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

2024-06-09 06:03:30杨慧
化学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证据推理原子结构模型建构

杨慧

摘要:  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为例,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发现史,通过提取证据、推理分析、制作模型、评价修正等环节,三次建构原子结构模型,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认识物质组成结构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的能力,着力发展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证据推理; 模型建构; 原子结构; 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4)05-0055-0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以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不可直接观察,物质性质及其反应变化规律十分抽象,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构模型以解释和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学习主题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下的核心知识,其中“3.3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与方法”部分强调了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探索物质结构的方法[2]。“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主题中原子结构的确立历经理论探讨、实验探究、模型确立三个阶段[3],科学家在依托假说建构模型、基于证据修正模型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研究物质结构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能从中发展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能力,培养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

1  教学主题内容与教学现状分析

1.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内容分析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的内容[4]。新课标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主题下提出了原子学习的具体要求:(1)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通过科学史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3)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对认识和创造物质的重要意义,发展科学探究的好奇心、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原子构成的规律,主要包括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各微粒的带电情况,以及几种常见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结构的学习,能够引领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等化学基本观念。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实验证据和数据证据,建构原子结构的模型,有助于初步形成认识物质微观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发展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建构模型的核心素养。

1.2  教学现状分析

1.2.1  文献分析

已有研究对“原子的构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1)基于化学史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讲化学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表征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微粒,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5]。(2)基于“游戏化”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游戏的反馈系统制定游戏规则,完成目标教学,吸引学生自愿参与到课堂游戏中去主动学习[6]。(3)基于模型建构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实验或教具演示结果分析和动手制作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確科学探究的要素,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模型的建构过程[7]。虽然已有研究对“原子的构成”这一主题探索较多,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多着眼于具体原子结构模型的认知和制作,对科学史中重要的实验证据利用不够充分,学生难以从中发展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的能力;二是原子结构发现史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多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感受不深,而且教学中忽略了科学技术发展对原子结构发现的重要推动作用,不利于学生形成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真实问题的意识。

1.2.2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对水分子的运动和变化的学习,已初步确立了认识物质的宏观元素视角和微观分子视角,认识了元素概念与原子概念之间的关联,体会了探索物质组成的学科思维方式,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及其研究方法知之甚少;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未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微观粒子是不可见的,科学家的重要实验也难以在课堂上复制,这导致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多以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为主,很容易出现知识的遗忘和混淆,他们也难以从中感受到“不可再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化学实验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化学科学本质。

2  教学思想与创新点

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模型建构是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思路与方法。化学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已有模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和实验,收集证据并分析证据,从而完善模型,并再次运用模型产生新的问题,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文以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为主线,学生通过阅读电子书、观看视频、软件模拟等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在深入分析实验证据的基础上,利用橡皮泥连续制作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森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以及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在建构模型、评价模型、修正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原子的构成,学习利用实验、想象、假说、模型等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相结合认识物质的思路方法。

3  教学目标

(1) 通过网络搜索、电子书查阅等多种形式了解原子结构发现史,分析原子发现过程中经历的重要实验,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初步形成宏微结合认识物质的双重视角,同时在信息搜索和筛选加工的过程中发展信息意识。

(2) 利用橡皮泥动手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在建构模型、评价模型、修正模型的过程中,发展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的能力,形成利用实验、想象、假说、模型等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维方法,感受科学理论曲折发展、“继承-创新”的发展规律,初步感知科学本质,逐步形成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3) 通过回溯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了解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感受技术进步与科学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初步形成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认识物质的思路,发展综合运用化学、技术、工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讨论原子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会研究原子的重要价值,从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延伸到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树立强国有我的信念。

4  教学流程

确立本课时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5  教学过程

5.1  释古文,探奥秘

[创设情境]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探索。早在西周时期,物质可以被不断分割的思想就开始萌芽,我们从造字中就能窥得一二。比如说“小”字,就是把一个东西不断分成两半的意思。墨家思想中的“端”就是墨子认为的无可分割的最原始的东西。无独有偶,几乎是在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并将这最小的部分称为原子。不过这个时期,人类既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实验,也缺少必要的观测工具,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想象。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东西方对物质构成奥秘的探索,用辩证的观点认识朴素原子论的萌芽,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2  观史实,揭真相

