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法探析

2024-06-09 21:18:11门艳茹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江中学255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活动探究

门艳茹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淄江中学 255400)

地理实践力就是从事地理学习、研究的相关人员在学习并把握此基础理论、方法之后,开展地理实践所使用到的能力,主要包括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探究地理科学活动的能力等。学生可以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与自主探究,逐渐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是对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增加了不少新学科,面对这些新增学科,有的初中生感到较大的学习压力。为减轻学生压力,不同学科之间显示出主次之分,而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范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有的教师并未注意到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稍显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是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当前,有的教师习惯传统且固化的教学模式,较为缺乏足够的教学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不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某些抽象知识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仅采用简单的口头讲解,在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未关注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法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机械性记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一旦遇到不熟悉的题目就会一筹莫展,影响学习效率。

三是学生对地理实践力认知不够清晰。有的学生未认识到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意义,认为一些实验演示、模型制作等探究性活动的开展是没必要的,不如背诵一些地理知识点更加实用。这种错误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

二、初中教学活动中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方法

1.重视地理生活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是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常见地理现象,并解决一些常见的地理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

以鲁教版“中国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灾害”相关内容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将日常的新闻作为知识导入点。2022年6月1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其震源深度可达到17km。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收集并展示相关内容,包括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等,借助丰富的信息展示来强化学生对地震的了解,通过互联网相关资料将教材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结。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地震新闻与所学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针对地震发生区域的地质情况、板块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此次地震发生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实现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双重提升,凸显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价值。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后的地理学科知识往往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学生在学习到这部分知识后将之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可有效提升个人地理实践力,不断增强对地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2.深入挖掘地理要素,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培养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会涉及不少有关人地协调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人地协调观的渗透,积极挖掘教材与生活中的各类地理要素,让地理实践力培养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引导初中生充分感知到地理知识服务现实生活的重要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鲁教版“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雾霾这一天气现象引入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针对雾霾的形成、预防和治理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相信不少学生都见过雾霾这一现象,大家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这种天气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预防或降低雾霾造成的危害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普及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了解PM2.5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其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经过初步的知识了解与思考之后,学生基本能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理念,并明确人类活动需要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合理活动来维护自然生态。此外,教师还可积极利用新闻、纪录片等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人地矛盾的现象,如地震、台风、海啸等,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并逐步学会预防、应对自然灾害,强化初中生的地理实践力。而当学生在切实认识到这些灾害的破坏力与危险性后,便会下意识地加强对此类自然灾害相关预警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或学校所在行政区的自然地质情况等,收集相关资料,强化学生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丰富学生的应急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对地域环境的地理要素进行潜意识观察,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模拟直观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知识理解度

情景模拟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直观性内容,一般是利用生活原型、实体事物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联系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蕴含的乐趣,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思考。

以鲁教版“地球和地图”中“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为例。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会在课堂导入环节带领学生观察地球仪,通过直观展示教具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大致状态,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相关基础知识。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以虚拟技术、软件为依据,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虚拟化环境,让学生对整个地球的结构形成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可综合利用电子数据技术、软件的功能,通过嵌入标度工具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并通过缩放地球比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比较地球与太阳系、银河系的差异,借助此种动态化操作来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与记忆效果,促进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4.制作地理教学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包含着大量实践学习的相关内容,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差异化学习内容,促进其学习能力提升。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也重点强调了“做”的重要性,“教”和“学”起点与归宿均是“做”,需重点关注实践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教师在实际地理教学活动中,需积极借助地理模型、实验等对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演示,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地理事实与规律。

以“地球与地图”中“地形图的判读”相关知识教学为例。该部分主要对“等高线地形图”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少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并未接触过相关地形,无法将该地形与实际的情景结合在一起,知识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若只是单纯使用知识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过程中,将其与“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状分布”知识讲解结合在一起,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带领学生到操场的跳远坑附近,引导学生动手利用湿沙制作我国三级阶梯的立体化模型,完成制作后针对模型不同剖面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这种模型制作与分析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海拔差与等高线之间的联系,逐渐在头脑中构建起三维立体地形相关概念。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地理模型进行探究过程中,需给予充足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可以通过动手、动脑的多层感官刺激,实现对地理事物、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地理实践力。

5.开展校外研学活动,深化学生实践探索

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途径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特点,不可单一地局限在室内课堂或校园内的一些活动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融入社会、大自然的实践中,通过实践调研等活动完整地展开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来说,校外研学活动由实践计划、观察、操作、记录、探讨、总结等环节共同组成,需要教师依据学校要求、学生情况进行适度设计。

以鲁教版“天气与气候”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做好详细完整的教学活动设计之后,可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几个组,带领学生到距离学校最近的郊外公园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真正应用自己所学知识,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切实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将实验命名为“小气候观测活动”,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开展研学活动,让小组内成员按照实验方案分配工作,通过轮流观测的方式获得相应数据并做出相应记录。经过研学活动之后,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参与度显著提升,逐渐掌握了相关实践思路与方法。

6.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开展活动成果展评

初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重点关注学生探究能力,以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为基础,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引入贴近生活实际的主题内容,创设生动化教学场景,引导初中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当中。当学生完成相应探究活动之后,教师需创造实践活动成果的展评舞台,通过成果展示、评价的方式呈现实践活动成果,常见方法如PPT 述评、模型直观展示、小组点评等。

例如,在对鲁教版“中国的自然环境”中“中国的河流”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在完成基础的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比如,看到河流,学生可首先要思考:“主干道位于哪里? 这条河流都经过哪些省市?这条河流与周边地区的人类生产存在何种关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地理学科思维,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开展课堂延伸活动,如课后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等,将学生划分为差异化小组,借助看书、上网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查阅,对我国河流分布、起源、污染等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特别是针对污染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同时,教师还要留出足够的成果展示与评价时间,借助多种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小组获得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探索成果方面的亮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反馈,为今后地理实践力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参考。此外,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也可结合“自评”及“互评”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其更易发现自身在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或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三、结语

地理实践力培养能够将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感受并且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在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责任感方面也显示出重要价值。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融合生活实际、整合地理要素、强化地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都得到强化,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初中生教学活动探究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