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与理性:基于人格结构理论浅析《麦克白》中的悲剧意味

2024-06-09 15:15:28郭凯琳
科学导报 2024年35期
关键词:麦克白弗洛伊德莎士比亚

郭凯琳

关键词:《麦克白》;莎士比亚;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出于对秩序的笃信,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里通常对篡夺权位的不正当行径予以斥责;尽管如此,谋反者麦克白仍然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主角被塑造。身为悲剧人物的麦克白展现出了极端冲突和纷繁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令人痛恨的暴政统治者同时,他的堕落与灭亡亦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世人的同情与惶恐。

  一、本我的膨胀:英雄到恶魔的沉沦

1923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依照“快乐原则”行事,其行为不受社会公德和外部规范的制约,它的唯一追求是感受愉悦和满足生理需求。麦克白本我的核心便是早已根植于心的欲望——谋权篡位的野心。在本我的膨胀之下,麦克白不得不由怀疑走向挣扎,最终走向疯魔。麦克白身上本我的膨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女巫形象

剧本中安排女巫的第一次出现是在麦克白击退了外国军队的入侵之后,看似巧合,实则是人物不可逃脱的命运安排。3个女巫象征着野心、潜意识动力以及未被察觉的内心声响,在过往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双重监督,被理智所压抑、束缚。然而当麦克白在战场上的非凡表现造就了他的崇高荣誉时,触发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望。这种欲望在3位女巫的幻影中得以显现,她们预示着他将成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甚至是“国王”。不过此时本我的力量仍然较为渺小难以摆脱超我的约束。

  (二)邓肯国王与班柯的谋杀

当邓肯宣告立马尔康为王储时,麦克白意识到自己是无法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王位。若是往日,麦克白的超我意识还能够制约本我意识的膨胀,但此时的麦克白已深信女巫的预言,同时麦克白内在的能力与其社会地位之间显著的失衡不断增长,滋生了他骄傲狂妄,本我的急剧膨胀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与鼓动之下彻底打开了欲望的闸门,毫不后悔地做出了选择——谋杀邓肯与班柯。

  (三)杀戮麦克德夫家族

如果说麦克白就此结束杀戮,或许他仍有机会救赎。然而当麦克白又一次向女巫询问自己的未来,并从中得到平息自我罪责感的虚假安宁后,他徹底解脱了良知的牵绊,演变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魔,杀害了麦克德夫一家人。历经无数惨绝人寰之事,麦克白对血腥屠杀麻木不仁,俨然为一个血性冷酷的独裁者。此时麦克白的精神世界已然被欲望所占有,理性几乎被抛之身外。

  二、超我的制约:野心与理性中挣扎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社会及价值观念监督、批判及管束自我行为的意识层次。麦克白并非一个人性全然泯灭的恶魔,在他的性格中具有双重性,因此必然造成欲望与道德、“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而麦克白便是在极度的矛盾斗争之中苦苦挣扎。

  (一)血迹的双手

在预谋害死邓肯之夜,透过麦克白和他妻子的交谈可见,麦克白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理性自我以及道德审慎层面不断地交替波动。麦克白深知邓肯造访自己府邸,是建立在对他的深厚信任之上,同时也明白邓肯是一位仁心且高效的统治者,杀死这样的明君,应属罪大恶极。因此在本我与超我的争斗中,麦克白多次出现了幻想。

杀害邓肯后,麦克白不忍直面自己布满血迹的双手,由于心中罪行的重负如山崩般压迫着他,麦克白遭受极大的折磨,他渴望能够倒转时间,避免犯下这滚滚罪恶:“要是我在这件变故发生以前一小时死去,我就可以说是活过了一段幸福的时间。”

  (二)班柯的鬼魂

麦克白登上王位后,更加逃不出自己内心的折磨。为了掩盖罪行和铲除后患,麦克白开始安排刺杀班柯,刺杀了班柯后,麦克白的幻觉更加强烈。每当他目睹班柯的座席冷落无人时,麦克白的内心便经受剧烈的折磨。其坚守的道德底线(超我)对其追求即时满足的欲望(本我)发起了猛烈地抨击,在潜意识中麦克白不愿意承认班柯已死,更不愿意承认他借刀杀人的卑鄙行为。因此,在本我与超我的撕扯之下他在宴会上看到了班柯的鬼魂,责备他说谎,谴责他的道德良心。

从麦克白的挣扎和绝望中,我们不难看出,权位的渴望使他的原始欲望泛滥,心怀不轨地筹划罪行;而内心深处的自我则在沉痛的罪恶感中通过自责与自我惩罚试图寻求救赎。邓肯的谋杀意味着血腥的觉醒;班柯鬼魂的出现,则标志着他心灵深处正濒临精神崩溃的临界。

  三、“罪”与“罚”中人性的反思

14世纪中叶,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个性解放;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分强调“人”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件伪装的外衣,贬低法律、道德和伦理,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中横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莎士比亚创造了一个僭越权力的麦克白,通过赋予麦克白和他夫人天谴式的“毁灭”,进行人性的反思,表达对合法王权的敬畏和支持与对觊觎权位的野心家的严正警告。

麦克白“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中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被欲望驱使。麦克白的悲剧映射着许许多多人内心的弱点,“欲望”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一切人皆追求顶级和丰富的满足,然而,在完美与极盛间难觅均衡之道,只能放弃苛求全得,不得不自我“节制”,或符合良知的节制,或遵循道德的约束。麦克白在刺杀邓肯时,仍有理性残留在心中,他本该“回头”,却在欲望的驱使之下一次次步入深渊,被欲望所附属的残忍与疯狂一点点侵蚀,等到事后猛醒,一切已成定局,深陷在血泊之中。

  四、结语

莎士比亚以独特的笔触和叙事,描写了麦克白野心膨胀、人性堕落的过程。他曾是忠君卫国的英雄,却被女巫唤起了埋藏的野心。在本我的不断膨胀下,麦克白对权势的渴望盲目地牵引他前行,直到他在认知中迷失了方向,最终成为皇权的阶下囚。恶行将他拖入无尽的黑暗,而良知又叫他保持痛苦的清醒,杀戮为其打开了通往权力之巅的道路,却也逼着他继续大开杀戒巩固权力,麦克白正是在这种矛盾与折磨中走向了毁灭。

参考文献:

[1]陈永伟.一场无规律可循的噩梦——浅析《麦克白》中的悲剧[J].名作欣赏,2013(32):152-153.

[2]付煜.欲望的无间地狱——《麦克白》的悲剧性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5):99-100.

[3]于泯.超我与自我的对抗——对麦克白的精神分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2):56-58.DOI:10.16417/j.cnki.cn35-1312/g4.2010.02.004.

[4]陈莉,肖佳.“罪”与“罚”——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麦克白的心理[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4):52-55.

[5]刘苑.天使与魔鬼的较量——悲剧人物麦克白的人格结构分析[J].大众文艺,2015(18):27-2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麦克白弗洛伊德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当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文化学刊(2017年6期)2017-07-01 17:15:30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启蒙(3-7岁)(2017年4期)2017-06-15 20:28:55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短篇小说(2014年3期)2014-03-11 13:48:36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