5.2.1  初探原子模型

[提出问题]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子?请用橡皮泥做一做。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学生作品见图2)。

[任务布置]同学们的观点与科学家道尔顿不谋而合,18世纪中后期,道尔顿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请大家用Pad上网搜索道尔顿原子论的相关资料,总结整理后小组汇报。

[学生活动]网络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汇报。

5.2.2  再探原子模型

[提出问题]1897年,有一位叫汤姆森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对此说法提出了疑问:原子真的不能再分吗?请大家打开Pad中的电子书,查阅汤姆森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汤姆森的实验和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有无冲突?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和结论?

[学生活动]阅读电子书中汤姆森的生平简介和阴极射线实验的文字资料,观看阴极射线实验视频。

[任务布置]请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一个新的原子模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二次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学生作品见图3、图4)。

[教师评价]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模型建构的方法,个别小组做得还不太理想,请继续修正。(PPT展示汤姆森的葡萄干蛋糕模型)这是汤姆森建构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均匀地分布在正电荷的液体中,就像许多软木塞浸在一盆水里一样。

5.2.3  三探原子模型

[提出问题]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通过大量实验,在原子可分的基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实验,并尝试用简明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看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汤姆森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是否合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带着问题,打开Pad上的软件模拟一下这个实验。

[学生活动]用网络软件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图略),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任务布置]请大家根据刚刚获得的信息,再制作一个原子模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三次制作原子结构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分享和评价(学生作品见图5)。

[教师评价]同学们现在不仅能够制作比较准确的模型,还能多角度地评价模型。卢瑟福受太阳系模型的启发,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这个模型被后人称为“行星模型”(PPT展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

[提出问题]我们用了短短几十分钟,经历了三次模型建构,这个过程其实浓缩了原子结构发现史中的百年光阴,同学们,你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1]我们要重视科学实验,大胆地假设,不断地验证。

[学生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教师总结]是的,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领悟了科学家们的精神,真的是受益匪浅。

5.2.4  质子与中子的发现,完善原子结构模型

[提供信息]卢瑟福采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打出了一种带正电的微粒,他发现这种粒子与氢原子核是一样的,经大量试验,他确信原子核中有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并将它命名为质子。同时,通过定量测算,他预言原子核中还应该有一种中性的粒子。最终,英国的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吗?那这些粒子的带电情况呢?

[学生齐答]原子包含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显正电,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显正电,电子显负电,原子不显电性。

[追问]那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了?

[学生齐答]夸克。

[追问]夸克就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了吗?

[学生]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教师]这就需要大家今后去揭晓答案了。

设计意图:学生跟随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三建原子结构模型,借助網络和电子书,充分提取化学史中的实验证据,提升基于实验事实提出假设、建构模型的能力,总结归纳科学探究的方法,领会科学家精神,体悟人类对物质组成、结构奥秘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5.3  看今朝,展未来

5.3.1  直接认识原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任务布置]因为原子太小,肉眼不可见,因此科学家主要通过建构模型的方法来研究,人们一直渴望能够通过仪器观测到原子。终于,这个梦想由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实现了。请同学们打开电子书,了解一下扫描隧道显微镜对于认识原子的帮助。

[学生活动]阅读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资料,提取信息。

5.3.2  间接认识原子:打靶轰击

[提供信息]除了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直接地认识原子,现代科学家们仍然会采用“打靶”“轰击”的方式来间接地认识原子,我国自主研发的散裂中子源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设计的。这是世界第三大散裂中子源装置,通过发散大量的中子可以直接探查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原子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科学理论,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比如,散裂中子源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检测高铁和飞机的安全性,以及治疗癌症等方方面面,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5.3.3  应用原子

[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原子技术的哪些应用?

[学生1]核能发电。

[学生2]医院里核磁共振检测身体的疾病。

[教师]泡椒凤爪和果脯制作过程中大多经过了电子束等射线的辐照杀菌,其实原子的应用就在我们身边。你对未来应用原子造福人类还有哪些畅想?

