬业乐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培育四个阶段。

在分析职业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总结职业价值观教育基本走向的基础上,该书提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应以“时代新人”为培育目标、以追求创新为培育内容、以“三全育人”为培育模式、以制度建设为培育保障的四个新要求。第一,以“时代新人”为培育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强化工匠精神意识,把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第二,以追求创新为培育内容,要求职业院校结合在校学生特点,合理设计在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以“三全育人”为培育模式,要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工匠精神涵养学生品行,对其精心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第四,以制度建设为培育保障,要求国家、社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培育工作。国家积极完善法律法规,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

(二)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

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不同时代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该书课题组成员通过对1位大国工匠、1位江苏大工匠、2位江苏工匠的访谈调查发现,家庭氛围、兴趣爱好、责任担当、专业培训、师傅示范、社会环境是影响其工匠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氛围”主要影响工匠的行业选择。受访者表示,之所以选择某份职业,是家族的熏陶使他从小就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产生情结。“兴趣爱好”会影响工匠的坚守程度,只有喜欢才能热爱,热爱才能坚守。“责任担当”会影响工匠的工作态度,是工匠们对家庭、对家乡、对国家、对产品、对单位等的责任,才促使他们不断努力、追求极致。“专业培训”影响工匠的业务精通程度,一切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离不开系统的专业学习。“师傅示范”会影响从业者的品质养成,对于工匠而言,师傅就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标杆和引路人。“社会环境”会影响工匠的专业发展,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有效激发职业技能人才的生存荣誉感,是工匠精神培育与弘扬的必备土壤。

(三)我国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个体与环境是影响工匠精神生成的主要因素,两者在工匠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激发和支持的作用,而个体、环境与行为的互动促进工匠精神的内化。据此,该书建构了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生成模型和形成机理图,并对新时期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出五方面建议: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个人、社会、企业具有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发掘兴趣、探索能力的舞台与机会;三是要强化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让学生知晓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学生、从业人员、国家公民等不同角色应有的责任,敢于担责;四是要注重规范技能的训练,将技能训练与认知性、情感性的培养结合起来,坚持德技兼修;五是要优化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环境,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价值导向、榜样引领和利益保护。

三、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和策略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10]。职业院校作为未来产业工人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必须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精准定位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合理开发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科学选择和创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完善工匠精神的测量与评价,为建设高质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坚实支撑。

(一)明确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在培育目标方面,该书认为职业院校应将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培育聚焦于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度和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度。其一,所谓“理解度”就是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状况。这种认知包括对工匠精神内涵、意义、要求、表现等方面的阐释、描述、说明、评价等。学生只有对工匠精神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才有可能自觉悦纳、主动践行。其二,“养成度”是指学生工匠心理的健全、工匠品质的内化、工匠能力的达成状况。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工匠精神的养成主要集中在求知欲、专注力、专业情等匠心特质,规范处事、精雕细琢、开拓进取等匠行特质,责任、诚信、奉献等匠品特质的习得。

(二)开发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

在培育内容方面,该书认为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围绕工匠精神基础知识、匠心专题、匠行专题、匠品专题展开。其中,工匠精神基础知识由我国优秀传统工匠文化介绍、工匠精神的历史嬗变及当代内涵、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践行工匠精神的要求四模块组成,旨在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工匠精神。匠心专题由匠心的意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三个模块组成,旨在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对所学专业的元认识。匠行专题由规范处事教育、精雕细琢教育、开拓进取教育三模块组成,旨在规范学生的处事品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匠品专题由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奉献教育三模块组成,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做到言而有信,培养学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三)制定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与策略

在路径安排方面,该书将专题教育、课程渗透、文化浸润、活动养成等作为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路径,旨在通过专题教育、课程渗透引领学生价值观,通过文化浸润熏陶学生的情感,通过活动养成指导学生的行为。

在策略选择方面,该书认为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培育意识,抓住个体价值观、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对学生展开教育,还要明确培育重点,强调职业观与择业观教育、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问题意识养成以及表达能力塑造;不仅需要选好培育方式,在采用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的同时善用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品德修养指导法,还要建设培育队伍、注重培育评价,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主体的合力作用培育工匠精神。

除此之外,书中还特别强调社会支持在未来产业工人培养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支持对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产业工人现实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未来产业工人的“明天”,只有当今产业工人有着高品质的生存、生活、生命品质,才可能激励未来产业工人努力以现实产业工人为榜样,自觉培育工匠精神,积极追求加入产业工人队伍;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工人时时刻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是现实产业工人职业精神的作用对象、传承者、弘扬者,当代产业工人的职业精神状态也会使他们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浸润。

(四)完善工匠精神的测量与评价体系

测量与评价作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评价指标可以作为具体培育工作的导向与引领,其测量与评价结果又可以为培育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提供反馈。除了对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思路进行了清晰勾勒,该书还对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的测量与评价进行了研究。

为顺应国内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趋势,遵循工匠精神自身形成规律,书中以成果导向作为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测量与评价的理念,用四个重点明确测量与评价理念的重心。第一,重点关注学生在工匠精神方面的“所获”,而非考查学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所为”;第二,重点关注学生有关工匠精神知情意行方面的“所变”,而非考查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所学”;第三,重点关注学生稳定的、习惯化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而非考查学生偶然的、片段的应景之举;第四,重点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行动性,而非考查学生纸上谈兵的功夫。

同时,该书强调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度和养成度的测量与评价。对于工匠精神理解度的评价可以分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价值性知识,主要由教师采用理论测试、案例分析、情境模拟、价值辨析等方式展开。对于工匠精神养成度的评价,主要从求知欲、专注力、专业情等匠心,规范处事、精雕细琢、开拓进取等匠行,责任、诚信、奉献等匠品这几方面展开,制定了明晰的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养成度评价指标。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判断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专业情;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带教师傅可以通过观察生产过程行为、听取相关服务对象反馈、鉴定制作产品质量等方式判断学生的从业责任状态。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工匠职业院校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90后大工匠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工匠风采
产业工人新时代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