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4-06-09 11:10孔雀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要】工匠精神培育是当前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持久、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路径。文章从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以劳动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意义,并从多维度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强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并明确提出了“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落实好、实现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好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注重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以劳动教育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劳动教育,主要强调体力劳动或手工劳动的参与,旨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1]。与狭义的劳动教育相比,广义的劳动教育,更加注重涵盖劳动实践、生产活动和技术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劳动素养的培养。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通过对劳动教育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劳动教育是指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劳动情感和态度,掌握专业扎实的劳动技能,培育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二)工匠精神内涵

自古以来,我国就极为重视工匠精神,从古代的工匠“祖师”鲁班到现代大国工匠,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爱国敬业、勇于奉献、勤于钻研的工匠,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部分学者从文化角度分析,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着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北京大学董志勇教授将工匠精神概括为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3]。也有部分学者从实践角度分析,認为工匠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联系,需要具备技术精湛、开拓创新等品质,也需要高尚的品德。夏青等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应从职业认同、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品质四个要素进行评价和诠释[4]。综合而言,工匠精神反映着劳动者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内涵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优良品质。

二、以劳动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意义

(一)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和根本看法,是高职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理念、养成勤于劳动的行为习惯和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离不开劳动教育,除了传授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也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职责。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绝大多数为“00”后,独生子女占比也较大,家庭环境相对优渥,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较少,加之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和享乐、拜金等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导致劳动意识淡薄,抵触劳动活动,不愿主动通过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对学生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必须将劳育与其他四育有机融合,让学生理解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新鲜血液”。

(二)塑造高职学生良好的劳动情感和态度

随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推进,高职学生的劳动情感和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加意识到幸福生活需要不断奋斗、勤奋劳动才能获得。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劳动时出现了消极懈怠、易于逃避的态度,这样不仅不利于高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劳动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劳动教育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中,让学生在劳动体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各种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劳动活动的重视程度,学会享受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劳动品质,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三)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除了熟悉和掌握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随着新时代人才战略的实施,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民的关注,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国家发展和与社会进步也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肩负起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职责、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以及弘扬工匠精神的要求。因此,做好工匠精神的传承、培育,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依据不同的职业教育类型、高职学生多元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规律,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开展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工作,并注重发挥榜样力量和同辈力量,以大国工匠事迹引导学生自觉劳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在学习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魅力,感悟工匠精神,让尊崇工匠精神的观念融入学生内心。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突显劳动的重要性,更重视实践能力。通过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陶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5],找准自身定位,明确价值追求,明辨自身优势和劣势,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正确的职业选择,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在劳动实践和技能提升中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实现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强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劳动意识、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水平,进而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以劳动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也不是靠某一方力量可实现的,需要依靠多方努力。本文基于劳动教育视角,从以下四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整合内外资源,形成多方合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多方力量综合实施,多方协作。因此,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大力加强高职院校与家庭、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团结合作,整合校内和校外的各种优质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1.加强校内外联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高职院校与家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走进家庭、企业和社会,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劳动,形成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的局面[6]。

2.深化校际间交流。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优势,挖掘自身特色资源,打造亮点品牌,加强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参观、分享交流、校外体验等方式,加强校际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帮助学生锻炼劳动能力、端正劳动态度、培育劳动习惯、涵养劳动素养。

(二)优化师资团队,打造专业队伍

“兴国必先强师”。国家兴旺离不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追求创新的优质师资队伍。

1.组建劳动教育教学师资库。高职院校通过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学师资库,一组由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组成专任教师队伍,负责校内常规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另一组由劳动模范或大国工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负责协助相应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两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特性,因材施教,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活动,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学习当中。

2.组织劳动教育任课教师培训。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储备充分的劳动知识,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劳动知识,勤于创新教学手段。因此,需要定期组织劳动教育任课教师进行培训,通过系统培训,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劳动教育的授课技巧,以便顺利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进校指导,帮助任课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三)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推行“理实结合”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更多创新性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内外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渗透工匠精神,保障培育高職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效果。

1.劳动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首先,高校应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思维、劳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每年定期举办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其次,开展各级各类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通过举办内务整理活动、校园清洁活动、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增强劳动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

2.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线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教学平台。比如,可在抖音、微信、微博、B站等热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发布视频或直播教学等方式分享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相关知识,进行心得交流,进而扩大教学范围。

(四)营造劳动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引导和帮助作用,并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以劳动教育课程为基础,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有助于学生感悟劳动价值、工匠精神。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文化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可以将工匠精神教化于心。一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如陈列金雕作品、制作大国工匠展板、摆放优秀校友宣传牌、播放劳模纪录片等,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工匠精神教育、感悟劳动的崇高、理解工匠精神。二是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采取讲座、报告或分享交流会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劳动教育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劳动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模范,尊重劳动、敬畏劳动,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2.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感召力。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加强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可通过发挥榜样力量,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强大力量[7]。比如,开展“优秀校友返校分享会、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靠近优秀校友、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在沟通交流中了解榜样们的励志故事,感悟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弘扬,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达到育人效果。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通过内外资源整合、优化师资队伍、拓展教学平台、营造校园文化等途径,以劳动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进人才强国建设。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18.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3]董志勇.让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J].中国品牌,2018(S1):30-31.

[4]夏青,朱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实践研究[J].林区教学,2024(3):86-90.

[5]张旺颖.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2.

[6]劳家仁.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2(8):55-58.

[7]贾尧,宋增文,高姣姣.劳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1):80-82.

【基金项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一般项目“劳动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2YKYB-056)】

(作者简介:孔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