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正纳
科学地认识高职院校专业群,要从根本上认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使命,从产业研究和人才需求分析入手,从专业的逻辑起点开始进行思考和分析,深入剖析其存在的价值、意义、产业需求,这样才能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初衷,从而明确其实践路径。
专业群,即在一个高校内或多个高校内,就专业办学能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将其作为核心专业进行组合发展,强化专业的职业性、技能性。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专业群的建设从萌芽探索到深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从而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也从不同角度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发展。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进行保障。国家出台“三改一补”方针,在各地区开展高职教育试点,通过调整办学模式,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这一时期,高职专业群建设也逐步形成,开始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并且进行专业内容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到“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文件首次提出“职业岗位(群)”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
高职院校专业群在经过建设初期的探索后,开始对建设思路进行整理和转变。高职院校着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以能力模块为导向精选知识内容,对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注重对专业群结构化教学团队的建设,更加关注“能力”的培养和对接[1]。此外,搭建专业群的优化机制,并逐步建立起成熟、专业的建设模式,从而发挥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价值。然而,这个阶段的专业群资源缺少共享性,仅以体系或者专业基础为准则,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因此各院校之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与资源共享机制,专业群内教师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教师的专业群教学开展也具有局限性。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议“重点建成五百个以下行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好、产学融合密切、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点专业群”。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加强专业对口教学,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注重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并通过提升教师队伍力量增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这一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得到快速发展,各省市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不断加强对自身专业的整合与改革,建设重点专业群、示范性专业群、特色专业群等项目。各省市高职院校在专业群教师资源、课程、管理、实训基地等方面都加强了建设,以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在专业群建设发展中,高职院校开始根据国家要求和市场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将具有相同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专业作为专业群建设首选,相应的形成师资队伍。
2014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明确提出“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运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确定了学科专业群的构建方向。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相关国家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与指导,使得专业群建设步入实质性的推进时期。
进入高水平建设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呈现出若干显著特征[2]。一是专业群实现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群的布局和结构,形成了一批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特色专业群。二是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注重专业群内涵式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三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化。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共享。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紧密围绕深圳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构建了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为主导的特色专业群。该校通过与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项目,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又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设置了旅游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群,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和职责。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具有出场逻辑和组群逻辑等逻辑要求。其中,出场逻辑解决如何认识专业群的建设问题,组群逻辑解决如何组建专业群的问题,二者形成对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要求。
我国实施“双高计划”,对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进行重点扶持,是对新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理念的践行,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的促进。高职专业群建设既适应政策要求,也符合理论逻辑。一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原则的基本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型和专业化等基本特征。因此,只有培养具有劳动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劳动者,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黏性,从而促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在一线岗位上建功立业。二是遵循教育规律。我国建设高职院校的初衷即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高职专业群建设按照“示范—骨干—优质—双高”的演进历程,从浅入深,从基础元素到综合能力,都以就业导向、就业质量为目标,实现了从培养技术人才到培养综合人才的转变。三是体现学科专业特点。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目标明确、政策支持、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的教育工程。虽然每一所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都是统一的思路,然而,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因素都不相同。因而,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方面要突出专业特点并进行差异化建设。
高职专业群建设还要遵循现实逻辑。一是坚持产教融合。专业群的建立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要坚持岗位需求原则,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方向,增强与对接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专业群建立的优势即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科学建立专业群,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使其与产业结构改革与发展深度结合,以满足外部经济动能转换的实际需要,对区域内的产业实体需求进行专业对接人才输送。二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也是对内部专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内部专业结构也在时时变化与升级,只有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增强专业组合,才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完美融合。因此,专业之间要实现内容信息的互通、互动,对资源进行专业性整合,实现集约型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高质量建设专业群。
一是根据具体要求组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初衷就是要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发展培养建设型人才,要加强对产业链的认识,并根据产业链要求设立相应的专业群。通过结合自身的微观目的和产业链建设的宏观形态,顺利完成合理衔接,并以满足和推动产业链要求与发展为目标,建立专业群[3]。二是根据具体岗位需求组群。依据具体的岗位要求进行专业群建设也是其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通过不同的职业分工设立相应的学科群,再根据学科群的建设形成专业群,并确保专业内容能够覆盖当前大部分的职位要求和具体岗位需求,从而使得专业群建设更具精准性,匹配企业岗位需求。当前技术岗位的缺失和某一岗位的缺失成为普遍现象,这种衔接的不通畅往往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因此,针对具体岗位的专业群建设有效解决了当前的岗位缺失问题,提高了专业群的精准性和专业效率,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目标的达成情况形成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且通过建立企业员工对各专业群目标的高度信赖关系,有效促使各专业的技术群目标。三是根据资源优势学科组群。专业群的建立和实施不是固定的,应具有灵活性,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与作用。高职院校要根据院校的自身情况,建立基础的架构,强化架构职能与职责,而后进行内容填充。从根本上来讲,要切实了解学校的优势,凝练专业群亮点。因此,专业群的建立和实施要做到灵活性和专业性并存,实现高质量建群。同时,要根据资源优势学科组群。每一个高职学院的成立,或基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或基于健全地方高等教育体制的考虑,都具有相应的自身特色。因此,高职学院特色高水平学科群发展可以从相应特色学科出发,致力于巩固和拓展既有资源优势地位,并通过对接行业需求,逐步拓展资源优势,产生区域辐射作用。
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双高计划的启动,专业群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展望未来,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将更加注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地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需求对接,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技能人才的需要,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新时期栋梁。因此,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服务的产业领域,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切实做到精准和专业,培养德技并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观理念,满足区域经济的迫切要求,真正实现专业群建设的价值。
一是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和优化[4]。实现不同层级的资源共享,对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合理调整与安排。通过实现实习实训基地与网络平台的融合,按照专业群的内容对平台进行划分和集成,从而成为学习实训的综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二是实现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依托政府和行业企业资源,健全“政、产、学”多方协同的办学机制,实现专业群建设的资源汇集和多元主体共建。政府应提供政策和经济保障,对构建专业平台和企业实习实训进行合作;企业应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和实习岗位,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外部专业布局和适应性,保障专业群的实践发展;高职院校则根据专业群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人才的未来发展趋势搭建专业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应用。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群管理结构。首先,专业群建设是对专业、人员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塑,因此要将高职院校的整体利益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相关的利益冲突。其次,建设专业群发展和评价的反馈机制,邀请各方主体参与进行,共同研究设计管理运行方案和机制,确保高职专业群建设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能够合理、客观地运行,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可以由多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客观、合理的建议,保障专业群建设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一是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评价主体作用十分关键,评价机制的作用是更加全面、客观地发现问题,从而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从高校层面,要从理论、实践、创新等角度对专业群建设进行考核;从企业层面,要根据企业实际人才需要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方向,培养质量以及人才供给方面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从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项目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构建专业、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对第三方评价机构市场进行积极开发和拓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良好的实施环境。二是评价机制突出整合理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要以培养人才需要为目标,要突出整合理念和专业群建设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同时将产教融合和专业整合作为评价重点。产教融合强调专业群建设中人才培养需要与产业实际需要是否匹配,人才是否能够在所需岗位提供实际工作价值,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是否合理。在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评价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其是否在各专业之间实现了协同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数据对专业群建设进行评价,还要对专业课程之间的体系建设、关联运行以及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进行关注。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以实现政策管理上的创新,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计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高职院校教师要做好专业互动,配合协作,加强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交流。不同专业的教师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并通过协作平台,不断丰富协作形式,在合作中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引进企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企业以及社会需求变化的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双向流动,建立相应的培训和交流平台,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