[学生3]未来核能可以作为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学生4]医疗上将有更好的设备更清楚地看到人体的内部结构,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设计意图:了解原子理论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化学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5.4  反思与评价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身临其境,重温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到了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电子云模型。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猜想也逐渐被证实(PPT展示显微镜更新换代的图片)。模型的演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准确,越来越深入。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活动]畅谈收获。

[提炼认识思路]我们认识物质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具备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两种思路。掌握了认识物质的角度和思路(见图6),就等同于拥有了一把打开“认识世界”的金钥匙。如果说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元,那对于社会来讲,我们每一个人就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用好这把金钥匙,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开启科学探究的大门,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尽自己应有的力量。

[任务布置]下面请大家打开Pad,扫描桌面上的二维码进入评价量表(见表1)对今天的学习进行自评。

[学生活动]扫码进入评价量表进行自评。

[教师总结]根据评价反馈结果,指出未来的努力方向。

维度评价等级

合格良好优秀

认识原子信息提取能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检索;能从Pad资源包中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能提取关键词利用网络进行高效的检索;能从Pad资源包中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凝练成简洁语言表达出来。能提取关键词利用网络进行高效的检索;能从Pad资源包中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信息进行推理论证、总结归纳,逻辑清楚、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小组合作能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能参与模型制作的过程。能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全程参与模型制作的过程。能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对别人的意见,作出回应性的思考,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全程参与模型制作的过程,并给出指导性意见。

模型建构能够根据实验事实,建构原子模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对原子结构进行合理的推理,制作较为准确的原子模型;能够评价别人的原子模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对原子结构进行合理的推理,制作较为准确的原子模型,并对制作的模型进行科学论证;能够多角度评价别人的原子模型,给出合理的修正意见。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整节课的学习,明确模型演变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认识物质的角度和思路,领悟科学发展的本质特征。借助评价量表从多个角度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通过反思提升学习能力。

6  教学反思

6.1  追溯原子结构发展历程,挖掘内容价值,形成认识思路

原子结构发现史中含有丰富的科学证据,渗透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智慧与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中回溯原子结构发现的历程,了解了既可以通过打靶轰击的方式间接认识原子,又可以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直接观测原子,初步形成了直接与间接相结合认识物质的思路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学习,学生还初步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究物质的认识方式,科学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6.2  动手制作原子结构模型,依托原子模型,发展证据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制作模型之前已经对实验证据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分析,但在制作原子结构模型时仍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建立起证据与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应在制作模型后引领学生基于实验证据评价模型,并借助模型去解释实验事实,在提升建构模型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应用证据、解释证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

6.3  综合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实现了信息科技与化学学习的融合,突破了微观粒子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兴趣不足的难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尽可能地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体精神,给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自由和选择[8]。本节课,学生借助Pad完成了资料搜索、模拟实验、问卷反馈等多个学习任务,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始终兴味盎然,沉浸其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单旭峰. 对“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思考[J]. 化学教学, 2019, (3): 8~12.

[2]毕华林, 王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17): 14~18.

[3]张霄, 马薇, 吴晗清. “原子结构发现史”中科学要素剖析及教学反思[J]. 化学教学, 2016, (4): 33~36.

[4]毕华林, 卢巍主编.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23: 36~38.

[5]国平. 基于化学史的微观表征教学策略研究——以“原子的构成”教学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5, 36(7): 20~25.

[6]陈滢洁, 郑柳萍. 利用游戏化教学促进“微粒观”建构——以“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1): 58~62.

[7]陈俏, 耿雁冰, 王心怡, 姚燕娟. 增进化学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學设计——以“原子的结构”为例[J]. 化学教学, 2023, (4): 58~63, 73.

[8]续润华, 孔敏.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学生观探析[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1,(5): 28~29.

猜你喜欢
证据推理原子结构模型建构
原子结构猜猜猜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测试题
基于证据推理算法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证据推理”的化学实验实践研究
化学教与学(2017年7期)2017-07-18 18:46:06
基于实验探究和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实践
化学教与学(2017年7期)2017-07-18 12:30:30
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初探
文理导航(2017年17期)2017-05-24 08:01:34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例谈磁性软白板在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