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礼
摘要: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人居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村庄布局不合理、污水处理不善、垃圾处理困难等。文章全面分析了J县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旨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改善途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097-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章标识码: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对此,J县认真学习并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决策部署,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生活环境,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的工作;统筹各方资源,精心策划,层层落实,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具体工作,全面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1 J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1.1农村污水处理和水源保护成效显著
J县作为传统的养殖大县,截至2022年,全县拥有畜禽规模养殖场1 280家,专业户2 792家,散养户8万余户[1],具有养殖点多、养殖面广、养殖量大、养殖结构多元的特点。其中,散养户占据了较大比例。很多散养户为了处理禽畜粪便方便,選择在河流旁边兴建养殖场,导致河水被污染。对此,J县严格防范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水、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各类污染物不经处理流入河流,并制订周密计划,分段、分期治理污水。截至目前,全县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周围农村已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全县已有325个村庄完成污水治理,占全县所有村庄30%以上[2]。
1.2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改革
2016年,J县启动农村厕所改造改革。在厕所改造过程中,J县始终坚持质量为先,改造一户,完成一户,使用一户,覆盖了全县超九成的村庄,在289个自然村内修建公共厕所并投入使用,达到了农村地区厕所无害化改造的要求[3]。此外,J县还在改造的后期工作中进行动态排查,并建立相应的台账以便及时解决排查出来的问题,如闲置、无法使用、群众不满意、后期维护不到位等,巩固提升了农村厕所改革的成果。
1.3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
J县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办法,并设立有关部门监督全县20个乡镇街道的卫生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等情况,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与此同时,J县农村地区全面实施市场化保洁,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覆盖率达100%。
1.4不间断开展清洁活动,改善农村环境
J县先后开展了“冬季集中行动”“春季战役”“三秋整治行动”等活动,推动了农村地区由短期清除脏污到长期保持清洁的转变。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房前屋后、乡村周边的全面治理,进而全面提升村容村貌。针对农村地区“三大堆(土堆、草堆、粪堆)”和荒废的宅基地,有选择地将其变成经济林、小型停车场、口袋公园,变废为宝,治乱为美。此外,还注重引导农村居民栽植花木果蔬等,实现大街小巷的整洁和庭院房屋的美观。截至2023年底,J县过半村庄的房屋都修建了美丽的庭院。除此之外,J县还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网格员定期巡查、美丽庭院评比、卫生积分兑换等措施,引领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优化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作为农业大县,J县结合当地的地理区位、资源情况、产业特色等要素,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挖掘项目,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乡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一村一特色、一镇一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美丽示范村,累计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庄45个、市级美丽乡村712个、市级美丽乡村片区7个[4]。
2 J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J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从实际调查和走访情况来看,J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1农村居民主体意识欠缺
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受益者,更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本研究选取J县具有典型性的Z村进行走访调查,并随机采访了234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住宅位置的农村居民。实际调查研究发现,Z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主要依靠基层政府推动,农村居民参与意识不强[5]。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72%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应由政府负责,仅有7%的受访者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应由农村居民负责。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现阶段,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仍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现象较为普遍,工作不稳定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再加上他们有限的收入还要用于农业活动、家庭支出等方面,故而难以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受访者认为,改善自家庭院以外的环境是政府、村民委员会的责任。因此,不少农村居民只注重自家庭院的整洁,而忽视公共区域环境的维持和改善,更有甚者不仅不改善周围环境,还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乡村环境,如在院外乱倒垃圾等。最后,部分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不强,致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难度加大。农村居民在改善人居环境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6]。
2.2村庄规划不合理
J县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境内兼有平原、丘陵、洼地,其中丘陵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1%。在2 000km2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1 260个村庄[7],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各村在人口规模、地理环境等方面差异明显。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J县在村庄发展规划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部分村庄过度依赖整体的整治行动,没有因地制宜地制订符合自身的整治方案。而县乡的整治方案往往注重顶层设计,缺乏村级一对一规划,致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效果欠佳。其次,个别村庄的规划没有落地执行或在落地执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例如,受访的某村立足于村子处于洼地的实际情况,在规划村庄时预留了用于雨天排水的汪塘、沟渠。但在具体执行时,受当地居民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村子的整体规划难以落实[8]。最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居民外出工作,移居城镇,造成农村宅基地的荒废,农村“空心化”问题进一步加剧,加大了村庄规划落实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难度。
2.3资金来源有限
充足的资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相较于城市,农村具有人口分散、人均废弃物多等特点,而这也加大了改善人居环境的难度,因此需要更多的资金。目前,J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过于依靠政府投入。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涉及面广,环境治理项目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回报慢,难以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缺口较大。雖然政府的投入可以在项目前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但是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项目的中后期还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项目的运行,因此政府的投资难以维持项目的长期运行。其次,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调查发现,在J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中,社会资本参与占比不足30%,纯政府投资项目占比超过70%,没有纯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公益属性,因此无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即便有个别的社会资本参与,也是个人参与工程建设,参与度较低。
2.4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有的关于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和技术主要侧重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无法直接应用于农村地区。例如,城市小区有专门的物业公司与垃圾转运单位对接,垃圾运转相对方便。但农村地区缺乏专门的物业公司,垃圾转运不及时,垃圾溢出、散落现象频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专门的技术支持,而J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缺乏理论和技术支持。首先,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废弃物的处理依然沿用城市废弃物的处理思路,导致农村废弃物处理压力较大。其次,垃圾处理技术在农村普及面临种种困境。例如,农村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即便有较为成熟的处理技术,但是农村人口分散,要想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因此,农村污水治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9]。
3 J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3.1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
农村居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获益者,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配合度,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某村依河而居,地处丘陵地带,夏季山洪暴发经常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对此,可以通过分块承包两岸沙地的方式,鼓励村民根据沙地的具体情况栽种树木。这样不仅可以防沙固堤,美化居住环境,还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再如,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引导,同时辅以物质上的奖励,逐步增强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减轻垃圾处理的压力。其次,保障农村居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在制订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建设,发挥治理资金的最大价值。
3.2加强村庄规划
J县人口超过100万,农村人口占比过半,属于典型的人口大县。过于分散的人口分布加大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难度,同时也加剧了土地荒废等问题,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应在尊重农村居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行合村并点。例如,山东省寿光市推行合村并点,20多个村庄进行了整体搬迁[10]。通过整合村庄,农村居民居住得更为集中,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还有利于人居环境治理的高效推进,节省供排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等成本。其次,加强宅基地管理,有序引导荒废宅基地退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村庄出现了“空心化”问题,荒废的宅基地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居环境治理的难度。通过引导废弃宅基地退出,有效整合土地,可以进一步优化居住结构,聚集人口,最终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最后,制订并严格落实村庄规划,尤其是长远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凸显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等,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进而为环境改善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3.3拓宽资金来源
首先,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公益属性决定了政府在资金方面应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其次,发挥市场作用。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导向,通过税收优惠等举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积极性。最后,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而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3.4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应用
首先,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农村面临的人居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应加强政策引导,吸引科研人员开展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研究。例如,开发针对农村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其次,加快已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例如,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数字管理平台,对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垃圾清运、污水排放、大气污染等进行实时管理,这不仅可以降低人力维护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4 结束语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加强村庄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开发应用新技术等措施让环境美起来,让农村居民富起来。
参考文献:
[1][2][3][4][7]陈兰鹏.莒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21(09):265-266.
[5]丁忠兵.重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3,8(04):98-108.
[6][10]史心语,王文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L县为例[J].热带农业工程,2023,47(05):107-109.
[8]侯新新.东明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3.
[9]马晓光.P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