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镇化进程中青年的返乡生活实践研究

2024-06-09 15:14:36王欣
村委主任 2024年5期

王欣

摘要: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之一。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返回至县域的青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年的返乡动机与生活状态是县域发展的真实反映。文章首先通过社会建构论视角下叙事导向探究模型,对返回至县域的青年进行深度叙事访谈,借助推拉理论分析返回至县域的青年的基本追求;其次根据返回至县域的青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满足程度,总结出乐观型、满足型、矛盾型和厌倦型四种类型的县域生活叙事,以呈现返回至县域的青年的生活方式;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返乡动机;青年就业;县域城镇化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02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F299.2 文章标识码:A

2021年,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县域城镇化作为衔接农村与城市的关键枢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因此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投资消费空间,形成乘数效应和良性循环。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县城经济管理权限小,统筹资源能力有限,强化人才、资金、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1]。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返乡青年群体以农民工和大学生为主。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孟宪范认为农民工群体负载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双重因子,也向农村注入全新的工业文明因子[2];谢勇和周润希认为农民工返乡后会出现明显的就业分化现象,同时存在着务农、失业、受雇于人和自我雇佣等多种不同的就业形式[3];周伦府认为“80后”农民工返乡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回流,“返乡”使得他们走进一个被农村与城市双重边缘化的境地,“城市排斥”与“乡土认同排斥”的双重排斥感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与认知世界,在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社区体验过程中,他们以一种“策略性适应”的实践逻辑实现社区的融入[4]。对于返乡大学生而言,郭阳认为选择返乡的青年注定背负着多重责任与多方期盼[5];孙渔珽认为刚返乡的大学生大都对农村的环境不满意,缺乏归属感,心理融入困难[6]。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近年来,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和家乡政策吸引下,部分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陆续返乡,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动趋势逐渐凸显。文章通过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叙事导向探究模型,对返回至县域的青年进行深度叙事访谈,并对其返乡动机与县域生活进行叙事性诠释,尝试通过多元叙事归纳出县域青年返乡叙事的不同生活形态与典型特征,探究青年返乡后的生活实践,进而展现出县域发展的真实面貌,总结当下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为返乡青年融入县域社会作出贡献。

1 研究过程

王成龙和武晓伟将小镇返乡青年界定为:有过在一、二线大城市生活的经历,返回县城及建制镇定居的18—35岁的青年[7]。葛忠明在《叙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中提出,讨论叙事分析这一质性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分析其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并发现该种方法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8]。本研究采用以叙事分析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曾经在一、二线城市工作或学习,现已返回L市县城、乡镇或农村生活且满足一年以上的10位青年进行调查。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确定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相关资料。访谈对象的年龄在24—34岁,本研究围绕其流动经历对其进行了访谈,访谈时长控制在0.5—2小时。为了保证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应确保访谈对象叙述的内容得以完整保留,并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

2 县域青年的返乡实践

2.1返乡动机

成家和立业自古以来便是青年的两大人生目标。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追寻梦想。然而,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返乡。从表面来看,城市的生存压力是推动青年返乡的一大动力,但实际上乡土情怀才是青年返乡的精神内核和深层动力。

大城市的“推”力主要源自住房和工作的巨大压力。对于许多漂泊在外的县域青年来说,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尤其是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如租房、饮食等;加之其正处于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收入不高但需要承担昂贵的房租。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青年不仅需要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还需要在金钱上精打细算,“你想在北京发达地区(安定)下来很难的,你在北京房子都很难买得起(A10)”。城市人才济济,工作竞争压力大,“在广州9年干的是电子厂的流水线,工资不够用(A09)”。尽管城市的生活方式多样,但青年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被工作占据。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们发现自己周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自己一个人待在济南太孤独了,没有归属感(A05)”。长时间的情感内耗会对青年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我在成都可能是因为一个人的原因,我本身就是属于比较敏感的体质,很容易失眠。我在成都有确诊过一些病,如躁郁症,还会失眠、焦虑(A07)”。

