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气势是指文本的气质和声势。读者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文中严密的论证和磅礴畅达的气势。《过秦论》以辞赋手法,用铺排、渲染、夸张之辞,使得文章的气势强烈。在历史长河的叙述中,将其间15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千字以内,简明扼要说明了秦国由盛转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但却没有给人以罗列堆砌、零散破碎之感。《过秦论》作为经典文学被选入教材,除了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外,文章的整体气势也是教学的核心所在。
一、文章学视域下的《过秦论》
“文章,是语文的重要内涵;文章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教育学;是指导语文教育的重要学科。”[1]55文章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显现,语文教育应该是“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2]的教育。传统的语文教育关注的是语言和文学,忽视了文章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育呼吁文章学的回归,将文章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到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文章知识是语文知识的主体部分。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文章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缺失的,大部分的教学只关注字词掌握和思想情感的熏陶,忽视了文体和表达特点的学习,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
文章作为字词句篇的组合体、作为语法修辞逻辑的统一物以及作为语言和文学的中介,牵连各项语文知识。可见文章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语文知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文章知识。”[1]55听说读写是实现语文教学“精要”“好懂”“有用”的最佳教学途径。
常规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集中于对字词句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解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言文教学的发展。文言文教学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共同集成的教学,缺一不可。除基础文言知识的学习外,文章的文体和表达特点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很多的文本在写作之初就有一定的写作目的,写作目的不同选择的文体也就不同,所以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可以找到“表达需要——文体特点——表达特点”[3]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发展学生的文章学素养。
钱钟书对贾谊赋的评价是“贾生作论而似赋”。[4]《过秦论》是一篇以赋体写史论的文章,描写秦国从一统天下到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
文章上篇主要叙述从秦孝公到秦始皇115年秦国的发展壮大,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历代谋略促进秦国强盛的史实,并论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中篇介绍秦始皇大一统之后采用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的错误政策,最终导致统治失败,自取灭亡。下篇叙说陈涉起义,秦朝迅速覆灭。文章的核心目的并不是罗列秦国的历史,而是在于以史为鉴,抒发作者“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感慨。
从文章学的文体论来看,《过秦论》属于古代文章学视域下的议论文。在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视域中,议论文在古代是一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这一文体的出现是因为表达的需要,最常见的表达就是通过前朝历史的兴亡的教训来劝谏当朝君主,《过秦论》就是最佳代表。传统教学中将《过秦论》作为议论文写作范文,重点放在了对“论”的分析和对论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这样的教学不能体现《过秦论》作为经典的价值。所以在解读《过秦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以赋写史论的文体性质,“《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须反复诵读,细加体会”。[5]96
二、作者主体的内气
古人做史论的目的是经世致用、针砭时弊。贾谊是汉代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身上一直继承着封建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自小养成的文学修养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作品的成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生阅历,外因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贾谊作为汉代文人中的优秀代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政治的积极的进言献策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二者的结合正是贾谊作为作者主体内气的体现。“作者内气,指文章写作主体的先天禀赋、后生阅历、道德修养、学识志趣等个性气质。”[6]92提及作者主体的内气,首先想到的就是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根据贾谊的生平经历,贾谊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儒家学派对“气”的执着追求的影响。
前人对于《过秦论》的气势也是充分肯定的,例如方展卿曰:“势如长河,巨浪汹汹,当其纡折停顿,又若回风生澜,文事之壮观也。”[7]3张廉卿曰:“玮丽之辞,瑰放之气,挥斥而出之,而沛然其甚有余,惟盛汉之文乃有此耳。”[7]3
三、文章技法的运气
文势,就是文章的气势。文势之于议论文具有一股很强的说服力量。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中严密的论证,磅礴畅达的文章气势。作者主体的内气是文章充满气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和语言形式、表达技巧也分不开。正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文章技法的运气是文章气势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技法的运气简单说就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叙事立意、言情造境的技艺。文气是写作动态所造成的言语流淌的沛然造势”。[6]93表达技巧的巧妙使用对文章气势有重要的作用。