从访谈资料中可以发现,前往大城市对于许多青年来说更像是一段人生历程,而非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选择到大城市求学或工作,更多是为了体验大城市的繁华生活,给自己一个跃升的机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资源。然而,当谈及长期规划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回到家乡。这除了是因为当下大城市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县域本身的吸引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县域的拉动力源自其独特的情感纽带和生活节奏。一方面,县域承载着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和文化记忆。对于许多青年而言,家乡的小镇旧景、风土人情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们选择返乡时,这些记忆和情感成为他们的動力源泉,让他们对家乡充满熟悉感和归属感。“就还是觉得,离家近一点,离父母也近,然后离家里的人也近,会觉得这个环境比较熟悉(A04)”。父母是青年选择返乡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时间的外出经历让青年饱受与父母亲人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在老家的话,你整个人都是更有底气了的。我觉得就最大的底气是父母,就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话会很有安全感,心里很踏实(A07)”。另一方面,县域的生活节奏也是吸引青年返乡的重要因素,“回乡之后生活节奏变慢了,压力比大城市要小,慢节奏的生活比较惬意(A05)”;同时,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回到县域可以减轻住房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就像现在的话,我就可以在自己家里住(A04)”。此外,县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为了鼓励优秀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并落地实施,“通过选调生这个渠道,然后又因为成绩比较合适回到了家乡(A01)”。

2.2返乡生活

返回县域的青年的生活状态大多安稳、平淡。他们在描述自己的返乡生活时,常常提到自己是从大城市的紧张、高压生活中“逃离”出来的,这种闲适的生活如一汪甘泉,让他们感到欣喜。然而,由于县域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条件相较于大城市较为落后,青年的返乡生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根据他们叙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程度,可以将县域返乡青年的生活划分为四种叙事类型。

第一种是满足型,即其返乡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程度较高。该类人群的画像特点鲜明,具体如下。首先,满足型返乡青年情感色彩丰富,心怀故乡。当家乡招纳人才时,他们渴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次,满足型返乡青年外出经历以求学和学习经验为主,并将所学所得应用于家乡的建设中。最后,满足型返乡青年就业较为顺利,且工作岗位在县域的社会地位较高,以体制内工作为主。

第二种是乐观型,即其返乡后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不高,但精神生活满足程度较高。该类人群的画像特点如下。首先,他们的返乡动机多是被动的。大城市的快节奏、高压环境以及竞争激烈的职场,让这部分青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他们开始渴望逃离这种压抑的生活状态,寻找一个更加舒适和宁静的环境。其次,长时间的漂泊生活使他们珍惜当下的闲适生活,回到家乡后,他们被熟悉的记忆场景所包围,更享受在地化發展的乡村旅游带来的乐趣。最后,与父母相处,寻找曾经的美好回忆也有助于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第三种是矛盾型,即其返乡后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较高,但精神生活满足程度不高。该群体的画像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在都市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并不强烈。其次,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最后,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践意识,不受传统观念和他人眼光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

第四种是厌倦型,即其返乡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程度都不高。该群体的画像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们自幼生长在县域,文化水平不高,外出打工或求学的主要目的是赚钱。其次,返乡后的职业困境也是导致他们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满意度较低的重要原因。最后,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情感,寻求自我价值认同,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困境时,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3 问题与对策

3.1现存问题

文章通过对10位返回县域的青年的返乡动机与返乡生活进行总结,认为当前县域与大城市差距逐步缩小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第一,消费商品的种类增多。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丰富的商品和新颖的营销模式开始广泛进入县域市场,进而带动了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政策支持和产业转移为县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县域的发展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县域缺少多样化的文娱活动,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由于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县域的文化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思想观念滞后,县域居民的思想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保守,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第三,县域发展进程缓慢,基础建设落后、就业岗位单一、青年人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3.2应对策略

政府及社会各界主体应齐心协力,稳步推进县域现代化发展。

第一,丰富文娱活动。政府应加大对文娱活动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居民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发开展线上线下多种活动。

第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县域教育水平。居民则应自觉践行文明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合理规划经济发展。政府应制订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县域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居民应积极创新创业,参与县域经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论与讨论

文章结合县域城镇化进程中返乡青年的自我叙事,深入探究他们的返乡动力、生活状态以及对县域发展的影响。青年情感需要作为其返乡的主要动力,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然而,县域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现实使得返乡青年的生活状态面临物质与情感满足“顾此失彼”的困境。同时,县域城镇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优势不足也是影响返乡青年留居意愿的重要因素。

总之,返乡青年在县域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部门应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困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22-05-06)[2024-02-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06/content_5688895.htm.

[2]孟宪范.回流农民工的变化——基于对返乡打工妹的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10(03):85-92.

[3]谢勇,周润希.农民工的返乡行为及其就业分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2):92-101+3.

[4]周伦府.熟悉中的陌生:一位80后返乡农民工的社区体验[J].青年研究,2009(05):1-15+94.

[5]郭阳.小镇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耦合逻辑与理想偏差——基于皖西南K镇的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21(07):119-128.

[6]孙渔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融入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8(07):110-112.

[7]王成龙,武晓伟.传统与变革:小镇返乡青年的文化与社会融入[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22-28.

[8]葛忠明.叙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