《过秦论》以辞赋手法,用铺排、渲染、夸张之辞,使文势强烈。文章叙述秦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把150余年的历史浓缩在千字以内,但并不给人罗列堆砌、零散破碎的感觉。作者阐述了秦朝从鼎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这一观点贯穿了作者的思考。文章以大量资料为基础,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秦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指出其经验教训,以为后人借鉴参考。作者运用铺陈衬垫的手法,以历史事实为线索,通过对事实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客观事实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得结论得以顺畅地呈现。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本篇题解中称赞《过秦论》“最是疏奇之笔”。[8]《过秦论》从字面上看,就是一篇指出秦國过失的议论文。通过论述秦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来劝诫汉文帝以秦为鉴,以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秦国从公元前361年孝公即位到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覆灭,共经历了八代国君。贾谊在叙述八代国君当国的形势和主要业绩时并没有将历史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写出,而是有所重点地铺陈,详略得当。看似简短的语句,实则暗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被称为“最是疏奇之笔”的《过秦论》中,蕴含怎样的文章气势,气势的雄劲又妙在何处?在理解《过秦论》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该文章的文章气势主要从蓄势、造势、转势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一)短句——蓄势
《过秦论》是以赋体写史论的经典代表,但贾谊在论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赋体文学铺陈的手法,而是将赋体文学铺陈的手法和短句相结合来叙述秦国的历史事件。短句句式有急促和连贯的特点,使用短句的妙处就是压缩事件、压缩时间。贾谊所叙述的历史事件,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来论述秦国统治者的行为,在文势上呈现出恣肆之态,但事情的纹理不蔓不枝,清晰有序。
蓄势阶段的成功在于文章第一段对秦国优胜的时势和地势的描写,包括天时、地利以及人和方方面面。形势的优越和秦孝公攻取天下的野心成对应关系,并且贾谊善用铺陈的手法和短句的句式加强秦孝公的丰功伟绩以及后文中与六国对立时期的成功。例如文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采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加重文章的动态感,也为后文中“然而”一词的高潮部分奠定基础。
(二)造势——排比句
文中,贾谊在强调六国联合之后人才济济和四君子的才干时运用了排比,增加文章的气势同时也从侧面说明秦国灭亡的另一原因。“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章学诚对于排比在文章中的评价:“排比之文,欲使顿挫抑扬,得诗人一唱三叹之意。如贾长沙《过秦》之论,有何深刻之意,而文有赋心,气如河海,诵读一过,而过秦讽汉之意溢于言外。”[9]在文章中多用排比、夸张等句式,加强文章气势,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纵向上,逐一叙述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历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横向上,叙述军事、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的胜利。所谓尽情描绘、浓墨重彩,文章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气势。
(三)转势——虚词
文言散文或政论文教学中,在探究文章的语言艺术时,大量的研究都集中于实词的运用,而对于虚词的研究则相对较为匮乏。事实上,虚词的表达方式和语气息息相关,同时也与句子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更是研究文章气势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贾谊受到汉赋文体的影响,文章叙述中排比、铺陈、对比等极力夸张与渲染,语言富有气势,这与秦国强势崛起,最终一统天下的形势做到形与神的一致。但贾谊在构建文章框架结构时并没有任由文章气势一气呵成,而是在文章气势达到一定的阶段时,开始使用“然而”二字一转,将文章的焦点转向陈涉的身上。从而渲染文章的艺术气势。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大量的笔墨是在写秦国的,但是在文章后部分,作者花费一些笔墨开始从秦国的强大转向六国的强大和陈涉的成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将陈涉的地位、兵器、士卒、谋略与山东九国相对比,用“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等词表明陈涉的实力是弱于九国的,但是陈涉最后将秦国送进了坟墓。这一转向,让人们更加确信秦国的灭亡,增强文章中心论点的说服力。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且夫”一词在此句承上启下,承上进一步论述秦之所以灭亡,在于本身的过失。启下陈涉的成功在于“施仁义”。“然而”“且夫”作为复合虚词,加强句子的语气并且顺接下文。善于运用这类虚词,可以表达复杂的议论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结语
《过秦论》感情充沛,气势逼人。读起来如惊涛飞瀑,波澜迭起。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贾谊为了渲染文章的气势,使用了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同义词叠用以及虚词的使用,使文章形成铿锵有力的抒情节奏,感情强烈,气势纵横。时而如山峰高低错落,时而如洪流般浩浩荡荡。《过秦论》作为以赋体写史论文章的代表,教师在分析文章气势之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及艺术手法上,还要借助文章学和语言学知识来分析文章写作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技巧,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张兰(1998—),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注释:
〔1〕王松泉.新世纪文章教育的宣言──评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55-58.
〔2〕杨文忠.谈“三足鼎立”说的划时代意义——文章学曾祥芹研究之一[J].克山师专学报,1997(3):57-60.
〔3〕郑桂华.文章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价值之考察的第四维[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27(3):143-149.
〔4〕吴承学.《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J].文学评论,2005(3):136-14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6〕曾祥芹.論曾子文章的气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5):91-96.
〔7〕任继愈主编.中华传世文选 古文辞类纂[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金圣叹编.天下才子必读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9〕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